摘 要:小學品德課程教育是我國義務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小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但由于小學品德教材枯燥、學校重視程度不夠、教學方法單一等原因,導致小學品德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并不是很好。本文從回歸生活、角色扮演、知行合一、學生年齡特點等方面對如何增強小學品德課程教育的實效性略作探討。
關鍵詞:品德;小學;生活;實效性
一、 小學品德課程教學現狀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我國小學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課程,是提高小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對引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道德行為習慣起到基礎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小學品德課程內容枯燥,不夠直觀形象,老師和學生不夠重視、教學方式方法落后等原因,導致品德課程教學的實效性較差,品德課程教學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很多學校和教師也存在一些誤區,認為品德課是所謂的“副科”,不需要花大精力去研究,對品德課的重視程度不夠。很多學校都是班主任兼任品德課,上課的隨意性也比較大,有時甚至是直接占用品德課上所謂的“主科”。小學也很少有品德教研組,基本上沒有品德方面的師資培訓,導致品德學科師資力量的薄弱。面對這樣的教學現狀,我們需要做出改變,需要對品德課程教學進行探討和學習。
二、 教學對策
(一) 源于生活、回歸生活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寫文章是這樣,品德課程教學也是如此。品德課程注重對學生日常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的培養,學生是社會中的人,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就是他自己身邊的環境,要想培養孩子的社會性,就必須立足其生活的環境,立足其生活的社會。品德課教學既要立足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聯系實際生活,從而達到對孩子進行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根據教材進行簡單的說教。聯系實際生活進行品德課程的教育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增強品德教學的實效性。比如,在《交通與我們的生活》一課中,學生通過乘坐飛機和火車的不同感受來說明交通帶給我們的便利,他在生活中確確實實體驗了交通對生活的影響。
案例1 在《從電視機的變化說起》一課,課本上是從黑白電視機說起,然后過渡到彩色電視機再到高清晰度電視,但是現在的很多學生根本就沒見過黑白電視機的樣子,所以感受不是很深刻。我就引導學生先回憶一下自己家里的第一臺電視機是什么樣的,現在的電視機又是什么樣的,從實際生活出發,很多學生暢所欲言,從普通的彩色電視機到超薄液晶電視機,孩子們都能說得頭頭是道,感受到科學技術的魅力!這樣的教學過程顯然比直接照搬書本效果更好。要增強品德教學的實效性就要在教學過程中回歸生活。
(二) 角色扮演、換位思考
品德課程內容雖然枯燥,但是也可以上得有滋有味,作為教師,我們可以把情景劇引入品德教學的課堂上。讓學生扮演課本當中的人物,演繹課本中的故事,體會故事當時的情景。情景劇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激起其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社會性,通過角色扮演、換位思考來實現品德教學的目的。如果僅靠老師單純的說教,照本宣科,學生是很難深入理解課程本身所想表達的價值觀。
案例2 在學習《呵護我們的身體》這一課時,學生討論“不干不凈,吃了沒病”這句話的合理性,在我的建議下,學生構思了一個小劇本,通過演出很好地詮釋了“不干不凈,吃了沒病”的不合理性。在教學《伸出愛的手》一課時,學生從教材中得知殘疾人生活的不便,盲人要靠觸摸盲點來辨別錢幣的面值,聾啞人主要靠手語與人交流,失去雙臂的人要靠腳趾來書寫。為了讓學生們感受到殘疾人的不便,我組織學生扮演一下殘疾人,有的學生用一只手臂整理書包,有的學生被蒙住雙眼走路,還有的學生假裝自己不會說話而去用手勢問路,這一系列的角色扮演,使同學們深深感受到殘疾人生活的不易,很多同學也表示要用自己的行動來幫助殘疾人。角色扮演、換位思考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知行合一、積極實踐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主張“在做中學”。實踐是可以給學生最直觀的感受。品德課不僅要讓學生明白社會公德,更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感受。在日常的品德教育之外,還要加強實踐活動,抓住一切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最終達到知行合一,促進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
案例3 在教學《大家的事情大家做》時,在學習相關社會公德的同時,我組織全班學生去學校游戲場撿垃圾,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大家就把游戲場周圍死角清理得干干凈凈,在撿垃圾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分工合作,懂得了團結就是力量。勞動培養了學生集體榮譽感和作為一名小主人的責任感。增強品德教學的實效性就要做到知行合一。
(四) 尊重學生年齡特點,豐富教學方法
小學時期是人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小學生天真可愛、活潑好動。因此,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的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進行品德課的教學。要合理運用電教平臺,運用動畫、音像等手段進行直觀教學,使學生先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再慢慢地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形成一定的道德情感。
面對低年級學生,老師要重視游戲的作用,可以帶孩子到操場做做游戲,通過游戲讓孩子掌握知識,掌握與人相處的基本原則,孩子們也樂意以這種方式進行學習,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快樂,他們也就在不經意間陶冶了自己的心靈,教育工作者也達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尊重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材施教,運用豐富的教學方法能夠增強品德教學的實效性。
德是育人的根本,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要重視品德課程的教學工作,都要在如何增強品德教學的實效性上下功夫,提高品德教育的實效性,幫助小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課程教材研究所.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課程教學研究所.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 趙亞夫.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曾麗娟,廣東省珠海市,珠海市香洲區灣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