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 王凡 鄭斌 魏文素 姜宛含
【摘要】英語專業口語課堂作為口語教學的主陣地,對英語在專業學生口語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影響。本研究采取課堂觀察以及調查問卷的研究方法,收集并歸納英語專業學生口語課堂中所存在的問題。本文選擇渭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英語系2015級60名師范英語專業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座談、課堂觀察等方式獲取第一手資料,經過調查探討目前英語專業口語課堂所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其原因。因此,本研究對于改進師范英語專業口語教學具有實際的教學指導意義。
【關鍵詞】師范英語專業;口語課堂;教學效率;存在問題
【作者簡介】王希,王凡,鄭斌,魏文素,姜宛含,渭南師范學院。
【基金項目】渭南師范學院大學生創新項目,項目名稱:英語專業口語課程課堂教學效率及存在問題探討,項目編號:(2017ZYJS005)。
一、引言
根據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的規定,要求學生完成4 年的專業訓練以后,在英語口頭表達能力方面達到:(a)能利用已掌握的英語比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在遇到想不起的單詞或沒有把握的結構時能運用交際策略繞過難點達到交際的目的;(b)能準確掌握諸如詢問、請求、建議、忠告等交際功能。在不同的場合,對不同的人用恰當、得體的語言形式去體現不同的交際功能;(c)樹立主動開口講英語的信心,培養講英語的熱情和興趣;(d)逐步達到在英語口頭表達方面準確與流利的結合。但基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及中國學生內向型性格,口語教學往往在實際教學中的結果都不盡如人意,大部分中國英語專業學生不能流利地與外國人交流。根據英語口語教學實踐與測試發現,英語專業學生的口語能力并沒有達到教學大綱規定的要求。因此,英語專業口語課堂到底存在那些問題也成為高校英語專業探究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研究依據及過程描述
1.研究設計依據。王守仁、何寧等(1999)認為提高口語教學質量的根本在于解決好“教材, 教師, 教學方法和學生”等四個環節的問題。這四個環節是相輔相成, 互為依存。無論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 都會影響到口語的課堂教學質量, 影響到學生口語能力的提高。只有客觀地了解英語口語教學各個環節的現狀才能準確把握口語教學中存在的弊端。
2.研究過程描述。本研究以渭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英語系2015級60名師范英語專業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座談、課堂觀察等方式獲取第一手資料,經過調查探討目前英語專業口語課堂所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其原因。
問卷調查主要以多項選擇的形式為主,問題主要涉及對于口語教師、口語教材、口語教學方法以及學習策略等四方面展開,調查結果能夠清晰地反映出英語專業學生在口語學習中的所存在問題以及口語課堂的教學現狀。
三、研究結果及分析
1.口語教學的組織者——教師。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英語專業的口語課堂教學任務主要由外籍教師承擔,也有一部分學校因為客觀條件限制,由中國教師主講口語課程。通常的教學時間一般為每周2學時,共開設4個學期。
毋庸置疑,外籍教師在口語教學中有著特殊的優勢。他們能夠將本土的文化帶入到課堂中來,創造語言學習環境,地道的英語發音與英語語調能夠對學生的口語學習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能夠通過真實的口語課堂輸入從老師那里自然而然地學到了地道的語言。同時,外教在教學中多注重與學生互動,教學活動多樣,課堂中的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能夠極大地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交流的興趣,并鼓勵學生自由表達看法觀點,發揮學生的潛能。
2.口語教學的主體對象——學生。在中國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我國的學生早已習慣了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在與外教互動的口語課堂中往往缺乏主動能動性,顯得拘束無措,課堂氣氛沉悶,很多學生只有在被點名后才愿意張口說話,而且在課堂觀察中發現多數學生即使開口,講話平均時長均不超過1分鐘左右,大多數時候口語課堂就只是外教在不斷地鼓勵督促學生。
在與學生的訪談中,我們能清楚地感受到學生對于英語口語的提高與學生的個性有很大關系,通常外向性格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信心要明顯高于內向型性格的學生、壓力相對來講要低于內向的學生。
3.口語教學的主要媒介——教材。目前多數高校英語口語教材都以話題功能為編寫方式,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但在訪談中多數學生都表示口語教材的利用率不高,外教在課堂教學中并不拘泥于教材,改動較大,授課內容多數時間隨意性較大。這或許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引起。西方教育普遍認為,知識與能力得于實踐,教師在教學中不必太過拘泥于課本教材。
盡管口語課堂活動豐富多變,但學生對于這些活動的態度并不樂觀,多數學生認為這些活動比較無聊或課堂秩序較差,還有的學生認為這樣活動對自己的口語提高沒有太大幫助。究其原因,在與被調查學生的訪談中有部分學生提及有些活動在話題設計上比較陳舊或是太過于難懂,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有限。此外,中國人傳統性格中一貫的“沉默是金”也是造成學生對于課堂活動沒有興趣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1]蔡云艷.論英語專業口語課堂教學[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 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