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倩文
摘 要:生態修復工作作為當前全球自然生態、經濟生態和人文生態退化等威脅的基本手段,并且孕育著巨大的研究和應用前景。我國修復生態學的研究,對生態系統退化的總體框架已有所認識,但是對生態修復與社會經濟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較少,也缺乏對現有的修復模式。本文根據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水平,對修復實踐中出現的新方法、新技術、新問題不斷從理論上加以總結升華,為提高我國生態修復項目的成功率和投入產出率作深入性思考。
關鍵詞:多層次;生態修復;實踐模式;探討
生態修復是當前生態學和環境科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并且孕育著巨大的研究和應用前景,然而由于工程時空跨度大、修復對象復雜等特點,生態修復實踐仍然存在著理論研究滯后、投入產出率相對低下、修復模式單一、項目達標情況難以監測等問題。在總結歸納實踐經驗的基礎之上,根據生態修復的不同層次和階段,將生態修復的實踐模式由開始啟動階段到修復終點,自下而上串聯成一個相互獨立而又彼此聯系的模式,即包含“點 ”、“線 ”、“面 ”和“多維立體 ”四種模式在內的多層次生態修復模式。多層次生態修復模式有以下兩方面特點 : ①修復的對象在現有的物種、種群、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之上,增加了人類這一生態系統的重要組分,同時把社會經濟等因素放在與科學技術同等重要的位置進行考慮,將其作為指導理論之一融入到生態修復的具體實踐步驟中; ②與以往靜態的單一修復目標不同,論文提出了一種層層遞進、彼此聯系而又環環相扣的動態、多層次修復模式,每一種模式都對應著生態修復的不同層次和階段,層層遞進共同構成生態修復的全部內容。
一、現階段生態修復理論及實踐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1.修復理論有待深入完善?;謴蜕鷳B學的理論研究和生態修復的工程實踐被認為是目前該領域研究的兩極。作為生態學的分支理論,恢復生態學較少考慮到人類以及社會經濟的因素;而生態修復作為一項綜合性強、時間跨度大的實踐工程,還須考慮社會經濟學方面的理論;并且人不但是生態修復的設計者和參與者,而且作為“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成為被修復的對象之一。因此,需從社會、經濟等層面加強生態修復理論研究。
2.修復目標和模式偏于靜態。修復目標通常趨于靜態是目前生態修復模式存在的重要缺陷之一,而自然界的發展規律極少是靜態的,生態系統也永遠處于發展變化中,這就導致了生態修復也須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偏靜態的生態修復模式不符合自然發展規律。因此按照發展的觀點,提出一種動態的、連續的修復模式是提高生態修復項目成功率的必然選擇。
二、多層次生態修復實踐模式的構建
在總結前期生態修復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一種新的修復模式,一方面將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因素與生態修復的科學技術綜合考慮;另一方面根據發展的觀點,將生態修復的實踐模式由開始啟動階段到修復終點自下而上串聯成一個相互獨立而又彼此聯系的發展式修復模式,每一個模式都是修復的步驟和層次之一,相互連接、層層遞進共同構成修復的全部內容。根據生態修復的不同層次和階段,將生態修復實踐分為四種模式,其形象的表述為“點”模式、“線” 模式、“面”模式和“多維立體” 模式。這四種模式相互聯系,并呈遞進發展的關系,可以是從較低的起點,如“點”模式逐步向前推進(用實線箭頭表示);對生態系統保護較好的區域做進一步的改良,則可從較高的起點,如從“線” 模式起實現跨越式發展(用虛線箭頭表示),詳見下圖所示。
圖 1:多層次生態修復實踐模式
1.“點 ”模式
“點 ”模式是在物種層面上對退化生態系統進行的生態修復。生態修復對物種層次的研究是較為基礎的階段,其中對植物修復的研究較為普遍,具體的研究和實踐內容可以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選擇能夠適應特定區域環境的物種,并在時間和空間層面上進行合理的喬灌草搭配。這方面已經開展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適合工業廢棄地修復的植物,有些物種層次修復的研究還受到了遺傳學和進化論思想的影響,認為要實現修復目標,首先要了解當代各物種的遺傳結構,即要了解遺傳的多樣性的空間模型。
(2)加強對參照系植被組成與生態因子的研究
人工干預下的植被修復只能在遵循其內在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改善其中的某個或某幾個因子,從而改善其生存環境,促進植被的自然繁衍、演替,使整個生態系統向良性方向轉化。這就要加強對參照系的研究,選擇合理的參照系,按照參照系的物種組成結構和環境特點來組織設計植被生態修復的具體步驟。
2.“線”模式
“線 ”模式是根據生態系統內部的食物鏈、能流、物流以及營養級等相互關系對退化生態系統進行的修復,即在通過“點 ”模式對物種進行修復的基礎上,加強對生態系統中物種組成結構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以期通過修復或重建物種之間的各種相互關系,加快修復的速度、提高修復的質量?!包c ”模式起到了保護重點物種的作用,同時開啟了退化生態系統向良性方向的修復和轉化,但僅靠某種或某幾種物種的修復還不足抗衡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及其所帶來的波動,在“點 ”模式基礎上進行“線 ”模式的修復。
3.“面”模式
(1) “面 ”模式的內涵及其價值
“面”模式是指結合社會、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因素共同促進生態系統的修復。作為一種跨學科的修復模式,是促進生態修復成功的必然性選擇。目前生態修復在科學技術方面研究較為集中,然而若要使修復工程順利進行,則不能忽略社會、政治和經濟等因素對工程實施的絕對影響與干擾制約,因此須加強對“面 ”模式的研究和應用??鐚W科的研究,勢必不能抓住歷史機遇取得突破,因而會被邊緣化。當前“面 ”模式可以使用生態修復系統技術實踐工程通過合理有效的產業化運作獲取社會、經濟和政治層面的支持,增加人們對于生態修復的興趣和熱情,并且突出了生態修復對人們社會的價值,從而大大提高生態修復的力度和進度,并使生態修復的勝過得到不斷的鞏固。
4.多維立體 模式
“多維立體”模式認為生態修復還需要從思維的思維立體的空間角度來出發,這四個維度分別為:土壤、水、大氣以及生命體。將這四個維度融合在一起并進行銅盤考慮才是生態修復的最高的層面,這種修復的模式稱為“多維立體”模式。這種模式上的點、線、面修復階段完成的基礎上,通過改變人們的思想和一定的行為,使人類的每一項的活動都能達到綜合性的控制境界,從而實現全球生態系統整體的生態修復。
生態修復的四種模式相互聯系,而且是一個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不可分割的綜合體。縱觀這4種模式:“點”及“線” 模式時技術性層面的生態修復工作,是相對較為基礎性的階段控制措施。而“面”模式是跨學科的修復,主要是借助科學性的技術控制措施與社會經濟等學科的合力共同來促進生態修復工作,而“多維立體” 模式則是全球范圍內對人類文化的修復工作,是生態修復的最高境界,只有一次遵循四步原則才能使生態修復能成為促進生態平衡、社會進步以及經濟發展的催化劑。
三、結語
總之,生態修復的四種模式之間是相互進行聯系的,而且由于實踐經驗以及數據資料不足,依據四種模式的具體研究內容還不夠全面的前提下,還要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有待于后續相關的研究進行擴展補充。生態修復是一個永遠處于發展階段的實踐工作,不斷的提煉新技術、新理論,使生態修復的理論獲得更多的補充和更新。
參考文獻
[1]張文波,孫楠,李洪遠.多層次生態修復實踐模式及其理論探討[J].自然資源學報,2009,(11)
[2]王霖琳,胡振琪.資源枯竭礦區生態修復規劃及其實例研究[J]. 現代城市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