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禮”(Rules of propriety)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核心之一。孔子認為“禮”是治國的之本,“仁”是“禮”的精神內容,二者相結合“援仁入禮,以仁充禮”,希望用道德和禮教建立起理想國家。所以,“禮”在《論語》的英譯過程中是一個重要概念。
關鍵字:理雅各;《論語》翻譯;“禮”
“Rules of propriety”,從字面意思來看是“規矩的規矩”、“禮貌的規矩”。這一翻譯是符合近代歐洲思想發展規律的。自歐洲拋棄古羅馬古希臘文化之后,中世紀對于神性的提升和對于人性的壓抑一直不斷發展直到頂峰,而文藝復興使人性得到復蘇,對于“人”的發現是基本的要求。但“人”的發現如果沒有一套合理的“規則”來牽制和保護,就會形成混亂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理性”的發展變得尤為重要。如果說中世紀的歐洲是神性與人性的相較量,那么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時期的歐洲就是神性、人性與理性的三體運動,三種關系不斷相互制衡和影響,共同發展??档抡J為“理性是人類的認識能力”,這就是“Rules of propriety”的合理性,人性與理性的關系使得社會需要“規矩的規矩”來引導相關的道德準則。理雅各將翻譯儒家經典作為其宗教事業的一部分,目的是“讓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人們真正了解這個偉大的帝國, 尤其是, 我們的傳教事業應當得到豐富的文化資源的引導, 以便確保起長遠的效果”。也就是說,“禮”的翻譯一方面是對歐洲當時思想的契合,一方面又是神性、人性和理性三方面調和的結果。
出于為封建統治者服務這一要求來看,《論語》很好地適應了中國從奴隸制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型。雖然“禮”束縛了人,使之完美契合封建時代的生產方式、適應封建生產力,但“禮”的提出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里,對于中國乃至東亞文化圈的教化與啟蒙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禮”字包括“禮樂”一起來看的話, 在正文中共出現74次。 “禮”包括政治的等級制度和道德倫理規范。根據《說文解字》記載,“禮”的左半邊“礻”指神,右半邊“豊”指祭祀用的器皿,合起來指代向神靈進貢的行為,在這里“禮”的應用和歐洲神性與人性的碰撞是異曲同工的?!墩撜Z》中所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等級制度方面強調的是“名位”。作為倫理道德的“禮”,具體內容包括孝、慈、恭、順、敬、和、仁、義等等。具體而言包括君臣之禮、父子之禮、朋友之禮、為人之禮、祭祀之禮五方面。
在理雅各英譯本《論語》中,禮的幾種翻譯“Rules of propriety”出現36 次,占48%,“Propriety”出現21次,占28%,“Ceremony”出現12次,占據16%,“What is proper”只出現1次,占1%。理雅各作為傳教士,他翻譯的主要目的是向來華傳教士或國內學者介紹中國文化和東方哲學。因此他的翻譯忠于原作, 而非崇尚文采。這么翻譯是為了忠實地再現原文。因此他采用異化翻譯策略, 直譯為主, 譯文參照朱熹《論語集注》添加了大量注解, 翻譯態度嚴謹, 譯文更具學術性,但是會導致可讀性不強。理雅各深受基督教的熏陶,在翻譯過程中,他沒有完全忠實于原文的“禮”的內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論語》的大體意思,但是對于細節性的文化內涵詞理解的不完全徹底。限于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局限,理雅各多采用西方思維來翻譯,并沒有完全深入到中國傳統文化中。
“禮”首先是政治制度,其次道德準則,最后是宗教禮節。“夫禮,所以整民也”,“禮”是作用于國家社稷層面上的??鬃釉凇墩撜Z》中提出“禮治”的思想,“禮”是服務于社會和統治者的,明確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夫禮,政之輿也”。其次,禮是健全自己人格的方法?!靶沤诹x,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進一步來說,“禮”是古代君子應具備的品質:“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最后還要看“禮”這一詞中人性與神性的關聯,“禮”最初的本義就是祭祀鬼神和祖先的儀式活動。后來才衍變發展,推而廣之。在《論語》中宰予提問孔子: “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敝v述的就是關于服喪的年限問題,宰予認為服喪不一定非要三年,提出廢除“三年之喪”,而孔子則堅決維護服喪三年的禮節,并且批評了宰予。當然用現在眼光看,孔子的“禮”與我們如今的“禮”有很大的出入,我們現在很多時候不再采用落后的禮法,但在根本上,“禮”是中國宗法的一系列外在表述,也是維系中國民眾血緣的一個標準,從這一點上看,“禮”在今天對中國人來說仍然有強大的作用。
總的來說,從啟蒙時代理性與人性神性的多角度看待,再到中國傳統“禮”的解讀,理雅各的翻譯是恰當的?!岸Y”在中國綿延數千年,其根本還是在于建立一套準則,約束社會的政治、約束人的自我,而在這其中又不可避免的使得人更加注意自身的修養,注重人際關系的處理。《論語》的獨到之處是兼而有之,既有理性的束縛,又有人性的闡發。人性神性理性其實不是對立面,更準確的來說是對立統一的三種表述,三者可以共存和促進。從理雅各的角度看“上帝建巴別塔”使得世上人類語言不通是命運的選擇,因此他對于自己的認知僅限于“使命”,但中西方的溝通和相互作用是不可避免的,《論語》就是一個鐵證,因為他是符合人類發展規律的。這么來看,“巴別塔”的設定是有趣的,世間人類雖然語言不通需要翻譯,但其實文化和思想本質上是有緊密聯系的。
參考文獻
[1]魏淑仙:《理雅各<論語>副文本中的意義新構——<論語>注疏話語研究》,黑河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
[2]王延芬:《《論語》辜鴻銘譯本與理雅各譯本之對比》,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
作者簡介
陳昊哲(1994-),男,內蒙古呼和浩特人,民 族:回 職稱:學生,學歷:在讀本科生 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
論傳統殯葬文化下的墓園景觀設計
王繼君
(吉林省通榆縣殯葬管理所,吉林 白城 137200)
1 傳統殯葬文化對現代墓園景觀設計的影響
我國當代殯葬習俗和現代城市墓園景觀規劃設計,一直受到傳統殯葬文化的深刻影響。并隨著時代的發展,有著與時俱進的時代特色。在當代,墓園承載著安葬逝者與傳播傳統殯葬文化的雙重內涵,所體現的供人們寄托抒發思念之情、撫平哀傷等特點同樣使墓園成為了一處具有生命教育意義的地方。
2 中國傳統殯葬文化的特點
1)厚葬的風俗中國傳統中央集權制影響的帝王厚葬直接間接地影響著民間的辦喪理事。再加上中國人自古以來信奉“事死如事生”的生死理念,又受儒家孝道的影響,許多人把辦理喪事視為對祖先盡孝的最后時刻,后人在置辦喪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對亡者實施厚葬,是被視為盡孝的表現。
2)尊卑有序的殯葬禮儀儒家認為,孝的判斷標準為是否合乎禮。古人講究“葬之以禮”和“祭之以禮”,這里的“禮”不僅僅指紛繁復雜的殯葬禮儀,而是周朝傳統禮制,古人講究厚葬的同時,葬禮是奢華還是簡樸,要看身份,講究尊卑有序。儒家尊卑有序的殯葬觀表現在殯葬禮儀中,主要體現在稱謂、規格、陪葬品和陵墓這幾點上。
3)祭祀行為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逝者的喪葬是后輩對親人所盡的一種責任和義務,而祭祀,是最能體現殯葬活動儀式感的一種行為,數千年來祭祀活動形成了一套沿用至今的習俗,人們遵循著“喪盡禮,祭盡誠”的觀念,祭祀活動是人們緬懷逝者并希望逝者能安息而產生的活動,或是以慰藉生者的追思,或是對亡靈的恐懼和崇敬。
3 城市墓園景觀的研究意義
墓園是指在墓地上增加庭院和公園設施,并作為城市綠化的一部分。通俗來講,墓園是為逝者公民提供遺體或者骨灰安葬的公共場所。城市墓園景觀有其區別于其他城市景觀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3.1 我國相關研究的落后
我國現代城市墓園設計的相關研究比較落后。長期以來,我國殯葬設施的規劃設計更注重功能,在其人文意義及精神層面的探究卻不夠重視,受中國傳統殯葬觀的影響,人們對殯葬場所一直保持回避態度,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殯葬景觀設計的發展。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城市墓園景觀規劃與設計的問題。對解決人地矛盾,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3.2 墓園景觀的特殊社會屬性
墓園景觀空間具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社會屬性,它在埋葬死者的同時,更是寄托生者哀思的場所,是歷史文化的承載體和逝者精神文化的傳承體。在我國,現代墓園的規劃設計除了與場地地理條件有關,殯葬習俗與傳統殯葬文化對設計的影響更大,墓園景觀空間的營造更是由人們的行為活動、祭祀方式所主導的。
3.3 城市化、人口老齡化加劇的雙重壓力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急劇增加,老齡化不斷增長,人類可利用的土地資源逐漸減小,墓園的規模卻在不斷擴大,此時,傳統公墓在諸多方面已不能滿足城市的發展要求。人們墓園的要求已不僅僅是“方寸之地,墓碑林立”,這種簡單的墓地形式,人們希望死后也能生活在生態美麗的如畫園林之中。這兩點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墓園建設的發展。
4 城市墓園景觀的設計原則
4.1 景觀設計應滿足人們的殯葬活動和祭祀行為
墓園景觀空間不僅要考慮死者的安葬,更重要的是考慮生者殯葬活動與祭祀活動的需要,中國人在進行殯葬活動時,非常重視祭祀行為。墓園景觀設計通過劃分出的不同的空間,不同的場所引起人們的心理在空間位置上的反應,各種不同的空間是不同性質的區域,如園區內的骨灰廊骨灰亭等殯葬功能建筑空間,空間序列的組合,方向能極大地影響人們在環境中的流動狀態和行為活動。因此,景觀設計的空間序列應滿足人們的殯葬活動和祭祀行為。
4.2 營造莊重肅穆的殯葬祭祀氛圍
墓園是寄托生者哀思的場所,墓園的首要任務滿足人們祭奠死者,悼念、緬懷故人,中國人自古以來有祖先崇拜、靈魂不滅的觀念,同時遵從尊卑有序的殯葬禮儀,因此,中國的城市墓園不應盲目仿照西方那種親近自然的田園鄉村式墓園,墓園在與園林結合,重視生態效益的同時,應該尊重傳統的殯葬習俗,去進行規劃設計。墓園的深度和氣氛尤為重要,中國的城市墓園設計首先要營造莊重肅穆的殯葬祭祀氛圍。
4.3 墓園景觀環境的生態化
墓園作為特殊的城市綠地組成部分,在保證殯葬用地的同時,減少硬質部分,增加綠化面積,提高綠化覆蓋率也是其規劃首要任務?,F代城市墓園的生態功能是不容忽視的,墓園的規劃建設,應樹立整體優化的環境觀念,墓園環境應與自然和諧共存,使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同步發展,為城市創造優美、文明的生態環境。
4.4 設計應突出傳統殯葬文化
中國殯葬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墓園中的園林綠化是“形”,而殯葬文化如何在設計中體系則是景觀設計的“神”,墓園景觀設計的時候應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殯葬文化的內涵,通過景觀反映出傳統的孝道、厚養薄葬等文化主題。
我國傳統殯葬文化對現代城市墓園的規劃設計有著重要影響。墓園設計者應從悠久的殯葬文化歷史中,發掘設計理念,把握傳統民族殯葬文化特色,使墓園景觀空間滿足人們的祭祀行為活動,營造有文化特色、以人為本、人性化的墓園景觀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