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萱
摘 要: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作出了與時俱進的新表述,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本文通過淺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及其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具體體現,力圖探索黨和國家今后事業發展的新要求、新方式。
關鍵詞:矛盾;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不充分
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我們要建設的是“世界上頂富強的國家”、“世界上頂安樂的國家”,我們的人民要成為“世界上頂幸福的人民”。在我黨和國家的帶領下,我們的國家不斷強大,我們的地位不斷提升,我們的建設飛速增長,我們要為人民創造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與自豪感。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就對我國新時代下社會主要矛盾進行了全新的表述,這一表述是具有歷史性的,具有前瞻性的,是造福于我國繼續發展建設的。本文從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改變的根源、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內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改變對黨和國家的新要求三個方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進行淺析,加強自身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理解和認知,明確在新時代下青年一代的歷史使命。
1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改變的根源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們黨和國家社會主義事業道路與方針政策制定均是在這一正確主要矛盾定位下取得勝利的。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1]這段精辟的論述,深刻反映了我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之前定義的“主要矛盾”已經不能滿足不斷發展的社會實際需要,必須在新時代作出新的概括。這是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堅持,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現階段具體國情相結合的成果,更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科學論斷。
2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現在已經解決了吃飽穿暖問題,更期待的是生活品質的提升,新時代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強烈。本文就“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進行剖析,認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城鄉區域生活水平的不平衡不充分,我國城鄉之間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發展、生產力水平和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不充分隨處可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由此可見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才能促進社會更加平衡協調地發展,才能實現人民真正的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生態文明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各方面建設中融合程度的不平衡不充分。習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生態環境是我們經濟發展的基礎,是我們經濟能夠發展得依賴,如果不去保護生態環境那么我們如何用現在的發展造福千秋萬代。生態文明的建設不僅需要黨和國家的整治、治理,更需要黨和民眾齊心協力。
供給與需求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考慮需求側轉變為改革供給側的發展模式,充分體現出黨和國家對人民愿景的密切關注,人民是社會的主人,新時代人民已經不單單滿足于簡單的基本需求,而是對更加高質量,更加有水平的生活的需要。
教育事業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也圍繞“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出了全面部署。新時代下我們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真正做到教育發展與政府扶持相攜,城鄉教育水平相當、教育公平相持。
這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相互掣肘,帶來很多社會矛盾和問題,是當前和今后制約我國發展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問題,是現階段各種社會矛盾交織的主要根源。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我們必須要不斷正視當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可見,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的結合上進行思考,得出的正確結論。
3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改變對黨和國家的新要求
面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黨和國家建設必定提出新的要求。首先,我們要在新時代背景下把握新的社會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要跳出抽象的思想觀念、狀態表述、工作要求,不斷擴大解決這一矛盾的思路,進而得出的結論能夠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切實為人民謀幸福、為人民畫未來。其次,有效推進我國各方面建設,打好脫貧攻堅戰、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注重人民的教育培養,調動人民參與政治的積極性,增強人民的主人翁意識。最后,全面推動從嚴治黨縱深發展,積極進行黨風廉政建設,秉持我黨“為人民能服務”的初心,以你改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打造處處為人民著想、事事為人民操心的中國共產黨。這些工作的積極開展,不僅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添磚加瓦,也為我國今后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我國發展全局必將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黨和國家必須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的要求,“在繼續推進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深刻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這一重大理論創新,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貢獻。
參考文獻
[1]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人民出版社,2017。
[2]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人民出版社,2017。
[3]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問答[M],人民出版社,2017。
[4]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人民出版社,2017。
[5]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人民出版社,2016。
[6]盛明科、蔡振華,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與新時代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戰略選擇,[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
[7]王懷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論中共十九大的理論貢獻[J],黨政研究,2018(1)。
[8]邸乘光,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