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宇婷
【摘 要】基金是一項重要的投資方式,當投資者面對股票和基金兩項投資選擇時,通常認為,基金主要有以下兩大優勢。首先,構建投資組合,分散投資風險。中小投資者資金有限只能購買少量股票,而基金具有規模優勢,可以同時投資多項證券,能夠有效分散非系統風險。其次,專家管理優勢。選股能力強的中小投資者缺少專業知識及研究上市公司的時間,基金經理投資經驗豐富,并且可以通過實地調研精選股票,能夠獲得的收益超出普通投資者收益。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基金背后的風險應當如何度量?不同基金的風險應當怎樣比較?基金業績中有多少收益與整體市場環境的系統分析相關?有多少收益來自基金經理的股票精選能力。文章將分析討論股票型基金與債券型基金這兩種不同基金的風險與收益,這對進行基金投資選擇也具有現實的意義。
【關鍵詞】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風險;收益
【中圖分類號】F8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12-0207-02
1 基金概況
1.1 基金的概念與種類
基金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基金是機構投資者的統稱,包括信托投資基金、單位信托基金、公積金、保險基金、退休基金,以及各種基金會的基金。從會計角度分析,基金是一個狹義的概念,意指具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專項資金。目前基金業已經形成了較為豐富的投資理財產品供投資者選擇。在傳統基金外,如ETF、LOF、指數基金和QDⅡ基金等新型基金也紛紛涌現。根據投資對象,可將基金分為貨幣市場基金、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債券基金。不同基金的風險收益不同。
基金是證券資產的投資組合,衡量基金風險要從基金投資的證券入手。不同種類的基金享有不同的收益,同時也面臨著不同的風險。股票型基金以高風險、高收益為主要特點,其證券組合中股票資產占基金凈值的比例是所有種類基金中最高的。相比較而言,其收益率也是所有種類基金中的佼佼者。而債券型基金以相對的低風險、低收益為主要特點。
1.2 基金的選股策略
基金是債券、股票等證券資產的投資組合。債券收益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基金收益主要受到股票收益的影響。因此,考察基金選股策略是評價基金風險收益的基礎。從企業基本面分析,主要關注盈利能力、治理結構與戰略規劃3個方面的因素。
(1)強勁的盈利能力是企業實現價值增值的基石。股價最終是企業價值的體現,企業只要具有價值,即使短期內股票價格較低,最終還會向價值回歸。
(2)完善的治理結構是投資者獲得必要回報的保障。盈利能力分析主要關注企業能否創造價值,公司治理分析則重點考察投資者能否分享上市公司經濟價值。從投資人角度來看,公司治理問題是怎樣來分享公司所創造的利潤,讓每一個投資人都能從自己的投資中獲得權益。中國證券市場大股東持股比例較高,對企業具有實際控制權,控股股東可能會通過關聯交易等方式獲取公司創造的經濟利潤,從而損害中小股東和其他公眾投資者的利益?;鹜顿Y者多屬于中小股東,對上市公司經營的影響力較為有限,優選治理結構完善、經營者理性、始終以股東權益為先、關注中小股東權益的上市公司能夠更好地保障投資回報。高分紅帶來的穩定收入也正是分析師給出“推薦”評級的重要依據。
(3)合理的公司戰略對長期投資的回報影響深遠。公司戰略是指企業根據環境的變化(如經濟政策調整、產業環境變動等)、本身的資源和實力選擇合適的經營領域和產品,從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企業高管受股東委托充當價值管理者的角色。高層經理對于企業進行戰略規劃的過程,也就是通過價值管理創造價值的過程。戰略規劃從挖掘具體業務的價值驅動因素著手,選取對企業價值敏感度最高而又切實可有作為的主要杠桿,制定明確的行動計劃和相應的業績衡量指標,以保證戰略的貫徹執行。合理的公司戰略與可靠的執行機制,能夠對企業業績起到長遠而有力的推動作用,從而帶動股價提升。
2 基金的風險計量方式
不同類別的基金在投資風險上有顯著差異,高持股比例的股票型基金風險遠高于高持債比例的債券型基金。而當前基金數目眾多,每一類型的基金均有幾十、上百只,顯然需要引入更為細致的數量化風險度量指標,才能更好地衡量不同基金的風險差異?;鸲ㄆ趫蟾嬷胁捎昧耸虑帮L險提示與事后風險評估相結合的風險考核方式對基金風險作出定量化分析。
2.1 事前風險評估
與上市公司公布財務報告相近,基金也會以季報、年報等形式定期披露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在基金的定期報告中,主要通過事前與事后兩個角度向投資者揭示基金的投資風險。
事前風險披露主要包括投資目標、投資策略、業績比較基準和風險收益特征4個組成部分。其中,投資目標、投資策略及風險收益特征以定性的方式描述了基金的基本特征,如投資組合中股票與債券兩種資產大致的資產配置比例、股票的主要投資對象等。而業績比較基準則是定量的事前風險評估指標。業績比較基準中,股系指數所占比例越高投資風險越大,債券指數所占比例越高投資風險越小。
2.2 事后風險評估
事前風險評估能夠為潛在投資者選購基金提供幫助,而事后風險評估則是以歷史收益為基礎對投資風險做出更為準確的統計分析?;鹈媾R著許多風險,如利率風險、政策風險、經濟周期風險、購買力風險等,這些風險主要是指基金在運作過程中面臨的風險,并且是從定性的角度看待基金的風險問題。在風險的量化評估中,通常采用以下兩種指標:收益率的標準差σ及證券的β系數。
基金定期報告中,以業績比較基準作為風險評價依據,以標準差作為風險評估指標,標準差是證券資產總體風險的計量指標,而投資者僅關注系統風險以評價基金是否實現了投資者要求的期望收益。那么,標準差可以作為基金系統風險的統計指標嗎?如果基金能夠構建有效的投資組合,充分分散所有的非系統風險,使基金收益與市場經濟環境變動完全一致,則標準差可以揭示基金系統風險。但是,基金并不能構建完全有效投資組合,非系統風險也并不能被有效分散。因此不能假定基金已經充分分散風險,標準差并不適合作為基金的風險評價指標。
William Sharp于1964年提出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解決了這一問題。模型中的β系數是系統風險的計量指標,描述了證券資產相對于市場經濟運行的敏感程度。當證券市場有效時,該系數表現了資產相對于市場投資組合的敏感程度。具體來說,當β系數為0.5時,市場投資組合收益率增長(下跌)10%,這一資產收益率相應地增長(損失)5%;當β系數為1.5時,市場投資組合收益率增長(下跌)10%,這一資產收益率相應地增長(損失)15%??梢园l現,當證券資產的β系數小于1時,其系統風險小于市場指數資產,收益更為穩定;當證券資產的β系數大于1時,其系統風險大于市場指數資產,利于爭取更高的回報。證券投資組合的系統風險由組合中各單項資產系統風險決定,其β系數等于各單項資產β系數按市值加權的平均數。
綜合來說,當證券資產是完全分散的投資組合時,標準差與β系數是等效的,而當證券資產包含非系統風險時,β系數的風險計量要優于標準差。
3 結語
通常認為,投資基金與購買股票相比存在兩大優勢。第一,基金通過構建投資組合的方式,能夠有效分散投資風險;第二,基金經理具有專業素養、較強的選股能力,可以獲得超過普通投資者的收益,但事實上部分基金也在重倉個股做投機,并未充分分散非系統風險;統計數據表明近半數基金處于虧損狀態,并沒有為投資者創造價值。為此,案例分析了基金定期報告的風險收益評價方法,指出不足之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于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基金風險收益計量模式。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總結如下。
(1)基金定期報告提供了基金凈值增長率標準差及業績比較標準收益標準差,定量分析投資風險。這種風險度量方式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業績比較標準僅供參考,與基金的實際風險并不完全一致;第二,標準差衡量總體風險,不能揭示與期望收益相關的系統風險。β系數作為證券資產系統風險的指標,用于衡量基金投資風險更為合理。
(2)基金定期報告提供了基金凈值增長率與基金凈值增長率標準差來評價基金收益,并輔之以業績比較標準的相應指標作為參考標準。這種收益評價方式存在下述問題。定期報告使用者不能分辨基金收益中多少歸因于市場風險,多少歸因于基金經理的證券選擇能力?;谫Y本資產定價模型的Jensen'salpha指標,從總體收益中分離出與市場風險相關的收益成分,能夠解釋基金獲得的超額收益的原因,用于衡量基金投資收益更為合理。
參 考 文 獻
[1]沈巍.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績效評價研究[D].北京:華北電力大學,2004.
[2]潘越,戴亦,陳梅婷.基金經理的投資經驗、交易行為與股市泡沫[J].中國工業經濟,2011(1).
[3]王文俐.投資者關系管理的價值體現[J].生產力研究,2008(21).
[4]劉江云.從國際期貨定價機制變化看我國期貨市場風險管理[J].價格月刊,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