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新倫
[摘 要]養成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我校學生來自農村,存有一些不良行為,通過豐富育人途徑,搭建活動平臺,以評促行和家校共育等方式,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全面提高了學生素質和優化了德育成效。
[關鍵詞]養成教育;抓手;優化; 德育; 成效
養成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養成教育是將道德理論細化為點滴生活習慣從淺入深,從表面到本質,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我校學生都來自農村,住地遠離市區和城鎮,外來務工子弟占50%以上,他們的父母基本都外出打工,有的家庭由老人看管,有的家庭放任自流,家長的認知水平和文化水平都不高。學生不主動打招呼、滿口臟話粗話、亂扔垃圾、隨地吐痰、大聲喧嘩、破壞公物等不良行為時有發生。
近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就是良好習慣的培養”。小學階段的學生,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是迅速變化的重要時期,小學養成的行為習慣往往會影響一生。因此,我充分挖掘利用養成教育資源,創新養成教育活動形式和內容,全面優化品德教育成效,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一、豐富育人途徑 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
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一生”。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促進青少年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有了好的行為習慣,許多學習生活中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1.環境熏陶,培植法規意識。學校非常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到處都張貼有宣傳標語、名言警句。我充分利用環境資源,讓校園的每一塊墻壁都成為育人的陣地,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成為育人的場所。我讓同學們在校園內找出“守秩序”的警句,學生找出了“靜我校園 不追逐打鬧”、“輕聲慢步過走廊 上下樓梯靠右旁”等;我讓同學們找出“講衛生”的警句,學生找出了“校園是我家 清潔靠大家”、“衛生整潔 從我做起”等;我讓同學們找出“愛花草”的警句,學生找出了“心中有情 腳下留情”、“小草點頭笑 請君多關照”等。然后,我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交流,不僅深刻理解警句的內涵,而且結合自己日常生活明確行動做法,學生在感悟中明理,在明理中踐行,增強了學生的法規意識,發揮了校園文化的教育警醒功能。
2.生命課堂,體驗成長樂趣。葉瀾教授認為“課堂蘊含著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揮,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我用生態生成的理念構建課堂教學,讓課堂充滿交際活力,讓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例如:在《學會合作》的學習中,我設計了“同舟共濟過海洋”的活動,用光電課件模擬海灘,讓兩名學生在一只正在狂風呼嘯的海面和顛簸的小舟上劃行,只有兩個人不斷地協調地劃行才有可能生還,學生在模擬場景中,精疲力竭地經歷一次“生死”考驗,深深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在活動中,學生的潛能得到挖掘,健康個性得到發展,良好學習習慣得到延伸,學生不僅理解掌握了知識,而且培養了勤于思考、團結協助、樂于分享、積極上進等優良品質。
3.心理滲透,啟發自律自省。學生的不少行為問題往往是心理造成的,我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 ,體察他們的內心世界,把心理輔導與養成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在班干部的競爭中,有的表現出膽怯,有的表現出虛榮,有的表現出自信心不足,我根據學生表現出來的各種情況,分別找他們談心,鼓勵他們發揚優點,幫助他們分析不足,有目的地讓他們承擔班級工作和策劃主持活動。通過鍛煉,學生不良的心理品質得到有效糾正,自我調節、自我約束、自我提升的能力增強了,一個個由內而外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孩子健康快樂地茁壯成長。
二、搭建活動平臺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開啟智慧,更要點化和潤澤生命,學校層面的價值觀引領是實施養成教育的思想基礎。我大力開展體育競賽活動,在鍛煉體質、磨煉性格中,向學生傳遞健康平安、公平競爭、頑強耐勞的價值觀;我開展捐款獻愛心、感恩教育的主題活動中,向學生傳遞尊重、同情、平等、互助、感恩等價值觀。活動的感召力使一顆顆優良的種子在他們的生命中生根發芽,優良的習慣在活動中逐漸養成,良好的品德占據學生的心靈,塑造了牢固的不可磨滅的靈魂和思想。
三、以評促行 引領學生積習成德
建立常態評價機制,激勵學生積習成德。我以“愛、禮、責、善、信、勤”分別列出具體的日常行為表現,每一項都賦予一定分值,另外設置加分細則和扣分細則,例如:“愛”的具體行為表現是熱愛祖國、熱愛公益、自尊自愛、懂得感恩等,加分內容有拾金不昧、樂于助人、守紀之星等,扣分細則有亂丟垃圾、擾亂秩序、破壞公物等,評價細則簡潔明了,可操作性強,學生非常容易理解和認知,使“可為”與“不可為”了然于心。對學生的行為表現每天進行累計,每月進行總評和表彰,評價的方式有學生自我評價、同學互評、家長評價、老師評價。通過記錄學生的成長,為學生的自我發展提供了真實依據,表彰學習追趕的榜樣,促進了學生良好品行的養成。
四、家校共育 推動學生持續發展
我充分利用家長會、家長報告會、信息平臺、書面通知等方式加強與家長的聯系溝通,想方設法轉變家長滯后的教育觀念,拓展家長的育人視野和能力,使重視孩子的養成教育達成共識。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家委會的家長一起研究制定了《學生家庭生活行為習慣養成細則》,要求家長每天引導落實,定期反饋,特殊情況隨時電話聯系。我根據家長反映的情況,及時上門家訪,配合家長耐心教導。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家長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學生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有了很大的轉變,家校攜手共同推動孩子在道德行為養成上的堅守與持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明行為的養成必須從小抓起,只要我們堅持守護、精心培育、反復歷練、不斷完善,就一定能培養出一批批具有良好國民素養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廣東教育》 黃立春 《小學德育養成教育實施的三大路徑》2017年7月.
[2]《廣東教育》 謝志斌 《日行一善 積習成德》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