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綠痕
[摘 要]提高每個高中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新課程標準實施中的核心任務。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學習,研究新課標,通過制定科學的學科教學目標、改革教學模式和方法、改革生物實驗教學等,立足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關鍵詞]高中生物;生物科學素養;素質技能
當今世界,國民科學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著國家科技的發展,制約著經濟的發展,影響著國家的綜合國力。因此,各國把如何提升本國國民的科學素質作為必須思考的問題,把培養全體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作為了教育的重要目標。生物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特別是青少年科學素質,是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大事,是科學教育的神圣使命。
一、生物科學素養包含的要素
1.掌握生物科學的基本素質技能
在高中的生物學習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課本上的理論知識理解透徹,在此基礎上再對真實的生物進行認知和掌握。當然,課本上的知識也包括現代生物的科學技能,比如:生物的種類等知識。
2.培養學生正確的生物科學觀念
在生物的學習和教學中,都要先確定正確的生物科學的理念,這樣才能對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更好地應用在現實生活中。一般都是在高中才開始接觸生物科學,所以高中的生物教學對學生的影響很重要,要促進學生對生物科學的積極性,保證他們在快樂的環境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讓學生學到無限的知識。剛開始的時候學生肯定會對其有很大的好奇心,所以,要根據他們所好奇的東西進行激發引導,這樣對于教學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從而為生物科學的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3.認識到生物科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現在高中的學生認為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只是來應付考試,但并非如此,如果在學習中能找到自己所感興趣的關注點就會在生活中也有所應用。當代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會應用到生物科學的知識,如果只是學理論知識,而不應用在現實生活中,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所以要提高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認識,保證他們能在生活中運用生物科學。
二、如何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1.在課堂中放手讓學生講、演,轉變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知識素養
生物課程目標涵蓋了生物學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要通過每節課或每項活動來逐步完成的。課堂教學一直是實施新課程的主陣地,教學模式的改革,只有在課堂上體現出來才是可行的、有效的、成功的。我在“以人為本”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針對不同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模式,如實驗探究課、中心概念形成課、多媒體與課堂教學整合課、問題模式課和學生主講課等。例如,我在學生充分預習的情況下,給每組學生分別安排不同的展示內容,由學生主講,并用小品、角色扮演、講述、談話等多種多樣的手段,把知識講解得淋漓盡致,使我真正認識到了“你給學生一個機會,學生會給你一個奇跡”的內涵。
2.在探究實驗中,放手讓學生討論、探究、實驗,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方法素養
生物教學不僅是教師講解和演示的過程,也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必須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和實踐。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離不開科學的學習過程。科學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科學課程應當將這兩者相結合。突出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讓學生通過手腦并用的探究活動,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
3.在生物課外科技活動中,放手讓學生參觀、調查、訪問,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精神素養
生物學習注意課內外活動相結合。教師應打破課堂內外的約束,有計劃地安排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的活動,包括必要的調查、訪問、參觀等,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保證活動時間。生物課外科技活動是生物學習的重要形式,生物課外科技活動主要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一些與生物科學技術相關的試驗、考察、種植等實踐活動。一般情況下,課外活動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為主,突出學生的活動主體地位,活動內容和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內容是相聯系的。在課外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去擴大、加深和鞏固課內所學到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通過生物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但由于課外活動的內容具有多樣性、廣泛性,容易與課堂教學內容脫節,因此,生物課外活動應圍繞課堂教學內容擴展和加深。這樣,學生在課外活動中不僅可以學到一系列科學工作方法和技能技巧,增強學習的興趣,而且可以達到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精神、科學實驗素質和熱愛生物環境科學的良好品質。
4.在校本課程編寫中,放手讓學生搜集、設計、撰稿,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興趣素養
為凸顯學科特色,充分發揮生物學科優勢,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筆者創造性地開發了一批注重激發學生潛能的校本課程。在編寫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搜集、設計、撰稿,并讓學生制作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課件。多樣的校本課程使學生獲得能力、情感的提升,喚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興趣素養,也為他們獲得成功提供更多的機會。
5.要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生物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由科學知識,科學能力、科學方法、科學意識和科學品質五大部分構成。提高教師的生物科學素養是基礎教育改革對廣大教師提出的一項新要求,然而現階段我國教師科學素養普遍較低。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才能適應基礎教育改革和時代的要求。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進行科學素養教育,必須依靠全體生物教師的團結協作,只有高生物科學素養的生物學教師,才能使生物學教學作為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的主渠道。所以提高生物學教師的素養是實施科學素養教育的首要任務。
總之,高中生物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創新探索的實質,就是按提出科學結論和檢驗科學結論的結構方式去揭示科學結論。也就是要把所提出的新觀念和所進行的實驗告訴學生,要說明由此得到的材料,還要闡明把這些材料轉化成科學知識的解釋。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的實驗問題務必要充分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參與性,營造出一個科學、積極向上的課堂學習環境氛圍,創新優質化的教學模式、升華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陳維.利用生物科學史培養核心價值觀.中學生物教學,2015(1-2):73-74.
[2]鐘能政.結合生物科學史進行科學方法教育.生物學雜志,2005(0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