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頒布的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物理教學應該 “基于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確定教學的目標和內容”。美國課程專家拉爾夫·泰勒提出了關于課程與教學的 “泰勒原理”,他認為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的首要問題就是先確定教育教學目標。美國課程專家本杰明·布盧姆也反復強調 “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期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的第一步就是清楚無誤,毫不含糊地表述教學目標”。綜上,課程標準是教學實施的依據,教學目標則是教學的邏輯起點?;谡n程標準設計教學目標是基于標準的教學的首要環節。
筆者在學校視導時發現,許多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對教學目標的設計重視程度不夠,備課時只研讀教材與教參,很少參考 《新課標》。對于教學目標,很多教師要么復制其他教案上的目標,要么直接以教材中知識點作為教學目標,或者以教師的教學活動作為教學目標。還有些教師用籠統抽象的詞語表述教學目標,既缺乏可操作性,也不便于檢測和評價。這是當下課堂教學效益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述現象的出現,既有教師對課堂教學目標的含義和功能認識不足的因素,更有教師缺乏將課標的內容標準轉化為課堂教學目標的技術的因素。本文以一個教學內容(新課標之選擇性必修2之2.2.1)為例闡述如何基于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來進行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
課程標準是課堂教學目標最重要、最基本的依據。從教學系統來看,與教學目標有關的因素還有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這就要求確定教學目標時,應該首先對這些依據性因素進行分析。下面以“新課標2.2.1”的教學內容為例進行分析:
1.課程標準中關于本節的內容標準。新課標之選擇性必修2之2.2.1探究影響感應電流方向的因素,理解楞次定律。
2.課程資源分析
(1)教科書
目前使用的各種版本的物理教科書中 “新課標2.2.1”的教學內容大都分為三個主題:感應電流的方向;楞次定律;右手定則。(由于各版本的本節名稱不同,下面用 “‘新課標2.2.1’的教學內容”表示)
(2)實驗室
多數學校物理實驗室可以提供不同器材讓學生做探究楞次定律分組實驗。
(3)教育技術
利用新媒體展示楞次定律的探究過程,形象直觀。
3.學習者分析。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電磁感應現象和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對磁通量和磁通量的變化有了一定的理解。探究了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對實驗線路的設計和連接也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楞次定律的內容比較抽象,學習有一定的難度。
4.重難點分析。本節教學的要點是抓住磁通量、磁通量的變化和感應電流磁通量變化的聯系與區別,引導學生利用實驗器材分組實驗,歸納總結物理規律,培養科學思維能力和科學探究的能力。
本節的重點內容是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則;難點內容是楞次定律。
《新課標》指出:必須把培養物理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物理教學的重要目標,將 “物理觀念” “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等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于教學活動中。課程標準反映了對學生的總體期望,是課時教學目標累積起來達成的。所以,教師要將課程標準具體化為每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從課程標準到課時目標必須經過多重轉換:物理課程目標→模塊目標→章(單元)教學目標→課時教學目標。教師必須在深刻理解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對課程標準進行解構,再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結合教科書的內容,對課程標準進行重構,形成課時目標。下面以 “新課標2.2.1”教學內容為例進行教學目標的分解(見表1):

表1 “新課標2.2.1”內容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設計應基于四個核心素養進行,而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又是以物理觀念的學習為載體的,因此我們應首先確定物理觀念目標。
由于本節內容是等級性考試的內容,教學應分別達到四個物理核心素養的水平4要求。
1.關于物理觀念目標的確定。根據上面分解的教學目標,結合教科書的內容,可以確定學習本節內容時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點及學習程度,確定物理觀念目標,做出雙向細目表(見表2)。

表2 “新課標2.2.1”教學內容的物理觀念學習水平雙向細目表
2.關于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目標的確定。 《新課標》的最大亮點是明確提出了科學思維的目標。由于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兩項核心素養相輔相成,基于本節的教學內容一并構建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的教學目標。
3.關于科學態度與責任目標的確定。根據上面對內容標準的分析,以上面確定的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目標為基礎,考慮高中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態度與責任水平基礎的差異,制定出科學、適宜的科學態度與責任目標(見表3)。

表3 “新課標2.2.1” 教學內容的科學態度與責任目標層次表
為準確、科學地呈現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表述應該有四個要素:
1.學習主體:學習者。
2.學習行為:達到目標的具體、可測的學習行為。
3.行為條件:學習者完成學習行為時所處的環境條件。
4.行為標準:完成程度。應根據不同學生層次,指出明確可測的要求。
教學目標的設計雖然要從四個核心素養考慮,但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四個核心素養之間是一個系統與整體,不能截然分開,要將教學目標進行有機地整合,將四個核心素養的內涵要求體現到目標的具體內容中去,使目標更完整、操作性更強。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觀念等三個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持續的漸進的過程,在章(單元)目標中寫出即可,通常不用每節課都籠統地寫出目標,只要寫出本節課直接相關或顯性凸顯的部分即可。
“新課標2.2.1”教學內容課堂教學目標(樣例):
第一,對于感應電流的方向,能提出可探究的問題并做出有依據的假設,能制訂實驗方案并利用實驗器材探究以上假設;能總結出感應電流的磁場與原磁場變化、原磁通變化之間的關系,能歸納推理出楞次定律;能認識到科學探究是一種對自然現象進行抽象的創造性的工作;在實驗時能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第二,能用自己的語言正確地敘述楞次定律的內容;理解并認同楞次定律的內容表述方式;能對實驗探究過程與結果進行交流反思。
第三,能運用楞次定律按照一定程序判斷電磁感應現象中感應電流方向的問題;進一步體會物理研究與應用價值,具有STSE理念。
第四,能理解右手定則和楞次定律的關系與一致性,能用楞次定律演繹推理出右手定則。會用右手定則判斷常見的感應電流方向。
總之,課堂教學受教學目標的指導和支配,教學目標既是教學活動的邏輯起點,也是教學評價的基本依據。因此,教師只有基于課程標準科學設計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才能根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和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將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于物理教學活動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