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微
摘 要 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發展環境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實現與新媒體的融合與創新,已經成為傳統電視新聞媒體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在本次研究中,文章先介紹了新媒體的基本特征,并研究了新媒體對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影響;之后立足于新媒體的角度,闡述了傳統新聞媒體的未來發展方向,希望能對相關人員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 傳統電視新聞媒體;新媒體;媒體融合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2-0026-02
新媒體是在傳統媒體基礎上出現的一種新的媒體形式,依靠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實現了大范圍的推廣,依靠手機終端、電腦等,以多種形式向全社會傳遞信息。就目前情況而言,新媒體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傳統新聞媒體的發展環境,所以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這種變化趨勢,就應該充分了解自身的特征,在掌握新媒體技術特點的基礎上,實現自身的轉變,最終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1 新媒體傳播問題研究
1.1 新媒體傳播的特點
與傳統的媒體傳播模式相比,新媒體傳播具有明顯的先進性,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新媒體的新聞具有海量信息的特點。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傳播渠道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居民可以隨時隨地的接收新聞信息,甚至成為新聞的發現者與參與者[1-2]。所以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的影響范圍逐漸擴大,尤其是在互聯網覆蓋范圍持續擴大的環境下,大量的網絡信息資源都能在新媒體環境下得到快速的傳播,并在更大的范圍內構建了新聞信息網絡。
2)在新媒體的影響下,新聞信息的傳播速度得到了加快,并且傳統空間、時間等因素對新聞傳播效果的影響逐漸削弱,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新聞的編輯與制作、傳輸等能夠在短短幾分鐘內完成,這是傳統新聞媒體所無法實現的。
3)新媒體時代下具有更理想的信息互動能力,這是因為新媒體時代的新聞不再是單向傳播,居民對新聞信息傳播水平產生重要影響。這是因為居民不僅能夠發現新聞、傳遞新聞,也能根據當前熱門新聞進行討論,對新聞的傳播質量產生重要影響。
1.2 新媒體環境下傳統電視新聞媒體所面臨的危機
正如前文所介紹,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的傳播方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此時傳統電視新聞媒體中所存在的缺陷逐漸凸顯,主要表現為:
1)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報導傳播方式單一,無法保證居民的關注度。在傳統電視新聞媒體傳播中,各級電視臺是傳播新聞信息的關鍵,并且所采用的新聞傳播方式主要為單向信息傳輸,導致居民與新聞載體之間的互動性較弱。
2)新聞信息傳播的實效性不理想。新聞信息傳播的實效性差也是傳統電視新聞媒體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在當前信息傳播過程中,新媒體技術下的新聞傳播媒介能夠在新聞產生的幾分鐘之內就報道相關新聞,但是傳統電視新聞媒體卻不具備這方面的優勢,往往需要通過對信息進行整理、審核、制作等多個步驟,才能在固定的時間內報導新聞,但是由于居民已經在更早的時間中就掌握了新聞信息資料,所以對新聞的新鮮感下降,最終影響了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社會影響力。
2 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路徑
雖然傳統電視新聞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下表現出很多的問題,但是電視新聞媒體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需要尋找一條實現新媒體與傳統電視新聞媒體融合的路徑。
2.1 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優勢
在新媒體時代下,傳統的電視新聞媒體受到沖擊是必然的,所以為了能夠更好地與新媒體環境融合在一起,電視新聞媒體就需要強化自身的競爭力,依靠自身所具有的各種優勢,能夠對海量信息資源進行分析與編制,讓自己具有更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3]。同時,電視新聞應該積極充當網絡監督、網絡議政的響應者,能夠利用自身的優勢,來為社會發展提供足夠的建設性意見,并增強報導的實效性與內涵,提出更具有操作性的建議。最后,電視新聞媒體還需要利用自身的優點,努力在全社會構建一個理想的新聞信息傳播環境,努力展現一個新時代的電視新聞形象,減少傳統電視新聞節目中存在的“說教式”味道,考慮如何做到返璞歸真,能夠以人民大眾喜歡的方式來進行新聞傳播。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央視的《新聞聯播》作為我國電視新聞的中流砥柱,在新媒體環境下進行了改進,并取得了成功。例如,央視的《新聞聯播》作為我國擁有最大規模受眾的電視新聞節目,充分考慮了新媒體環境下居民的要求,對自身的工作模式進行了改進與傳統,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為了更好地滿足全國各地區居民的需求,《新聞聯播》不再是莊嚴肅穆的,其節目形式變得更加靈活多樣,不僅主持人不斷的更換,并且“笑容”也逐漸成為主持人的招牌,在節目中,主持人的微笑能夠讓居民產生心靈上的認同;同時從電視新聞內容來看,《新聞聯播》不僅引入了評論員,也增加了幸福調查等內容,最終讓整個新聞欄目的內容更加的真實、接地氣,得到了人民大眾的認可。
2.2 強調與新媒體的融合互動,提高新聞質量
就目前情況而言,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信息傳播實效性遠不如新媒體,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為了能夠在這種激烈的新媒體互動環境下獲得更理想的傳播效果,電視新聞媒體就應該與新媒體之間保持良好的互動交流,讓電視新聞媒體能夠利用新媒體的優勢來提高新聞質量,加深居民對電視新聞媒體節目的依賴。
新聞專題欄目《微博打拐》就是傳統電視新聞媒體與新媒體相融合的代表。該事件的起源具有偶然性: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主任于建嶸于2011年的1月接收到了一個私信,私信內容是希望于建嶸能夠幫助自己尋找丟失的孩子,于是于建嶸就在自己的微博中轉發了私信中的部分內容,并發出了“大家一起找孩子”的呼吁。
當時微博并沒有現在的宣傳力,但是這一微博卻在短時間內被轉發了數萬次,這對于當時的微博而言是驚人的。也令人沒有想到的是,于建嶸的微博在轉發這個信息之后,在短短的幾天內收到了數千份全國各地網民發來的被拐與乞討兒童的信息,此時于建嶸認識到,單憑自己的力量無法有效處理這些信息,于是一個粉絲超過20萬人的“隨手拍照解救被拐兒童”的專題微博出現了,并在全社會引起巨大的反響。在這一背景下,《微博打拐》的成功播出是福建省傳統電視新聞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有效嘗試,《微博打拐》的電視欄目中,以微博打拐的源頭——向于建嶸發送私信的洪玉萍(被拐兒童的母親)入手,詳細介紹了整個微博打拐的始末,其中有多個令人流淚的細節,包括孩子丟失之后,一家人外出尋找孩子的艱辛;即使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的奶奶,也孤身一人來到漳州找孩子,為了節省開支只吃最廉價的稀飯等。《微博打拐》新聞專題欄目的成功播出,讓社會進一步了解了我國現階段打拐工作的現狀,并闡述了“拐賣兒童”這一行為對家庭、對社會造成的巨大危害,實現了傳統電視新聞媒體與電視節目之間的有效結合,實現了電視新聞媒體的突破。
2.3 強化電視新聞節目與受眾之間的互動交流
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對于參與新聞的希望越來越強烈,在這種大環境下,電視新聞節目必須要充分了解居民的這一需求,通過多種方式強化與受眾之間的交流,讓受眾的各種訴求都能得到充分的滿足、解答,最終為強化電視新聞媒體傳播質量奠定基礎。
例如在2016年,“不忘初心”已經成為當時社會的熱門詞匯,中央電視臺隨即以“不忘初心”為出題,利用自身的視頻資源優勢,結合地方臺有史料價值的影像資料,制作了一系列的《不忘初心》系列視頻。在視頻制作完成后,中央電視臺考慮到新媒體用戶的信息閱讀習慣,率先在中央新聞的客戶端上發出了新聞,在隨后,又在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媒介上播出,并配合相應的報導營造聲勢。在視頻播出過程中,相關人員利用微信公眾號與微博的評論功能,與居民打成一片,彼此之間交流經驗,并充分總結對視頻的看法,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新聞交流環境。
3 結論
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發展環境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所以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前環境,傳統電視新聞媒體必須要轉變發展思路,根據新媒體的特征進行轉變,最終實現自己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青春.淺談新媒體環境對電視新聞傳播的影響[J].新聞研究導刊,2017,8(22):210.
[2]董瑩瑩.淺析新媒體背景下我國電視新聞媒體的創新策略[J].新聞傳播,2017(14):14,16.
[3]張玉喜.試析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報道策略的發展變化[J].新聞研究導刊,2015,6(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