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 要 反轉新聞是新媒體新聞傳播中的特殊現象,也被稱為逆轉新聞,是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新聞事實的真相出現正反兩面的變化,信息的真假在輿論操控官方辟謠中獲得最終確認的過程。這一現象近年來頻繁出現,受到公眾的關注和傳媒界的反思,政府新聞宣傳主管部門也將其視為監管重點。文章通過探討反轉新聞的典型案例和演變規律,研究虛假新聞、網絡炒作與反轉新聞的關聯。
關鍵詞 新媒體;反轉新聞;虛假新聞;輿情引導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2-0120-02
反轉新聞因為在初期扭曲新聞事實,造成負面社會影響,損害當事人形象和利益,受到社會各界的批評和反對,尤其是自2012年以來,以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的高速發展為標志,反轉新聞時有發生。通過網絡搜索查詢關鍵詞“反轉新聞”,能搜到各類信息425萬余條,該數據在2016年9月僅顯示為250萬余條,說明在一年半的時間里,反轉新聞的發生頻率和關注度大幅度增加。嶗山天價大蝦事件、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事件、東北農村“禮崩樂壞”新聞等,都是反轉新聞的典型代表。
1 反轉新聞的性質分析
反轉新聞的傳播過程,分為4個階段:新媒體信息出現,開始大范圍傳播;引發社會關注,成為社會熱點,且多數為負面信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介入傳播,開始出現新聞事實的真實性調查;事件真相徹底反轉,始作俑者被徹底否定。
反轉新聞從本質上來說,未必都是新聞,而是一種通過網絡新媒體傳播的信息,多數在傳播早期并未通過正規的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傳播,而是通過自媒體、社交媒體或商業網站傳播,在信息傳播的中后期,正規的官辦媒體開始介入,反轉新聞的傳播路徑也迅速從負面信息轉入到反轉階段。也就說說,反轉新聞的反轉階段中,才最大可能的成為真正的新聞,在多數情況下,并不能稱之為新聞。
反轉新聞的定義,可以理解為在新聞報道過程中,前后階段呈現出新聞事實和價值觀傾向的嚴重偏差,甚至完全相反,表現出典型的反轉特點。從分類來看,反轉新聞分為三種:一是虛假新聞,如知乎網的“海賊-王路飛”身份和故事造假并涉嫌網絡詐騙事件、棉花肉松蛋糕事件、東北農村“禮崩樂壞”新聞,后者發布在知名的新媒體平臺上,引發網絡傳播熱潮;二是營銷炒作事件,如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事件、深圳羅爾騙捐事件等;三是因為信息披露不足而造成曲解,后經信息大量披露而導致事實和性質出現反轉,如黑龍江慶安襲警事件、李小璐PG_ONE夜宿事件等。反轉新聞并非是虛假新聞或營銷事件,而應該從新聞的反轉過程和新聞事實本質上去分析,確定其反轉的根本原因。
2 反轉新聞產生的人為原因
反轉新聞的前后差別,讓很多受眾對信息的生產者產生質疑,并開始針對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但實際上,大量反轉新聞的根源并非新聞稿件,而是源于網民或自媒體人的造謠傳謠,以及商業機構或自媒體的策劃營銷,媒體機構和媒體從業人員參與在前期的比例較少,反而是在新聞即將反轉時,多數由媒體機構和新聞記者“操刀”。
從人為原因來分析反轉新聞的產生根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牟取個人私利,在網絡上造謠傳謠。以2017年知名的反轉新聞“南鑼書店樸道草堂上演苦情戲”為例,《誰是殺死一個書店的兇手》的文章在朋友圈熱傳,書店經營者以十分感性的風格發布文章,訴說書店經營的辛苦,卻被政府強行封閉。而實際上,這一事件被媒體人陳晶揭開真相,文章《誰TM有空殺死這家進后院要收100塊錢的書店》仔細反駁,揭露出店主故意隱瞞自己違規事實、網絡造謠博取同情和個人利益的戰象。網絡自媒體平臺為造謠傳謠者創造了有利條件,受到利益驅動,部分人員罔顧事實,將網絡造謠當作蒙蔽網民的手段。
二是受眾讀者的價值觀紊亂,對事件信息判斷出偏差。2017年7月,“格斗孤兒”的信息和視頻在網絡上大范圍傳播,被冠以殘忍、血腥等詞匯,引發讀者的憤怒,這個源自于網絡并在各類媒體成為熱點信息。而當新聞反轉時,大家得知這些孩子需要靠格斗來解決溫飽和未來生活,網民開始批評媒體影響了孩子們的前程。而事實上,“格斗孤兒”并非孤兒,所在的俱樂部也沒有任何資質,是對孩子的過度消費,很難帶來健康成長,但網民的價值觀判斷卻呈現出“自我反轉”,新聞機構則堅持了正確立場。
三是涉嫌營銷,博取網民眼球,語不驚人死不休。通過自編自演的鬧劇,來獲得公眾的關注,達到自己希望的目的,實際上偽造事件來欺騙公眾。2017年8月發生的“大媽地鐵怒懟cosplay女孩”事件,網絡信息由網民發布,視頻顯示地鐵上一名大齡女子辱罵cosplay女孩,但后者全程保持微笑不回應。在社會輿論中,cosplay群體受關注度并不低,而且發生大量負面時間,如賣淫、擾亂公共秩序等,視頻是故意營造一種遭辱罵而不反抗的氛圍,希望以此獲得網民夸贊。而實際上,這是一起為了博取同情而自導自演的鬧劇,相關人員都是花錢雇來的。
3 從新媒體平臺看反轉新聞
新媒體平臺需要流量和用戶,十分需要制造噱頭、提高關注度,泥沙俱下之中難免出現惡性的負面信息,其中僅有少部分能夠實現反轉,暴露出被掩蓋的真相。頻發的反轉新聞究竟是讓媒體和民眾不斷“打臉”難堪,但對新媒體平臺來說卻是好事,獲得了點擊量和用戶增長,即便是對個別自媒體賬號來說,粉絲上漲也會帶來個人虛榮心和經濟利益的變化。
對新浪、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來說,已經度過了靠制造負面信息和反轉新聞獲得流量的階段,但對新生的網站來說,往往離不開反轉新聞帶來的影響。以號稱“真實”和“知識”的知乎網來說,實際上隨著用戶增長,諸多問題也暴露出來。以知乎網友“海賊-王路飛”為例,在標榜“真實的網絡問答社區”之中,不斷造謠編造自己的故事,并向網友索取錢財、欺騙感情,真相被受害者揭露后,知乎網站的名譽也受到極大影響。在知乎網上,這個人時而是吸毒8年的癮君子,時而是受小人加害的公司老板,時而是民警,時而又見義勇為被打成十級傷殘,同時還是職業代駕和存款8?000萬的裸貸受害者,正式披著這一層層的偽裝,他不斷為自己謀取不正當利益、坑害網友。
反轉新聞之所以在網絡出現,與某些網站的扭曲價值觀密切相關。2016年10月,自媒體三表龍門陣發表了一篇題為《知乎的惡和我的投訴史》的文章,炮轟知乎價值觀不正確,對人身攻擊或者下作的發言,比如說錘子CTO池建強丑、說丁香園前CTO馮大輝人品差、說三表本人“是搜狐的一條狗”這類發言不加處理,甚至有某種程度的縱容。文章說:“人性皆有惡的一面,如果一個平臺對此不加以引導和限制,而是漠視、縱容,你能企盼的就是它早點死,越早越好。”我們不難發現,一家網站的價值觀取向和如何站隊網民言論,對信息的走向影響重大,但實際上,這類網絡平臺多數缺乏監管,反而被一些惡意舉報者鉆空子,輕松擊垮價值觀正確的人,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已經在知乎網站一類的平臺上頻頻出現。
拉斯韋爾曾經提出,傳播在社會中有監視環境、協調社會和傳遞遺產三大功能。當媒體發揮這些功能,將現實世界通過新聞報道進行呈現時,就很容易出現李普曼所言稱的“擬態環境”問題——媒體建構的“現實”往往與我們生活的“現實”并不重疊,甚至大相迥異,但受眾已經習慣將媒體報道中呈現的景觀當成周身的現實。
4 健全管理機制,避免謠言傳播
本質上來說,反轉新聞在事件發展過程中,反轉的并非新聞,而是信息,因為事件本身并不是可以反轉的,本質是造謠者的真相被揭露出來,或者披露信息的愈加全面,影響了公眾的判斷力,當然受眾讀者的價值觀取向,也對信息的反正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不論是反轉新聞還是“信息反轉”,都是與全體網民息息相關的,并非某家媒體或個別媒體從業人員能夠全面掌控。
防范謠言傳播,最重要的在于健全管理機制,因為在網絡環境下發布言論,其違法違規成本太低,注冊賬號的便利以及追索的困難,都讓受害者難以獲得公正對待。尤其在網絡傳播的大潮中,一條信息的出現和熱門,是成千上萬人共同推動的結果,“法不責眾”也成為阻礙。對造謠者的處罰,我國已經有相關的規定,但在實際運作中只發生過部分標志性案件,并沒有在管理謠言的工作中發揮出本質的作用,也沒有形成強大的威懾力。對營銷炒作事件而言,比較容易找到相對應的責任人,比如大媽地鐵怒懟cosplay女孩事件和棉花肉松蛋糕事件,前者發生后戲耍了網民好久,但最終也沒有任何人受到處罰,不久后該事件的影響便會銷聲匿跡;但發生在青島的后一個事件,地方食藥局和公安部門及時介入,迅速查清事情原委,并將兩名涉嫌造謠傳謠的老年女性繩之以法,澄清了事實。
參考文獻
[1]宋祖華,李艷.反轉新聞再思考[J].新聞愛好者,2016(11):24-27.
[2]熊麗玲.基于反轉新聞的媒介倫理探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3]陳珂.新媒體環境下媒介素養教育的探討研究——兼論媒介素養教育對“工匠精神”傳播的推動[J].中國報業,2018(2):32-33.
[4]周夢清.網絡環境下“反轉新聞”的群體心理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7.
[5]鄧秀軍,申莉.反轉的是信息而不是新聞——框架理論視閾下微信公眾號推文的文本結構與內容屬性分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39(1):13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