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冉 殷萬清 趙崇輝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2017年1月,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同時,北京市東城區教育系統啟動了“文化·傳承2030”工程,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學校體育和藝術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教育各領域。
北京市東城區天壇青少年活動中心作為區教委直屬的一所校外教育機構、東城區青少年學院的重要教育資源單位,積極開展校內校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內容資源整合與拓展的實踐探索,以開放性傳統文化藝術主題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堅持面向中小學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整合中心教育資源,圍繞民族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戲劇戲曲、詩歌吟誦等多項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編制學生實踐活動課程菜單,旨在使學生學習傳統文化藝術表演與作品制作的同時,更加注重其背后的民族傳統文化知識解讀,充實對民族精神及內涵的理解,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熱愛之情與傳承決心。
在近三年來對傳統文化系列教育活動課程研究實踐中,中心結合地區實際、學生實際,加強活動課程設計與指導的研究,重在學生的親身體驗及實際獲得,總結出了“中華優秀傳統藝術活動課程指導四環節”,俗稱“腌蘿卜”指導法,即一節專題實踐活動課程(課次)的組織實施經歷四步驟:浸入(情境導入環節);腌制(專業學習、指導環節);發酵(自我調整、完善環節);出鍋(展示和拓展
環節)。
這是第一環節:情境導入。教師采用沉浸式教學法,結合項目特點,采用聲音、視覺等多種效果,調動學生的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融入學習。
例如,在開展《走進蒙古族》舞蹈實踐活動中,教師的設計從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筷子、碗入手(帶領學生學習蒙古筷子舞、頂碗舞),讓學生看到整齊擺放在教室的一把把帶著紅綢的筷子、一個個制作精美的瓷碗,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不知不覺中對所要學習體驗的內容產生興趣,主動進入教師為學生創設的情境。又如,在開展《陶笛與中國傳統吹奏樂器》音樂實踐活動中,當學生進入教室,即為學生播放傳統樂器演奏的樂曲,學生坐定時,教師請學生說一說:剛才播放的樂曲是由哪種樂器演奏的(提前準備長笛、塤、陶笛、排簫等),并請答對的學生近距離觀賞樂器,親自展示給同學們觀看。
這是第二個環節:專業學習、指導。校外教育活動專業項目豐富,教師在這一環節更加強調讓學生通過專題學習,初步掌握傳統文化藝術的表演或制作技法,增強學生自信,提高進一步學習的自覺性。
例如,在開展走進“非遺”項目《京劇》的活動課程時,教師可在這一環節設計體驗京劇劇目《小放牛》,通過朗讀劇目中詼諧的語言(韻白)、模仿俏皮的動作及學唱朗朗上口的唱詞(《趙州橋》的歌謠等)、試穿牧童和村姑(小姑娘)的劇裝,進一步提高對傳統京劇劇目的認知,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又如,在開展《博之以習增智慧,習之以禮修品行——中華禮文化主題實踐活動》中,以“禮”在中國的歷史流轉為主線,從中國古代的“禮”到現代的“禮”的變化、聯系、演變給學生以具體的介紹,通過主題課程中動手制作內容的設置,體現課程主題“博之以習增智慧”;通過樂曲欣賞、歌舞體驗、京劇文化體驗等形式的欣賞、表演體驗式課程的學習,學禮、習禮,做尚禮少年,體現課程主題“習之以禮修品行”。
這一環節是整個活動的重點。教師通過多種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使學生在親身實踐體驗中,了解中華傳統文化藝術之美,走進她,熱愛她。
這是第三個環節:自我調整、完善。例如,在開展民間藝術實踐活動《舞獅》中,教師在學生學習了舞獅的基本步法、基本動作后,讓學生兩人一組,試穿舞獅服后,明確正式匯報表演時每組“獅子”前半時按照教練教授的固定動作,而后半時組員可根據鑼鼓點自己創編“獅子”表演動作。這一安排提高了學生學習與運用的協調性。事實證明,學生在后半時的“自選動作”甚至要好于“固定套路”的表演。
這一環節中,學生學習交流和評價的作用顯現了出來。在設計、組織活動課程的過程中,我們提出評價、指導三原則,即關注學生獲得結果和體驗的過程,注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尊重學生的選擇和評價觀點;注重評價的延伸作用。
第一,在以表演、展示為主要學習、活動方式的課程實踐中,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參與表現,采用及時評價、即時評價的方式記錄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行為、情緒情感、參與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現,作為評價標準。例如,《舞之禮》民族舞蹈文化體驗課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漢、藏、蒙等各民族舞蹈的行禮和動作,學生學習氣氛熱烈。教師在活動指導中設計了及時評價交流的環節,分組評價,共同完善,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提升尊重各民族文化的意識。
第二,在以作品制作為學習、活動方式的課程實踐中,教師對學生在制作過程中的表現、制作及展示的成品做出評價的同時,著重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協商、交流,大膽進行自評、互評。這一過程的重點,一方面是檢測學生前面內容學習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是進一步尊重學生的選擇,讓每個學生都有選擇權。
第三,實踐過程中,教師通過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反思:“為什么我制作作品的速度不夠快?”“為什么他對這個環節、問題(內容)的理解是這樣的?”即注重評價的延伸作用,讓學生從專注表演、制作本身拓展延伸到對問題的討論、對成果的分享和思考,學會在學習實踐中努力完善自己的行動,拓寬視野,實現自我反思、自我改進的實際增長目標。
這是第四環節:展示和拓展。教師設計了多種展示交流的形式,如參與傳統文化藝術作品制作實踐的學生,可以選擇活動教室內任意空間擺放(展示)作品;參與傳統文化藝術表演實踐的學生,可以點選實踐小組中其他同學的表演或與同學一起表演,增加趣味性,鞏固學習成果。
在課程設計中,教師要安排“進階型”內容的展示,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和了解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內容。例如,在開展走進“非遺”項目《京劇》的活動中,前面的環節可從貼近學生實際的京劇《小放牛》入手,組織學生學習,在最后一個環節,教師可用一系列的圖片、視頻展示京劇藝術的臉譜、服裝、砌末(道具)、音樂、唱腔,給學生以更加立體、直觀的感受,激發他們進一步走進京劇這一文化藝術寶庫的熱情,為學生后續學習活動埋下伏筆。
對于“00后”的中小學生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很多需要認知、理解的內容,學習、傳承任重而道遠。如何在豐富的學習實踐內容中找到學習的共同點,即“學”與“教”的切入點,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問題。正如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同志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談到的,要把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作為固本工程和鑄魂工程來抓。雖然目前我們只是做了帶領學生學習、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尺寸之功,但要認識到,只要有信心、有決心把工作堅持做好,就一定能夠“水滴石穿”“鐵杵成針”。堅定文化自信要從青少年抓起,引導學生發現中華文化之美,將文化自植于心,凝聚起建設偉大中國夢的強大力量。
(作者單位:北京市東城區天壇青少年活動中心)
責任編輯:孫建輝
zgjssj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