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春霞

湯莉莎和母校班主任唐老師在網上聊天時,得知學校有三個學生可能會因為貧困而輟學。
老師的話,讓她突然想起,上次在父親任教的鄉村小學,那個因家庭貧困被母親強行拖回家的小男孩。那孩子撕心裂肺的叫喊和痛哭流涕的臉至今還常浮現在她的腦海。
她立刻給回復老師:“我想資助這三個學生。”唐老師心想,這孩子畫畫一直很棒,可能在她讀大學的城市,賣畫都能掙不少錢吧?她滿心歡喜,連連替三個貧困生致謝。
當月,湯莉莎就從自己的生活費里拿出了一大半寄給三個學生。看著手中少得可憐的錢,她大致算了一下,今后全部吃食堂應該夠了吧。學校的飯菜雖難吃,但因為有國家補貼,所以價格特別便宜:早餐稀飯+饅頭1元,午飯素菜3元,晚餐面條或米粉2元。這樣安排下來,一個月的生活費不到200元。
但一個月后,莉莎卻因為低血糖暈倒了,校醫以為她減肥,生氣地告訴她必須把營養跟上去,要不后果很嚴重。莉莎也明白,這樣的吃法不是長久之計。節流之路行不通,那就找開源的辦法吧。自此,她開啟了長年的“兼職模式”。
最容易找的兼職莫過于發傳單了,每次兩個小時能掙30元。但她只能在禮拜天的白天去發傳單,所以掙的錢并不多。
這天她很沮喪地獨自走著,經過附近的車站時,看到那里的幾個擦鞋的攤點都有人在排隊,生意十分火爆。她不禁眼睛一亮,這個兼職好,可以自由安排時間!
開始擺攤時,她很不好意思,帶著幾分慌亂和緊張,還沒給顧客完全清洗干凈就開始上鞋油,結果無論怎么擦,皮鞋都像蒙了一層灰,最初幾次她都沒有收到錢。
一個同行婆婆和她熟悉后,告訴了她一些小竅門,怎樣正確清洗和用少量鞋油擦出锃亮的效果。湯莉莎熟練技巧后,生意漸漸好起來。每天課余后,她就背著沉重的鞋箱來到車站,兩小時下來,她常常累得腰酸背痛,胳膊發軟,好幾次她回宿舍時倒頭便睡,連飯都懶得吃。最難熬的前三個月,她也想過放棄。但每次心里動搖時,她仿佛就會看到那三個孩子淚流滿面的臉和那強烈渴望讀書的眼神。然后一次次不斷給自己打氣,咬牙堅持完最初的日子,適應后,漸漸竟感覺越來越輕松。
一次,一位大叔擦鞋后奇怪地問:“姑娘,你看起來斯斯文文,應該是讀書的人啊,怎么出來干這個?”湯莉莎推推鼻梁上的眼鏡,笑著回答:“在附近的學校讀大學呢,出來掙點自己的生活費,順便資助幾個家鄉的貧困學生。”大叔一聽,驚得下巴差點掉下來,他說:“我經常看到那些家境殷實的人做慈善,卻沒想到你這孩子自己都這么困難,還想著資助別人!”他馬上從兜里拿出100元遞到莉莎手中:“好姑娘,小小心意,你代我轉給那些孩子們吧。”
為了給幾個學生更多的生活費,湯莉莎利用一切閑暇時間盡可能做更多的兼職。發傳單、收廢紙、擦鞋、做家教、網上兼職……三年下來,她憑著自己做的十余份兼職,陸續給三個貧困學生寄去了近兩萬元的生活費。
隨著自己專業水平的提高,湯莉莎找到了幾家美術培訓機構做助教,從最初一節課30元到現在的80元。她一周跑三個機構,能掙一兩千。收入比擦皮鞋高了不少,但她自己的生活仍然節儉。因為還有不到一個月,這三個初中生就要順利畢業,湯麗莎正在為學生們即將面臨的高中費用而努力著。
誰說做慈善一定是富豪們的事?湯莉莎用行動告訴我們:每一個心中有著悲憫和大愛的人,都可以是慈善家,無論他是貧窮或者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