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涵
(遵義師范學院,江西 遵義 563006)
《<音樂課程與教學論>教學模式改革》是遵義師范學院2016年校級教改項目之一,現已進入課題結題階段。筆者在舊文《《音樂課程與教學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究——以遵義師范學院為例》①中對該項目進行了階段性總結。然而,由于遵義師范學院從2015級開始對音樂學方向本科生人才培養方案(以下簡稱培養方案)進行了調整,前期提出的授課方式不再適用于新培養方案指導下的實踐教學。經過理論研究及實踐總結,現將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方案進行調整如下:
就學校層面來看,培養方案較之以前有了較大的改動,主要集中在學時刪減與課程增設兩個方面。
根據之前的培養方案,音樂學方向本科生在2014級及以前,《音樂課程與教學論》為專業必修課,以每周3學時(其中1學時為實踐學時)、共開設18周進行,折合總學時數為54學時(含18實踐學時)。培養方案調整后,2015級開始《音樂課程與教學論》將作為限必選課程開設,每周1學時,共開設16周,折合總學時數為16學時。具體調整細節詳見表1:
表1
在新的培養方案中,另增設課程如《中外音樂教育比較研究》(任選課程)、《課堂教學與班級管理》《教學科研方法》(同為限必選課程)。其中,《中外音樂教育比較研究》總學時數為8學時,《課堂教學與班級管理》《教學科研方法》總學時數為16學時。除此之外,針對三年級的專業主修生,培養方案中還開設了《聲樂教學法》及《鋼琴教學法》課程,總學時數同為8學時。
針對上述培養方案進行的調整,教學模式上從“保留”與“創新”兩個方面論述相對應的整改方案。
1.課堂教學模式中的保留
首先,對“自主化”課堂教學模式予以保留。即繼續沿用舊文中討論的以翻轉課堂、分組討論、課下自學為主要教學手段的教學模式。培養會自學、有自學能力的學生仍是該項目討論的首要問題。其次,在教學理念上,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配合度、參與度在課堂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夠直接反映課堂教學效果。
2.課堂教學模式中的創新
(1)從授課形式上來看
由于學時數有了較大的變化,在實踐教學活動中首先要調整的就是授課形式(即舊文中的“操作方法”部分)。在實際授課環節,取消以小組為單位的講課環節。教師每節課后布置與下一節課課程內容相關的問題,學生課下自主或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查找資料、總結歸納、得出答案,在下一堂課時回答問題。該部分將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形式。同時,在評價體系方面,堅持自評、互評、他評的模式。學生回答問題后,由其他同學或小組成員補充、評價,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該授課模式有效地避免了由于學時數大幅度減少使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降低的問題,保證了每位學生都能參與進課堂討論中來,達到自主學習的目標。
(2)從教學理念上來看
在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教師在課堂中的主要引導作用。已有許多理論觀點闡述了教師在課堂中的地位和作用。筆者認為,教師要在課堂中輔助學生學習、幫助學生轉化知識、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等方面做到“全面認識教師的特殊作用”(王競,1988)是較為客觀和準確的。當然,此處強調的并不是偏重教師支配課堂、支配學生的作用,而是教師的“引導”作用,是建立在鼓勵和要求學生完整而全面地進行自主學習基礎之上的。教師通過備課,能夠掌握課程的脈絡、重難點,并設定適當的教學目標。在此前提下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必要的參考、指示性的提綱等內容,有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掌握知識內容。所以,在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下,也應該重視教師在課堂中的主要引導作用。
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是當下教育工作者們普遍關注和關心的議題之一,教改的核心在于教師,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緊跟發展、適應需求,針對學情及相關政策方案的改變備課,并根據實際授課情況隨時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注釋:
①發表于《赤子》2017年10月上旬刊。
[1]王競.“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說是教學活動的特殊規律的反映—兼評“雙主體論”[J].教育研究與實驗 ,1988(01):9-11.
[2]陳佑清.學習中心課堂中的教師地位與作用—基于對“教師主導作用”反思的理解[J].教育研究,2017(01):10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