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律語言翻譯的基礎在于法律術語的精準翻譯,而法律術語的精準翻譯難點在于近義詞的辨析。本文選取四組常被混淆的法律術語近義詞,辨析其差異,并探索這種差異在另一種法律語言的環(huán)境下如何準確表達。
關鍵詞 法律術語 近義詞 辨析 翻譯
作者簡介:張妍,華東政法大學。
中圖分類號:G62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330
一、引言
與普通語言一樣,法律語言中也存在大量的近義詞。但是在普通語言中,近義詞可以相互替換而不影響信息傳達,甚至還鼓勵使用近義詞以避免行文單調,增加文采。而對于法律語言,近義詞看似意思差不多,但往往有著不同的專業(yè)內涵,不仔細區(qū)分而隨意混用的話會產生歧義,無法保證信息傳遞的準確性。法律詞匯作為一國法律文化的體現,在翻譯中不僅要準確表達其意思,還要注意兩種不同法律文化的轉換,也就是要把外國的法律之樹,種進中國的法律土壤之中。因此,法律英語近義詞的辨析及翻譯非常重要。本文將以四組比較容易混淆的常用法律英語詞匯為例,對此進行探索。
二、法律英語近義詞辨析
(一)law, equity, statute, act , code, bill
以上六個單詞都有“法律”的意思但不完全相同,理解與翻譯的時候要注意區(qū)別。
Law內涵最為廣泛,是“法”和“律”的通稱,指一切可以強制執(zhí)行的行為規(guī)則與準則,既可以表示宏觀上的法律體系,如break the law觸犯法律,也可以指具體的部門法,如company law公司法,甚至特指一條法律法規(guī),如the 1996 law against the hiring of illegal immigrants禁止雇傭非法移民的1996法規(guī)。
除此之外,law在法律語境中有一些特殊內涵,需要特別注意。首先,意為普通法,即common law的縮寫,與衡平法equity相對。因此,court of law在一般情況下,譯為“法院”即可,但與court of equity(衡平法法院)同時出現時,就要譯為“普通法法院”。同樣的道理,legal在與equitable相對時,不能譯為“合法的”,而要譯為“普通法”,如legal charge普通法上的擔保,equitable charge 衡平法上的擔保。其次,意為訴訟,是司法程序。go to law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的解釋為“to ask a court to settle a problem or disagreement ”,因此譯為“打官司”是恰當的。再次,指律師業(yè)。a law firm特指“律師事務所”,不應譯為“法律公司”。最后,意為司法機構,尤指警察。如“Jim is always getting into trouble with the law”應譯為“吉姆總是因惹事落到警察手里”,而不是“吉姆總是與法律過不去”。
Statute, act , code, bill同樣有“法律”的意思,但在意義上針對性更強,分別表示特定的法律文件,在理解和翻譯時,要注意區(qū)分。
Statute是制定法的通稱,專指以立法形式創(chuàng)設的法律,只要是立法機關皆可,沒有特殊限定,以此與由法院判決所形成的判例法區(qū)分。如“Corporal punishment was banned by statute in 1987”譯為“1987年通過的法令明文禁止體罰”。在這里,“通過的”表現出statute由立法機關創(chuàng)設的特點,“明文”表現出statute成文法的特性。如果把statute籠統(tǒng)地理解為“法律”而譯成“體罰在1987年被法律禁止了”顯然不夠準確。此外,statute還可以表示關于機構設置及其權限范圍的國際性文件,如:Statute of the Internatonal Court of Justice《國際法院規(guī)約》。在日常英語中,statute有章程的意思,特指公司或法人的設立人所創(chuàng)設的永久性規(guī)則,相比rule更為正式。如the statutes of the university大學規(guī)章Act也表示制定法,尤指由最高立法機關(美國國會或英國議會)通過的法案、法令。如the Higher Education Act 2002 2002年頒布的高等教育法;Parliament Act 議會法。
Code不是指單部的法律,而是法(包括制定法、判例法)的匯編、編纂,如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 《聯邦法規(guī)匯編》。還表示法典,如Code Napolen《拿破侖法典》嚴格說來,Bill并沒有“法律法規(guī)”的意思,而是提交議會討論的議案或法案,并沒有法律約束力。如the Education Reform Bill教育改革法案可見,在法律英語中,不同法律淵源的法律文件有不同的法律術語,因此法律名稱也有清楚的區(qū)分,以美國法律體系為例,國會制定的法律用act:the Higher Education Act,州制定的法律用law: New York Divorce Law,政府機構或部門制定的法規(guī)用regulation: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而在我國,即使是中文的法律名稱也是極其混亂的,由地方立法機關(地方人大及其常委)制定的地方性法規(guī)和行政機關制定的行政法規(guī)在名稱上沒有區(qū)別,都以“……條例”、“……方法”等模式命名,中譯英的處理當然也是一樣,這樣就模糊了兩者的法律淵源。比如關于交通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既有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譯為“Regula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oad Traffic Safet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也有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頒布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譯為“Regulations of Shanghai Municipality on Road Traffic Administration”。盡管頒布單位前者是行政機關,后者是地方立法機關,但名稱上都表現為“……條例”,英譯兼為……regulation。盡管中文名稱的混同由國情決定,無法改變,但是在中譯英的時候應當考慮英語法律文化,在翻譯法律法規(guī)名稱時根據其法律淵源的不同在英文譯名上作出區(qū)分。如地方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類似美國州制定的法律,譯為“Laws of Shanghai Municipality on Road Traffic Administration”是更合適的,以此與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條例相區(qū)分。同時值得反思的是,這種名稱上的混同是否也反映了我國國家機關之間立法權限的混亂,導致行政機關越權立法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根據我國憲法規(guī)定,立法權歸人大及其常委會所有,原則上行政機關沒有立法權,只是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受人大的委托立法。因此,我們也有必要在中文名稱上區(qū)分行政機關和地方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法規(guī)文件。
(二)relief, remedy, redress
這三個詞都可譯為“救濟”,但表示的含義略有不同。
relief尤指向法院要求的衡平法上的救濟,如法院簽發(fā)禁止令(injunction)或強制履行(specific performance)等。例如“Party A or Party B shall be entitled to equitable relief by way of injunction.”譯為“甲方或乙方應有權通過法院下達的禁制令享有衡平法上的救濟。”
Remedy主要指普通法上的救濟。如:A breach will result in irreparable injury for which there is no adequate remedy at law.違約將導致不可彌補的損害,且根據普通法得不到足夠的救濟。
Redress既可指衡平法上的救濟,也可指普通法上的救濟。如:Money damages, as opposed to equitable relief, is the only redress available.金錢賠償,而非衡平法上的救濟,才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救濟手段。這里的redress就等同于remedy。
除了“救濟”以外,remedy和relief各自還有特殊的意思,在翻譯的時候要引起注意。
Blacks Law Dictionary對remedy下的定義中有“the means of preventing or redressing a wrong”,意為“防止或糾正錯誤的方法”。因此remedy除了可譯為“救濟”,表示侵權行為發(fā)生以后的司法補償,也可以譯為“制止”,指防止侵權行為發(fā)生的手段,如:Holding copyright provides the only legal remedy against unauthorized coping.在這里,holding copyright(持有版權)顯然不是發(fā)生unauthorized coping(盜版)之后的補償,而起到了一個制止侵權行為發(fā)生的作用,因此把legal remedy譯為“制止……的法律手段”就比“法律救濟”要好。整句句子應譯為“持有版權是制止盜版的唯一法律手段”。同時,remedy除了表示司法上的“救濟”,也可以是個人行為的“糾正”,如:The non-defaulting party may, by notice either require the defaulting party to perform such obligation or remedy such breach.非違約方可經通知要求違約方履行其義務或糾正違約行為。在這里如果把remedy譯為“救濟”,則句子的意思變?yōu)椤耙筮`約方救濟違約行為”顯然是不恰當的。
當Relief與tax同時出現時,要譯為“減免”,如relief on mortgage interest payments 支付按揭利息的稅收減免。
(三)abstain, forbear, refrain
這三個單詞都有“克制”的意思,但都有其特殊之處,翻譯時要注意區(qū)分。
Abstain指自愿地放棄做某項事情,尤用于在會議中投票。因此,“abstain from voting”是法律英語中的固定搭配,在漢語中也應有固定的譯名,而“棄權”不管從內容的準確性,語氣的正式性還是形式的簡潔性上都是最合適的。如:If the director or his proxy fails to attend the duly convened board meeting, such director shall be deemed to have abstained from voting.應譯為“如屆時未出席也未委托代理人出席,則作為棄權”。
Forbear指推遲本可以強制行使的某項權利或推遲債務人償還債務的期限。因此,這里的“克制”是一種出于忍耐或善意的“本可以做而不做”,在翻譯的時候要根據forbear的賓語選擇合適的用詞,以準確表達出這種含義。如:The GAURANTOR shall not be discharged or released from this GUARANTEE...by any forbearance(ABB) whether as to payment time, performances or otherwise....這一例句來源于一份國際工程履約保函,其主要內容是擔保人擔保承包商向ABB按合同履約。因此,在這里ABB是權利人,承包商和擔保人都是義務人,ABB針對付款時間、履行情況以及其他事項等承包商應履行的義務做出的“克制”譯為“讓步”顯然是更準確的。整個句子應譯為“無論ABB對于付款時間、履行情況以及其他事項做出讓步,都不能免除擔保人的擔保責任”。又如:The undersigned agrees to remain bound on this guarantee notwithstanding any...forbearance...for the debt.這里forbear的賓語是debt,故“克制”的具體內容為“推遲債務人償還債務的期限”,所以把“克制”換為“放寬”更好。整個句子應譯為“不管本債務有任何的放寬,本簽署人仍然同意維持本擔保”。
Refrain指 “想做而不做”,尤指對自己沖動的克制,常與from搭配,相比法律文本,在日常英語中使用更多。refrain和漢語中“克制”的本意 “用理智抑制(自己的感情等)”是最相近的,可直接譯為“克制”。如:He has refrained from criticizing the government in public.應譯為“他克制住了自己,沒有在公開場合批評政府。”
(四)prejudice, infringe
這兩個單詞都有“侵犯”的意思,但是“侵犯”的對象略有不同,在翻譯,尤其是中譯英的翻譯中要注意準確用詞。
Prejudice的一般意義是“偏見”,在法律英語中還可以表示為“對權利及物質利益的侵害”。因此,prejudice是一種泛稱,“侵犯”的對象是任何合法的權益。從這一意義上來說,prejudice和漢語中的“損害”意思最為貼合,只要“使蒙受損失”即可,而不管損失的對象是依法享有的權利、合法的利益還是其他什么。如:...then without prejudice to all and any other rights and remedies available at any time to a non-defaulting party...在這里,“損害非違約方可享有的權利和補償”就比“侵犯非違約方可享有的權利和補償”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整句句子應譯為“在不損害非違約方任何時候可享有的一切和任何其他權利和補償的情況下”。
Infringe常用于指對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外觀設計等的侵犯,相比prejudice,其意義的針對性更強。在我國法律條文的英譯中有混淆兩者用法的情況。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把“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譯為“shall not prejudice the copyright in the original work”,在這里應把prejudice換為infringe。
(五)breach, violate
這兩個單詞都有“違反”的意思,但意義上既有“竟和”又有差異。
Breach多用于指合同一方當事人未能履行合同條款、允諾或條件,即“違約”。如:Except in the event of breach of confidentiality, in no event shall either party be liable for any...除非違反保密規(guī)定,任何一方在任何情況下,均不負賠償責任。
Violate即可以和breach一樣,指“違約”,如:if either party shall at any time breach or in any way violate this Agreement,在這里breach和violate是同義反復,都是“違約”的意思,整句應譯為“如果任何一方任何時間或以任何方式違反本協(xié)議”。除此之外,violate還可以有違反法律,尤其是刑律的意思,這時譯為“觸犯”比“違反”更能準確表達出其嚴重程度,如:He who has violated the criminal law shall be prosecuted according to law.觸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結語
通過對這四組近義詞的探索,可以發(fā)現法律術語的內涵是多層次多方面的,易混淆的近義詞往往只是在某些部分,尤其是在普通語言的語境中意思相同,但在其它地方又有不可忽視的區(qū)別。詞匯是語言的基礎,法律文本翻譯的真實根本在于法律詞匯翻譯的準確,因此對法律英語近義詞的辨析及翻譯一定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Garner B A.Blacks Law Dictionary.9th ed.St.Paul:Thomson Reuters.2004.
[2]董曉波.我國立法文本規(guī)范化英譯若干問題探析.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4(3).
[3]宋雷.法律術語翻譯要略:正確使用法律英語同義、近義詞語.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
[4]元照英美法詞典.法律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