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若利
“生活即教育”。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踐行“生活德育”的理念,豐富教學內容的認知環境,用愛心感動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調動學生積極情緒豐富情感體驗,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學生的道德觀念。下面在教學實踐中,淺談幾點體會。
一、調動積極情緒,豐富情感體驗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教學時,教師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和情感體驗,使學生獲得內心體驗,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例如,在學習《我和小伙伴》這一主題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學會如何與同學友好相處,我讓學生課前搜集班上與同學友好相處的典型事例,再查找生活中、電視上、課外書中一些友好相處的人或物,上課伊始,我讓學生選擇印象最深的內容自由發言,還清楚地記得,佳妮同學說:“我看了老師推薦給我們看的《夏洛的網》這本書,我被書中那只蜘蛛和小豬的深厚感情打動了,我從來不知道動物之間也有這樣深厚的友誼。難道我們人類還不如動物?”燕語同學說:“我從《少兒百科全書》中知道了犀牛和犀牛鳥是非常友好的朋友,犀牛鳥把藏在犀牛皮膚皺褶里的惡蟲當作美食。”麗麗同學說:“我們班雪玲同學是大家學習的榜樣,她從不與同學斤斤計較,平時遇到同學之間有什么矛盾就主動幫同學化解。”……在平等、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發言像打開閘門的水,一發不可收拾。我順水推舟,鼓勵平時不能與同學友好相處的同學說出真心話,認識自己的不足,在交流中調動積極情緒,豐富情感體驗,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
二、用愛心感動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認為: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學生。教育的靈魂是愛,愛是學生成功的源動力。教師要愛學生,用心愛他們。我深信用心澆花花更艷。我總是告誡自己:我要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我的學生。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重來,童年不能重來。我要善待每個學生。記得剛上班的時候我們班里有幾個學生特別淘氣,課上總是莫名其妙地弄出點事。班里有個學生,每次叫到他時,他們都會哄堂大笑,但有一件事改變了他們的態度。有一次放學路上我見他們圍在一起不回家,上前一看原來是一名學生的車鏈子掉了,我主動要求幫他們修,一個學生不屑地說,老師你弄不了。我說讓我試試,最后我把鏈子掛上了。學生們向我投來贊許的目光。在以后的課上,他們再也不鬧了,而且學習也踏實了很多。
現在的學生自我意識極強,但自我控制差,不能自我管理,可又不愿受家長、老師的束縛,總想獨立。因此在平等民主的基礎上,主動與學生溝通是是架起師生良好關系的橋梁。我們要舍得時間陪學生,和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和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觀察他們的言行,了解他們的喜好。從學生的角度看問題,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原諒他們的錯誤,放大他們的優點,分享他們的快樂。批評要注意場合、不失分寸。
列寧說過:“沒有情感,人也就沒有了追求”。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情感因素,把學生吸引到自己的身邊。古語道“親其師則信其道”說的就是情感因素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在長期的教學中,我意識到:如果教師的態度親切和藹,師生關系和諧融洽,學生就會如沐春風,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三、資源整合做好“課后延伸”大文章
陶行知先生認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環境當中的一個人,學校的教育任務就在于把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密切地聯系起來,還需要通過各種活動加以鞏固,深化。”
德育不僅僅在課堂上,它還蘊藏在學生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所以我注重利用教科書聯系實際,就地取材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例如:在教學《在學校工作的人們》的“學校離不開他們”環節時,我在引導學生感恩老師的基礎上提出:學校是一個大家庭,不僅任課老師在為我們辛苦的工作著,校長、主任、校工他們也都辛勤的為我們服務,課下請同學們當一回小記者,走進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工作,并且做一份采訪報告(采訪時注意范圍要廣,要有禮貌)。在學生了解其他工作人員的工作情況后,我及時引導學生體會他們工作的辛勞,感受他們盡職盡責在為學生的成長中作出的貢獻,這樣再培養學生要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對別人付出的勞動要懂得感恩就輕松多了。
課后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教師要營造學生活動的大環境,形成教育的強磁場,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大課堂,親身實踐,發展道德能力。
1.課后活動與家庭教育相結合。讓學校、家庭形成合力,擰成一股繩,不至于培養出學校、家庭的“兩面人”。如學完《溫暖的家》這一單元后,我及時設計了一張“家校聯系卡”,我填上學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現,讓家長一起關注孩子在家的表現,用星級表示孩子的表現情況,每周發一次,及時反饋、跟蹤。
2.課后活動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如,學習了《說說我們生活的社區》后,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生活的小區或街道公用設施的使用情況,組成調查小組,發現問題,分析原因,發出倡議,做好宣傳,向居委會主任提出小建議等,培養學生的一種責任感和公德心。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間,有一條小小的鴻溝,需要用實踐把這條鴻溝填滿。”實踐證明,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進行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去經歷,用心去感悟,內化道德認識,激發了學生的生命活力和學習潛能,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楊寨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