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萌萌
何為“語文”?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第5版《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兩種解釋:語言和文字;語言和文學。總之,學生需識字、悟情。《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且還提到:“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如此說來,學習語文就應有生活的提煉。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結合日常生活經歷,讓學生參與社會生活,激發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和學生的語文素養。
基于此,同時也為了讓學生能主動提筆描寫生活,我設計了一堂和水竹有關的課。剛剛組建班級時,彼此生疏,為了讓教室顯得有溫馨的感覺,我在教室內擺放了幾盆常見易養的花草。其中有一支水竹,買來時生機勃勃。不過兩天光景,最下面的葉子就發蔫、發黃,這也是學生日前的學習狀態,我希望以此為契機上一堂語言表達課,借以改變班級的狀態。當我將花瓶拿到講臺上時,學生很詫異。我請學生分享觀感,僅一位同學舉手,“它很奇怪,上面的葉子依然綠油油,可最下面的卻已發黃,為什么呢?”聽到他的發言,我很欣喜,因為他已打開了一個話題的口子。同學們躍躍欲試,開始加入到討論的隊伍,小組合作,彼此分享聯想的話題。更可喜的則是,不少同學拿起筆,記錄發言內容,用詞組、修辭、句式等遣詞造句的技巧將瑣碎的發言整理成段,由平時不敢發言的同學作為“發言人”,分享集體智慧的結晶。可見,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和體驗均是語文學習的基礎。
時間的獨特就在于,它總是在不經意間成回憶。日日在教室的我,卻沒有過多的關注那支曾打開學生思維的水竹。一年的光景過去了,我發現,根部禿禿的水竹已長出了繁密的根系。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一年前討論熱烈的那節課。我靈機一動,不妨讓水竹再次成為我授課的“助手”,上一堂作文課。我雙手捧起花瓶,拿到講臺上,簡單的導入,便讓學生觀察水竹的變化。有學生說,被遺忘的水竹竟然已經長出了繁密的根系,這讓他聯想到學習中,原來他人的成績并不是一朝一夕取得的,而是靠在大家都“遺忘”的時間里堅持不懈地奮斗;還有學生說,本來發黃發蔫的葉子已經不在了,它們的“犧牲”其實就像是“委曲求全”,以自己的“犧牲”給同伴留下更多的存活機會;更有同學說,此時水竹的根部就和花瓶的底座形狀完全一致,如果不是這個狹小的空間,水竹的根系一定會伸得更長,這讓他想起一種魚——錦鯉魚,體長會根據所在環境的大小有所改變……
一堂學生感興趣的課,一次學生不拒絕的作文。當我翻開學生作業本時,喜上眉梢。平日里不愛動筆的同學都能夠洋洋灑灑。有一位學習比較懶散的同學這樣寫道:
說到這一瓶水竹,我很有發言權。因為我的媽媽很喜歡水竹,家里總是一大瓶一大瓶的養,所以我很清楚水竹的特性。記得剛開始時,水竹都快要死了,我知道,水竹和絲瓜一樣,得有外力使它破裂一處,養分才會聚積、生根、發芽。
在扎破的地方結瓜,這種現象讓我想到,每個人的成長也一樣。當你受傷或者被人指出不足時,你才會發現自己的問題,并且嘗試去解決這些問題,以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我們應該感謝經歷、感謝成長。有些時候,我們的人生必須經歷挫折;就像有些花必須等待春天。也許春天來得很晚,但每一朵花,都有它花開的模樣。
從這位同學的短文中,我看到了學生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對語文學習是多么的重要。這堂課針對該生先前的經驗和興趣,所以,才激發了他的學習積極性,這次的作文是主動的。可見,讓學生從親歷生活中獲得的直接經驗,有助于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當然,由于學生的經歷和個性存在差異,感受和見解各不相同,水平和層次參差不齊,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和作者之間存在的認識和感情上的差異。這種差異本身就是語文教學中難能可貴的教學資源,教師要科學地正視存在的差異,從而達到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層次、角度去認識、理解和感悟自己的生活體驗。這樣,學生的生活體驗才算是被真正的調動起來了。
還有一位同學這樣寫道:
一年前,班里出現了一瓶水竹。乍一看像一根碧綠的翡翠煙管,頂端只有稀疏的葉片,根部沒有根系。
從前在一部講述孔子的動畫片里看到過一種叫做君子蘭的花。每當孔丘有難過之事時,君子蘭的一朵花會化作一只蘭仙子,開導指點孔丘。那仙子素凈優雅,猶如蘭本身的高貴品質。水竹雖無蘭之典雅,但在我心中,根根水竹勝于蘭。
今天看到這瓶茂盛的水竹,心里感慨萬千。一支水竹,靜靜地插在一瓶沒喲營養的清水里,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也創造了自己的輝煌,一改往日枯黃病怏怏的樣子,變得通身碧綠、枝繁葉茂、根系發達!這便驗證了一句古語: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該生思維發散,與平日作文相較有了更為豐富的拓展。
這堂以“水竹”為話題的作文課,帶給我很多的思考。在語文教學時,必須面向學生的生活。因為,一切知識都源于生活。只有來自生活的知識才是真知,也只有把知識用于生活才有意義。因此,必須把我們的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聯系學生已有的經驗,將教學內容納入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社會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以及學生與文化的關系中,讓他們在學得書本知識的同時,形成對待生活世界中各種問題健全的價值觀、良好的情感和態度,并形成健康負責任的生活態度。讓語文教學走向生活,走進社會實踐,是真正落實語文課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啟迪學生靈感、共享人類智慧的重要途徑。
(作者單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