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茹婷
摘 要:小學美術“欣賞·評述”領域是訓練學生對視覺媒體的感受和審美評價能力的重要途徑,其教育功能自不待言。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冶人的感情,認識美丑,培養高尚的興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關鍵詞:審美感受;評價能力;美育
“欣賞·評述”領域一直是美術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學生往往興致不高,長此以往的怠慢忽視就可能導致學生的審美能力缺乏,不能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下面我就通過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和探索,對小學美術“欣賞·評述”領域的教學策略進行初步探索。
一、激發興趣,于欣賞中感受美術作品的“趣味性”
小學美術課程設置中,隨著年級的上升,“欣賞·評述”領域的數量呈上升趨勢。但是課程效果卻差強人意,而且一大部分學生存在這樣的心理:欣賞課不需要做作業,教師沒有一定的評判標準,所以我可聽可不聽。和大家分享一段發生在我身上的師生對話——來自“抽象畫”隨機提問的打擊。
我:“董××,你來說說你理解的抽象畫。”
董同學:“沒有規律,看不懂,瞎畫……”
“我沒有上過專門介紹抽象畫的課程,它真如你所說的這樣嗎?我課上講了些什么,你們還記得嗎?”帶著微微怒氣和巨大打擊的我質問道。
“老師,我知道課堂上講過不是瞎畫的,是情感的表達,但是我看不懂,所以第一反應感覺他還是瞎畫的。”學生見我的反應連忙解釋道。
學生的反應讓我陷入了沉思,我不禁想到四十分鐘的欣賞課堂他們真正能記得的有多少,他們真正汲取到的知識又有多少?
其實欣賞大師的作品無可厚非,但是我們卻忽略了學生的興趣和認知水平。所以在“欣賞·評述”領域中,教師在選擇學生欣賞內容與題材上,要充分考慮到學生興趣的主導地位,選擇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與他們認知水平接近的學習內容,讓興趣成為他們最好的老師。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美術與社會的關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術作品的魅力。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引導學生了解美術作品與歷史、民俗等聯系,使“欣賞·評述”領域的活動更貼近學生的生活,領會蘊含其中的人文精神。
二、順其自然,于平淡中凸顯美術課程的“專業性”
1.以情導學,實現課堂氛圍“寬松化”
在諸多教育形態中,美術教育是偏重于情感體驗的教育。所以教師在“欣賞·評述”領域教學活動中需充滿熱情地進行教學,充分調動學生豐富的情感世界。
感受快樂是培養孩子審美能力、想象能力,體驗成功的關鍵。創造開放的教學空間,使課堂氛圍輕松化,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尋找快樂、體驗快樂、獲得快樂,力爭做到真正的寓教于樂。
2.自然引入專業知識,滲透欣賞趣味
不知何時起“疾言厲色”成為教師維持課堂秩序的“法寶”,但心理學研究指出:和諧才是師生共處的良策。
說說最近課堂上發生的小插曲吧,五年級美術課《美術中的比例》中有一幅講解比例的是達·芬奇的《奧爾維斯人》,作品描繪的是男的裸體像。個別男同學看到后一直發出令人不悅的聲音,而大多數女生都害羞地低下了頭。這種情況下的課堂如何繼續?如果我大聲呵斥或許他們會安靜一時,但是存在他們心中的想法卻難以釋懷,尤其還可能把這種情緒延伸到課堂外。我何不利用此時直接和他們聊聊相關專業知識呢。
我:“同學們,你們看了這幅畫為什么反應這么大?”
一些膽大的學生迫不及待地解釋道:“老師,這個人沒穿衣服……”
我會心一笑,提出反問:“同學們,這幅作品畫得雖然是個裸體男人,但它本質是什么?一個沒穿衣服的男人站在了你們面前?”雖然措辭有些不恰當,但那種情況下我也顧不了那么多了。
學生:“不是,老師,這是達·芬奇的畫。”
于是我圍繞“畫”這個點和他們解釋要用看待藝術品的欣賞眼光去看待這幅作品。這幅作品是個裸體的健壯中年男子,兩臂微斜上舉,兩腿叉開,以他的頭、足和手指各為端點,正好外接一個圓形。同時在畫中清楚可見疊著另一幅圖像:男子兩臂平伸站立,以他的頭、足和手指各為端點,正好外接一個正方形。表達的是當時盛贊的人體比例和黃金分割。除此以外,還給他們普及了西方繪畫史上,人體一度是畫家熱衷表現的題材。
學生很好奇為什么喜歡畫人體,看著充滿興趣的眼神,我趁熱打鐵,簡述了人體繪畫在西方繪畫史的一個進程。西方理論認為:“裸體成為藝術便是最圣潔的。”應該說人體在各種繪畫中結構和技法是最復雜的,通過對人體的塊面關系表現可以充分體現繪畫者的功力及水平。
之所以發生這樣的插曲,其實這和學生的審美有關,他們對人體理解還比較狹隘。這需要教師把握好學生的心理,“審時度勢”合理引述專業知識,滲透欣賞的趣味性,引導他們用審美的眼光去看待藝術作品。這樣和諧課堂的創建和專業素養的提高同時進行。
三、開闊視野,于生活中體驗美術鑒賞的“趣味性”
學會欣賞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只有不斷去提高欣賞能力,學生在面對新鮮事物時才能迅速地發現事物的精髓所在,且能夠發揮超凡的想象能力。
一個人的欣賞評述能力,在于平時的積累以及對其的重視程度,如五年級的美術教材中其實已經涉及了很多美術專業性的知識,如透視、比例等。倘若從小不去重視這個方面知識的積累,那么他的審美素養必定不會提高。等到有目的“灌溉”知識時,必有一種亡羊補牢之感。就如人的氣質一樣,有些東西是印在骨子里的,需要的是長期積累過程中沉淀出來的感覺。
所以在“欣賞·評述”領域中,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以一種寬容、引導的心態來對待每個學生。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利用多種感官進行體驗,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與評述能力。
參考文獻:
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范景中,楊成凱,譯.廣西美術出版社,2011-0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