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門娟
摘 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學校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直接渠道,要想讓每個學生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學有所成,就必須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因材施教;學有所成;積極性
受到各方面的影響,每個人的天賦、所擅長的領域不盡相同。教師要采取適當的方法去教誨學生,這也是清代教育家汪輝祖極力提倡的因材施教。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人才特別是優質人才的培養一定要順其材質之可造而教育,根據學生的個體的差異性適當變更教學教法。
從現有的教學模式來看,教師想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卻有難度,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使教學模式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讓每一位學生得到充分發展學有所成。學生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學習表現是極為復雜的,這就給教師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根據學生的水平需要因材施教。
從道理上說,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學好語文。雖然不能否認先天遺傳和后天環境的差異造就了學生的差異,但“上智”和“下愚”畢竟是極少數,絕大多數的人應該屬于“中材”,或“中材”借自身的勤奮、有效的教育成為“上智”。所以,我認為,與其“分層”,把學生分出所謂“優中差”的等級,不如多花些精力,從各方面去了解、分清學生在學習上的個體差異性,著眼于全體,開發每個學生能夠學好語文的“素質”。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屬類,有的人是屬于視覺型的,幾乎能過目不忘,那么板書、圖片、實物的講解就很適合他們;有的人是屬于聽覺型的,必須透過聲音才能記憶,對他們來說,老師口頭的講解最容易理解;有的人則屬于觸覺型,只有“邊做邊學”,記憶才深刻。
對于這種種差異,如何因材施教?學習時間是有限的,是揚長避短,還是彌補不足?這是值得探討的課題。歷史上揚長避短的例子比比皆是,韓非子之所以能寫出令嬴政十分滿意的文章,是因為他揚長避短,善于發揮自己的優勢,才能青史留名,創造一段佳話。當今社會里,如果也有像韓非子這樣能讀會寫的偏才,他的語文能力算不算合格?老師在“聽”和“說”方面應該怎樣去要求他?還有,歷史上無數的說書藝人、戲子,大部分文化程度都不高,但說起來繪聲繪色,演起來出神入化,分別該稱為聽覺型和觸覺型的人。現在的學生中就不乏伶牙俐齒、機警善辯之人,見聞廣、腦子活、反應快,只是因為從小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對文字的感悟較差,考試成績總不盡如人意。他們的語文成績該如何評價?語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是語文多在書面上學習,又全部在書面上考試,是不是委屈了這些思維敏捷偏偏鈍于文字的偏才?
沒有人可以輕易改變現有考試的內容和形式,語文老師能夠做的就是盡可能地開辟多種傳達信息的渠道,把豐富多彩的素材引入課堂,讓各種類型的學生在自己擅長的“感官”里找到學語文的感覺。我認為,這就是語文老師因材施教的舉措之一。只要有了“感覺”,聽覺型、觸覺型的學生在學習中就有了加強文字功夫的內驅力,稍一用功就會事半功倍。
現有的課堂教學是老師講學生聽,這當然適合視覺型的學生。其實老師也該時常甩開書,零板書,以純粹的講述引領學生進入更廣闊的想象天地。不僅是善聽的人,所有的人都會獲益匪淺,因為每個人其實都是天生的聽覺型學習者。還可以從課外引進精彩的小說念給學生聽,還可以建議學生收聽午間小說連續廣播,都會有不錯的效果。課文中有些內容是適合表演的素材,條件允許的話,一學期組織一兩次課本劇演出,讓學生自導自演,老教師做顧問和場外指導,一定可以調動各種學習屬類尤其是觸覺型學生的興趣,學生的出色表現定會讓你驚喜。只要有心,平時就有不少容易做、見效好的措施,比如開展詩歌朗誦會,舉辦辯論賽,看好的電視節目,交換好書并從書面或口頭交流讀書心得,讓學生摘抄名言名句、美文美詩,組織各種語文游藝活動等。對全體學生提出這些要求和建議,讓每個人都積極參與,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應該能夠收到“揚其長,避其短”的功效。
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處理好主導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在課堂提問時,當學生一時答不上來,教師不要急躁,而要抓住時機給予啟發、引導,并給學生再次表現的機會。對那些答錯的同學,也應在充分肯定其進步的同時,善意地幫助他們重新把問題答好,使學生因自己終于答出問題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假如一些學生提出教師始料不及的問題,這時教師不應壓制學生、堵塞學生的思路。只要學生提出的問題或思路是正確的、積極的,哪怕是錯誤的,教師也應予以適當的支持和鼓勵,這將對學生的終生學習產生莫大的作用。教師切不可指責諷刺,這將會遏止、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傷害他們的自尊心。
因材施教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異基礎上通過不同的教育方法,促進每個人的發展,是科學求實的,是孔子留給后世的彌足珍貴的教育思想財富。在教育的實踐工作中,讓我們每一個教師以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為出發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各盡其才,學有所用。
參考文獻:
[1]華國棟.差異教學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葉琳.分層教學的歷史、現狀及其反思[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3.
[3]李獻林.成功教育視域下的因材施教[J].晉中學院學報,2009(4).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