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志榮
審議意見是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民情民意對“一府兩院”專項工作的集中反映,同時也是衡量常委會會議質量的重要標尺。毋庸諱言,各地人大常委會普遍重視審議意見的辦理落實工作,視其為提升審議質量、增強監督實效的“臨門一腳”。然而,由于監督法并未明確“一府兩院”向常委會報告審議意見研究處理情況的期限,加之多數地方人大常委會對此要求的不同,在工作實踐中,由此對審議意見的辦理質量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根據“一府兩院”不同專項工作的實際情形,如何科學合理、實事求是地確定“一府兩院”辦理審議意見的期限,就成了各級人大常委會做實監督工作不可忽視的問題。
綜觀監督法出臺后各省級人大常委會制定的監督法實施辦法等配套法規,有關審議意見辦理期限的規定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直接明確具體辦理期限,如陜西、河北等省人大常委會提出審議意見辦理期限在2個月以內,吉林、海南等省提出一般在3個月以內,江蘇、湖北等省規定為6個月以內,最長的有規定1年以內的。第二類是在明確具體辦理時限的同時細化了事先提出研究處理方案的時限,并對延遲辦理情形作了規定。如湖南省、北京市分別規定,“一府兩院”應當自收到審議意見后2個月內或3個月內提出研究處理方案,并送交有關專門委員會或者人大常委會工作機構。在此基礎上,提出“情況復雜,不能在規定時間內報告的,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應當提前提出延期申請,經主任會議同意可以延期報告”。第三類則無量化規定,如云南、四川省和重慶市人大常委會要求在限定期限內報告辦理情況。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步入深水區,加之“一府兩院”有關專項工作實施的進展,推進的難度、節點以及人大常委會整改要求、標準等諸方面的差異,很難拿同樣的辦理時限這一把尺子去衡量“一府兩院”不同專項工作的整改。其實,這可能也是監督法并未明確“一府兩院”向人大常委會報告審議意見研究處理情況期限的主要原因。如此,上述第一類、第二類,由省級人大出臺全省各級人大常委會一體遵循的審議意見辦理時限的做法似乎有刻舟求劍之嫌。
科學合理地確定審議意見辦理時限,涉及常委會組成人員對相關議題宏觀背景、當地實踐、問題癥結及審議意見實施難易程度等方面全面客觀的把握,更涉及“一府兩院”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積極作為的決心和勇氣。因此,要建立健全相關協調機制。
在審議意見梳理匯總后,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或常委會有關工作機構要主動與“一府兩院”及相關部門對接,共同研究審議意見辦理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難點和阻力,特別是對在體制、政策層面等可能繞不開的瓶頸和制約因素要有前瞻性、預見性。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議題審議意見的辦理期限建議,供主任會議最終確定參考。同時,要引入審議意見辦理期限變更的彈性機制。對在辦理落實過程中,確因情況復雜需延長報告時間的,可借鑒上述第二類的做法,應由“一府兩院”提前向人大常委會提出延期申請,并經主任會議同意。此外,要明確相關追責措施。對無正當理由不按規定期限送交審議意見研究處理情況報告的,要責令限期改正或通報批評、責成有關機關負責人向常委會作出說明,乃至進行質詢等,從而增強審議意見辦理期限的約束力,為增強辦理質效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人大常委會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