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德
【摘要】創新型產業體系著眼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致力于提高經濟質量、效率和效益。加快建設創新型產業體系對首都經濟提質升級意義重大。要讓科技創新為實體經濟發展賦能,加快形成“高精尖”產業布局;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打造世界一流、和諧共生的創新生態系統。
【關鍵詞】產業體系 高質量發展 產業布局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首都的經濟也在從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站在新的起點上,必須科學審視首都所處的歷史方位,準確把握首都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科技創新進入了效能提升期;經濟發展進入了質量效率動力的三重變革期;發展模式進入了疏解整治促提升的轉型攻堅期。
創新型產業體系區別于通常意義上的現代產業體系,是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相適應的產業體系類型。面對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形勢,著眼于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加快建設創新型產業體系對首都經濟提質升級意義重大。首都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以創新型產業體系改造發展的動力系統,將經濟增長主引擎從資源要素投入轉向科技創新。北京擁有90余所高等院校、400多家科研院所,聚集了全國50%以上的“兩院院士”、近30%的“千人計劃”人才。北京市應當發揮科教資源密集、綜合實力領先、要素流動迅捷等優勢,化資源優勢為發展優勢,集中發展代表全球產業發展方向和體現國家戰略的高新技術產業,推動創新型產業體系的轉型升級。
加快形成“高精尖”產業布局,要圍繞實體經濟展開投資布局,以社會資本投入為主。我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當前,我們正處于新科技革命的歷史進程中,數字技術、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不斷涌現,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能量和機遇。北京建設“高精尖”產業布局,在投資導向上應以實體經濟投資和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為主,注重激發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在產業導向上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在增長導向上以占據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為主,充分發揮互聯網對產業轉型升級、城市運行管理、社會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基礎支撐和重大促進作用。推動信息網絡技術和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由“北京制造”向“北京創造”的轉變。
加快形成“高精尖”產業布局,要搶占全球新科技革命和產業競爭制高點。加快布局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精準醫療、先進汽車、納米技術、智能機器人等前沿領域。打造一批具有生態控制力的平臺型企業,促進工業經濟向數據驅動型創新體系和發展模式轉變。推動科技進步和產品創新、產業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有效結合,加快新興技術普遍應用,特別是加快開發應用量大面廣的先進適用技術,引導企業對傳統產業、傳統技術、傳統設備進行升級,用新技術新工藝大幅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和傳統產業競爭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拓展新市場、培育新產業,改變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勢,推動勞動生產率持續提高。
加快形成“高精尖”產業布局,要重視創新研究的立體化布局,引導新型科研機構聚集。科技創新是一個鏈條,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成果轉化、產業化各個環節都需要補短板,關鍵是要提高創新成果的質量和效益。近年來,新型科研機構在各大創新城市涌現,引領了產業技術研發組織方式的變革。新型科研機構是指主要從事研發及科技成果轉化活動,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獨立法人組織。應盡快制定北京市新型科研機構的發展規劃,整合科技、民政、人事、財政、編辦、稅務、公安等多個部門,研究出臺支持新型科研機構發展的政策措施,明確評價標準、評審程序等。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及社會團體創辦新型科研機構,鼓勵大型骨干企業牽頭組建產業研究院等新型科研機構,在資源整合、研發投入、人才引進、儀器配套等方面給予支持。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改善創新創業環境,北京市加大了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和保護的力度。但總體而言,創新的生態環境效應還不顯著,科技政策與產業政策銜接有待提升,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與企業技術進步的需求沒有有效對接,科技、人才、文化的獨特優勢尚未充分發揮。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為支持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發展和塑造創新生態系統指明了方向。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服務創新、崇尚創新的制度環境。明確政府在創新領域中的定位是服務者和統籌者。加快梳理、歸并、整合各部門科技管理職能,將創新管理職能更多地整合落實到產業部門,強化對科技創新的規劃引領、統籌協調、指導服務,盡快解決科技創新活動投入分散、管理交叉等問題。進一步深化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簡政放權,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圍繞降低企業養老保險、稅費負擔、財務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事項進行一系列改革。政府部門要沉下身子為企業提供優質高效服務,解決創新發展難題,以政府服務的“加法”實現創新發展的“乘法”。
加強政策協同,提升政策供給質量。加強政策協同首先是加強產業政策與科技政策的協同。基于創新鏈整合協調現有的產業促進政策。產業政策的重點應放在提高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上來。有效協調科技政策和產業政策,促進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相結合,促進傳統制造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促進實體經濟新舊動能平穩接續和快速轉換。基于創新鏈提升企業創新競爭力,用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和科創基金,形成有利于中小型企業創新的投融資環境。
應深刻認識北京引進頂尖科學家及創新團隊的重要意義,面向全球吸引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職業經理等各方面人才。頂尖人才是創新資源中的引領者和中堅力量,北京市要“筑巢引鳳”,為創新人才搭好事業平臺,進一步落實財政科研項目經費、科研人員績效支出、成果轉化、股權激勵等政策。讓領銜科技專家有更大的科研自主權,建立有利于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的人才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合理劃分創新團隊、個人、單位間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成,進一步提高成果轉化收益歸屬研發團隊的比例。精心做好教育、醫療、住房等服務保障工作,提高科研人員的獲得感。
厚植創新意識,弘揚創新文化。實行嚴格的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努力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大中小企業共同發展;樹立崇尚創新和敢為人先的價值導向;加大科學精神和創新文化的宣傳普及力度,夯實創新發展的群眾基礎;大力宣傳科技人員探索研究科技前沿、勇攀科技高峰的崇高精神;大力宣傳勇于冒險、樂于創新、開拓進取的企業家精神。富有冒險與開拓精神的創業者和敢于承受失敗的企業家精神是支撐創業創新的重要精神力量,應在全社會營造包容企業家個性、尊重關愛企業家階層、為創業企業家排憂解難的文化氛圍。
責編/趙橙涔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