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栩 鄭遐
[摘要]文章首先闡述了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的特點,然后分析了現代學徒制的發展瓶頸,最后提出了應對策略:院校與企業合作,構建“雙主體”育人模式;還原學生的雙重身份;構建“雙體系”校企課程結構;建立“雙導師”制度;完善“雙標準”考核評價體系。
[關鍵詞]高職院校 現代學徒制 應對策略
[作者簡介]黎栩(1981- ),男,湖南益陽人,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講師。(廣東 珠海 519090)鄭遐(1980- ),男,湖南懷化人,汕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廣東 汕頭 515078)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22-0042-03
為用人單位源源不斷地提供實踐型人才,是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當前,伴隨著產業結構升級加速、經濟發展提質增效、新舊動能轉換向深層次發展,技能型人才逐漸走俏。針對這一現狀,許多高職院校與企業深入合作,構建起現代學徒制的聯合育人機制,致力于培養兼具扎實理論素養、全面專業技能和嫻熟動手能力的實踐型人才。但在種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下,一些高職院校的現代學徒制未能達到預期目標,在實際推行過程中也遇到了諸多難題。據此,本文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旨在促進校企深度融合、共同發展。
一、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的特點
1.校企深度合作。校企深度合作是構建現代學徒制的前提和基礎。現代學徒制以企業用人需求為目標,以校企深度合作為基礎,以學生(學徒)培養為核心,以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為形式,以教師、師傅聯合傳授為支撐,校企雙方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各專所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對學生(員工)的培養。現代學徒制把工作崗位的技能訓練與學校課堂的專業教學緊密結合起來,既重視對學生專業知識的灌輸和全面素質的培養,也重視對學生從業技能的訓練。因此,校企深度合作提高了實踐型人才培養質量。
2.校企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在現代學徒制中,辦學主體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一枝獨秀”——高職院校單一主體辦學,轉變為“兩翼齊飛”——院校與企業共同參與。這樣一來,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養,就應該由校企雙方根據自身實際,綜合考量社會需求與行業發展等多重因素來決定。
3.學生通過自身勞動獲取報酬,減輕經濟負擔。在現代學徒制中,學生的身份既是學習者,也是勞動者。既然是勞動者,那么參與生產實踐就應該獲取相應的報酬。盡管報酬的金額可能不會很多,但是這部分資金對于學生,尤其對于家庭條件不太好的學生來說,可以有效降低他們求學的經濟壓力。
4.充分體現了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下,學校學習與企業崗位培訓合二為一。對于學生而言,在尚未走出校門時,就通過企業的培養知悉當前的就業動態、就業需求,并可以根據用人市場的變化有針對性地提升自身的技能;對于企業而言,可以在培訓學生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甄別,挑選實踐動手能力較好的學生“為我所用”。
5.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現代學徒制實現了理論教育與實踐提升的有效融合。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不再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講授,而是主動參與生產實踐,并將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疑惑及時地反饋給學校教師、企業師傅,從而獲得更為直觀全面的指導。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了畏難情緒,提升了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二、現代學徒制的發展瓶頸
1.教育模式仍是學校本位。現階段,很多高職院校推行的現代學徒制“不純粹”,其中,最顯著的標志是教育模式仍是學校本位。雖然高職教育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強調學校與企業合作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合作開發課程、合作開展頂崗實習、實施訂單式培養等,但是所有的一切幾乎都是由學校組織,主體是學校,企業只是被動參與。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可以掌握一定程度的基本技能,但是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無法經受住市場經濟的考驗。
2.課程體系窄化,缺乏彈性。為使畢業生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嫻熟的實踐技能,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設計應充分參考企業的意見和建議。但是,當前在現代學徒制實施過程中,企業尚未取得與院校同等的話語權,處于被動、次要的位置,因此,課程體系設計基本沿襲舊模式。即便有的高職院校參考了企業的意見,也僅限于在現有課程體系中加入少量的動手操作課程,與現代學徒制的要求相去甚遠。長此以往,會打擊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的熱情。
3.教師數量偏少,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目前,國內高職教育采用的是以班級為單位的教育模式,即教師和學生之間是“一對多”的關系,這一教育模式本無可厚非,但要推行現代學徒制,教師數量就顯得捉襟見肘了。此外,很多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
三、應對策略
1.院校與企業合作,構建“雙主體”育人模式。長期以來,高職教育為了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注重提升學生應用能力、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但由于育人主體是院校,所以即便這些模式都強調院校與企業、社會聯動發展、聯合育人,但最終都會演變為院校在臺上唱“獨角戲”、用人單位在臺下充當“看客”,育人效果可想而知。筆者建議,院校與企業合作,構建“雙主體”育人模式。第一,校企構建聯合育人機制,明確雙方共享利益、共擔風險的原則。當前,企業在現代學徒制的構建與實施過程中只是簡單參與,表現為讓學生到企業進行勞動,只考慮自身的生產實際,沒有育人思維,導致很多學生在企業只是充當廉價勞動力,自身收獲甚微。第二,院校應在廣泛調研、全面對比的基礎上,慎重選擇合作企業。一方面,考慮目標企業的經營范圍是否與院校自身的辦學宗旨、專業情況相吻合,確保學生在進入企業跟隨師傅學習時能夠更有針對性;另一方面,實地考察企業是否具備實施現代學徒制的硬件條件、人才資源等,確保學生進入企業后不會因為設備設施的缺乏而耽誤自身發展。
2.還原學生的雙重身份。在現代學徒制中,學習者既是學生,又是學徒,且以后者為主。還原學生的雙重身份要做到:
其一,院校改革招考政策,轉變準入門檻。目前,高職院校主要有兩方面生源,分別是中職生和高中生。院校招生自主權有限,考試形式相對單一。高職院校應爭取更多的招生自主權,尤其要爭取從企業直接招生的權利。此外,現有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制度也要進行創新。在采用原有理論考試的基礎上,出臺在職人員就讀高職院校的招生考試新標準,推行“注冊招生”制度,讓企業骨干技術工人有學歷提升、素質提高、技術發展的機會,讓更多已工作的人具備學生身份。
其二,深化校企合作,完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并非創新之舉,但在之前的實施過程中,個別企業會通過不對等條款限制學生進入企業,造成學生學習效果不佳、就業率低下。為了保險起見,高職院校應與企業建立深度合作機制,將招生與簽訂預就業合同相結合,實施駐企式工學結合,開展半工半讀的頂崗實踐與學習相結合的培養模式,讓學生盡早融入企業,盡早成為“企業的人”,解決學生的學徒身份。
3.構建“雙體系”校企課程結構。在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中,完善的課程體系應包括兩部分,即側重基礎與理論的學校課程和強調應用與實踐的企業課程,且后者的地位更為重要。針對企業課程薄弱的現狀,筆者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借助“雙主體”育人模式,開發側重工作本位的企業課程教材。在教材的編寫和研發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校教師、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等多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二是在確保與學校課程銜接的前提下,企業課程更加凸顯“職業性”“高等性”。具體來說,企業課程的完整內容應包括企業產品(服務)的設計、生產(提供)、營銷、售后以及文化等諸多方面。三是企業課堂多樣化、靈活化。只要有利于學生動手能力提升且符合企業用工特點的教學方式,企業課堂都可以而且應該采用。
4.建立“雙導師”制度。在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中,導師為學生提供思想引導以及學習和就業指導。優秀的師資隊伍是現代學徒制能否有效推行的關鍵。如何從師資層面確保現代學徒制取得既定的育人目標,本文提出建立“雙導師”制度。學生一進校就為其配備專職導師。導師的責任是指導學生規劃職業生涯,引導學生職業成長,關愛學生個體發展,為學生盡早進入職業崗位培養一種超前意識。同時,在學生進入企業開展實踐性學習時,為其配備實踐導師,全面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選擇一部分業務能力強、有責任心和上進心的優秀企業員工擔任學生的企業實踐導師,他們主要向學生傳授在實際工作中總結得出的“內隱性”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少走彎路。
5.完善“雙標準”考核評價體系。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是現代學徒制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筆者以為,建立與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相適應的“雙標準”考核評價體系十分必要。第一,考核評價體系應堅持“學業標準”與“學徒標準”相結合的原則。針對企業課程的實際內容,結合行業發展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與時俱進地制定相應的“學徒”考核標準。第二,根據“學徒”的定崗,參照崗位職業標準,要求學生參加有針對性的職業資格證書考試,避免出現考證與實際工作崗位相脫節的現象。第三,國家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要加快出臺現代學徒制的國家標準,完善現代學徒制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歐陽麗,何文娟.校企協同試點現代學徒制的研究與實踐——以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5(6).
[2]杜啟平,熊霞.高等職業教育實施現代學徒制的瓶頸與對策[J].高教探索,2015(3).
[3]賈文勝,潘建峰,梁寧森.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構建的制度瓶頸及實踐探索[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1).
[4]平先秉.保障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運行的正式與非正式制度設計[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