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吉良 江華
【摘要】本文從業主單位角度從發,引入國際經驗,將國內工程采用EPC總承包模式與傳統模式進行比較,對潛在的主要風險進行分析,給出主要的對策措施,為考慮擬建工程采用EPC總承包模式的業主單位提供參考。
【關鍵詞】EPC;總承包;差異;風險;對策
一、內涵及特點
工程總承包是指從事工程總承包的企業按照與建設單位簽訂的合同,對工程項目的設計、采購、施工等實行全過程的承包,并對工程的質量、安全、工期和造價等全面負責的承包方式。其中,EPC總承包模式即設計(Engineering)、采購(Procurement)、建造(Construction)總承包模式,在國際上是一種得到廣泛使用、很成熟的工程承包形式,一般適合于技術性強、專業程度高,且市場成熟,相關企業經驗豐富、力量強,業主單位參與管理作用不大的大中型項目。
工程項目采用EPC總承包模式有利于解決設計、采購、施工相互制約和脫節的問題;有利于總承包商內部挖潛,有效對質量、成本、進度進行綜合控制;有利于業主單位縮短招標周期提前開工,并在招標中排除中、小型施工企業,招到大型骨干企業。
二、與傳統模式的主要差異
在招標發包方面,EPC總承包項目在可行性研究完成后即進行項目發包,在招標價格組成、價格評定、評標內容等環節比傳統模式更為復雜。在合同簽訂方面,EPC總承包合同比一般的施工總承包合同復雜和重要程度高,總承包商的義務和權力責任所涉及范圍更廣。在勘察設計方面,EPC總承包一般傾向于以設計牽頭,或更看重設計方面的資質。在采購管理方面,業主單位把相應的壓縮投資成本空間讓給了EPC總承包商,考慮重點轉向主要設備選型、技術參數和功能使用要求。在項目管理方面,對業主單位來說,前期可研、發包招標、合同簽訂、設計審查等環節風險的管控變得特別重要,采購及施工管理弱化。
三、主要的風險
(一)投資風險
EPC總承包工程由于外部環境的變量比較多,如果區域市場不成熟,業主單位和總承包商經驗不足,雙方面風險都認識不到位,那么總承包合同會變成一份“對賭協議”,失敗風險極高。
(二)質量風險
一是設計質量無保證。由于國內長期以來設計與施工分離的制度,相當部分行業目前能夠取得EPC合同的基本上是不具備設計資質或資質不高的施工類企業,設計質量無從保證。二是監理難以履職到位。EPC總承包項目設計、施工為利益共同體,監管難度大;同時總承包商可能會權衡技術的可行性和經濟成本,導致技術變更比較隨意,監理工程師難以監管到位。三是違規分包。有的總承包商未經業主單位同意進行分包,甚至出現多層分包,導致分包部分的設計、施工或設備材料的質量下降。
(三)項目管理風險
EPC總承包很容易被業主單位理解為“交鑰匙”工程,變成“以包代管,一包了之”;相反,一些業主在發包后仍然進行干預,在給總承包單位帶來影響的同時,也引發一系列糾紛。
(四)法律風險
根據我國招投標的法律法規規定,比較適合EPC總承包模式的招標方式是邀請招標,但在EPC模式下的分包階段,許多特定項目可能仍要履行招投標手續,甚至是強制公開招標。
四、對策與措施
(一)前期可研風險控制
業主單位可在前期做可研時,選擇一家單位做到初步設計的深度,避免僅依據可行性研究結果進行招標。這樣既符合基本建設程序又做到心中有數,為招標提供比較性參考。
(二)發包招標風險控制
招標文件編制方面,在項目技術上,主要從設計角度要求投標人提出技術的難點、風險及其應對措施;采購部分要求進一步明確對主設備廠家和型號的比選;施工部分要求投標人提供“設計工作完成時間、采購交貨時間和施工安裝調試時間”的科學安排。資質審查方面,EPC總承包企業應當具有與工程特點相適應的設計、采購和施工等相應資質,相應的財務、風險承擔能力,同時具有相應的組織機構、項目管理體系、項目管理專業人員和工程業績。
(三)合同簽訂風險控制
合同的制訂可以參照住房城鄉建設部、工商總局聯合印發的總承包合同示范文本,或采用借鑒FIDIC條款且符合我國的工程項目總承包合同條款范本,盡量避免用總承包商提供的合同范本。
(四)提高設計審查質量
業主單位應在合同中要求承包商出施工圖設計,并在設計成果出來后,組織包括主要使用者在內的人員進行嚴格審查,盡早發現問題提前處理,防止總承包商為趕進度出現邊設計、邊采購、邊施工現象。
(五)防范物資采購風險
對關鍵主要設備及其控制系統、配套設備等的采購,要求總承包商理順與物資供應商的關系,防止總承包商轉嫁風險,逐級索賠至業主單位。
(六)嚴禁轉包和違規分包
禁止EPC總承包商將項目整體轉包、肢解分包,總承包商自行實施設計的,禁止將工程主體部分的設計業務分包給其他單位;自行施工的,不得將工程主體結構的施工業務分包給其他單位。
參考文獻:
[1]彭志文.基于工程總承包模式研究—發展趨勢,2015
[2]王勇.淺論推行EPC總承包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3]姚顥.EPC、DB、EPCM、PMC四種典型總承包管理模式的介紹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