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微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小企業憑借著其獨特的優勢迅速發展起來,成為我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近些年來,中小企業發展都紛紛進入瓶頸期,增長率逐漸放緩,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融資困難。本文通過研究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實狀況,剖析其存在的原因,即信息不對稱,找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形成機制,從而為解決這一問題提出可行性的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信息不對稱
一、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分析
我國中小企業自從創立起其自身就存在著諸多矛盾,一方面,規模較小可以使其靈活的應對市場的變化,同時,內部管理結構簡單可以減少非效率行為的發生。但另一方面,使得中小企業規模難以進一步擴大,內控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經營的穩定性較差,風險性較高。而且中小企業通常情況下自身的核算體系都不夠健全,難以真實有效地獲取企業的經營情況,有時中小企業管理者從自身利益出發,甚至會故意隱瞞和偽造經營狀況。由此,在中小企業融資時,則常常出現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正是因為這種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使得中小企業融資困難。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已經達到37萬,占全部企業的97.5%,對GDP的貢獻已超過的60%,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僅僅占其貸款總額的一小部分,這就使得中小企業在規模擴張中舉步維艱,不僅融資難度極大,而且融資成本極高。因此,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對于激發我國經濟活力,帶動國民經濟]寺續高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中小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融資難,金融機構都偏好大企業,不愿貸款給中小企業;融資貴,中小企業貸款往往被要求更高的貸款利率;融資險,中小企業貸款的違約風險較高;融資亂,中小企業為了融資,通常會求助于各種途徑,如民間借貸、私人借貸甚至高利貸等,使得融資環境混亂,風險難以評估。這些問題的出現,都與信息不對稱存在著重要的關系,只要妥善的解決信息不對稱,相信以上的問題也將會迎刃而解。
二、基于信息不對稱視角下融資難問題的剖析
由于中小企業經營和資金情況具有較強的隱秘性,信息不對稱成為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情況。美國經濟學家Akerlof認為,信息不對稱是指互動雙方中一方擁有另一方想知道卻又不知道的信息,前者可稱為信息優勢方,后者可稱為信息劣勢方。中小企業掌握的信息多,具有信息優勢,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則處于信息劣勢。而因此產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就是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根源所在。
(一)逆向選擇
信息不對稱理論認為,企業內部人對于外部人的信息優勢會使得投資者處于不利地位,為了消除不利的影響,投資者只能根據企業的平均風險水平確定利率,而不是根據風險程度的高低確定利率,這種狀況就稱作“逆向選擇”。金融研究這種情況的的存在,使得運營良好的中小企業收到拖累,承擔了本不必承擔的高額的融資成本,而運營不佳的企業,卻獲得相對低成本的資金來源。高額的融資成本對于一般的企業都是難以承受的,吸引來的一般都是從事高風險行業或資金極度匱乏的企業,換言之,就是那些經營存在問題的企業。那些運營存在重大問題的企業,往往很難對獲得的資金好好利用,其結果大多是破產了事,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遭到損失后,將會更加排斥為中小企業融資,這樣一個惡性循環,使得中小企業融資日益困難。
(二)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是指在融資后的企業,當完成融資之后,企業為了彌補高額的融資成本,就會選擇收益更高的戰略,這樣的戰略可能會打亂企業原有的經營模式,造成經營不善。同時,由于中小企業處于信息優勢,當取得融資而又經營不善時,就會利用信息的不對稱來迫使金融機構提供更多的融資,否則便以違約作威脅。而金融機構無法獲知企業的具體情況,難以判斷企業是否具有持續經營的能力,又不想承受更多損失,只能及時止損。中小企業無法獲得資金,難以繼續經營下去,而金融機構也無法收回已經發放出去的資金。當這種情況越來越多之后,金融機構將會對中小企業失去信心,大大加劇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三、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可行性建議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就是解決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中小企業、金融機構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方面
政府作為宏觀調控的主體,應該從經濟、政治、法律三方面來解決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首先,政府可以完善資本市場,營造更加公開透明的融資環境,同時為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間的信息交流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渠道,提高資金的配置效率。其次,可以實行鼓勵政策,鼓勵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融資,同時為信譽良好的中小企業提供擔保服務,降低其融資成本。最后,制定相關法律強制中小企業完善其內部控制與核算體系,并要求融資前向金融機構披露其經營狀況,對于違約的企業做出嚴肅處罰。
(二)中小企業方面
中小企業作為融資的主體,要積極完善自身管理結構,健全內部核算體系,為融資提供真實有效的財務信息,衡量融資的成本與收益,以充分發揮融資的作用。同時要明確自身優勢,不要盲目擴大生產規模和涉足高風險行業,提高經營的穩定性。除此之外,中小企業間可以相互關聯,形成產業集群,發揮規模優勢,從而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利影響,重塑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信心。
(三)金融機構方面
作為資金的提供者,金融機構最重要的就是要區分中小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做出合理的投資決策。這需要金融機構提高其搜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為提供優質的融資服務打下基礎。同時,金融機構應當為信譽良好的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優惠,減少其融資成本,如簡化貸款手續、提高擔保比例、降低貸款率等。
參考文獻:
[1]朱曉光.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及對策研究[J].商業經濟,2017(2):101-103
[2]楊志潔.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分析[J].時代金融,2013(14):167-167
[3]Akerlof G A.The market for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 s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4):488-500
[4]張純,呂偉.信息環境、融資約束與現金股利[J].金融研究,2009(7):8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