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婷
摘要:鼓樓區白云亭文化藝術中心于2014年成立,它高標準定位,以普通老百姓為對象,遵循政治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采取了外包管理模式,以公益類文化建設擴大了鼓樓區文化事業的社會影響力,成為了鼓樓區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標桿旗幟。
關鍵詞:公共文化 鼓樓區 啟示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是我國城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2013年,新鼓樓區成立后,區委區政府決定加快建設文化強區,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科學規劃建設公共文化設施,以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本文以鼓樓區地標性文化設施——白云亭文化藝術中心展開調研,通過對文化藝術中心的現狀進行系統分析,為今后鼓樓區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提供參考。
一、白云亭文化藝術中心基本情況
白云亭文化藝術中心(以下簡稱文化藝術中心)是江蘇省區縣級規模最大的公共文化惠民設施,也是新鼓樓區成立后首個完工開放的重點工程。藝術中心位于鼓樓區惠民路以東,二板橋以西,白云亭路以北的L形地塊中,地理條件優勢,是在干貨市場老建筑基礎上改造而成,2014年9月正式使用。藝術中心總建筑面積約2.5萬平方米,由區文化館、區圖書館、區城市展覽館三館組成,各館面積均為8000余平方米。
文化藝術中心是鼓樓區最大的惠民項目,所有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和產品都是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務的綜合效能非常明顯,可以用三個“好”來形容,即:軟硬件建設好、服務能力好以及歷史文化保護利用好。
(一)軟硬件建設好
硬件設施主要表現為總體面積大,2.5萬平方米,里面各個場所的配套設施都是一流。軟件方面,它形成了一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里面的文化信息資源是全民共享,即利用區文化館、區圖書館總分館制度逐步實現的,也是“1+13+x”體系化工程。1就是1個總館(區文化館、區圖書館),13是13個街道分館,X是X個社區文化站和圖書室。把社區文化站、圖書室、13個街道分館與總館的資源整合,建成了以區級中心為龍頭、街道為骨干、社區基層服務點為主體的文化共享工程三級服務網絡,實現數字化統一管理。還有圖書館“一卡通”建設,利用區圖書館現有數字資源,把南京市圖書館采購的大量電子書、期刊、數據庫納入到共享工程的資源庫中,讓老百姓更直觀的了解文化共享工作的資源內容,快捷方便的讀取信息。
(二)服務能力好
文化藝術中心以文化設施為載體,開展了許多豐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動。比如邀請了著名作家葉兆言,南京電視臺18頻道著名主持人“老吳”帶來精彩講座,舉辦了四屆戲曲票友大賽,“幸福鼓樓”2017新年音樂會等。2015年,藝術中心打造了全省第一個公益惠民,以戲劇教育為主題的特色文化平臺——白云亭公益劇坊。這個劇坊與高校合作,給大學生一些展示的舞臺,同時與專業團隊合作,如省市演藝集團、上海愛樂樂團、開心茶館等團隊合作,每周為老百姓免費演出文藝節目,每次演出都場場爆滿,門票常常“一票難求”(門票都是免費贈送),多家新聞媒體多次對該劇坊的文化惠民服務進行專題采訪和跟蹤報道。文化藝術中心還走出大門,先后到學校、社區、部隊、福利院等地,讓20多萬人在家門口享受到了公共文化服務。這些活動都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和好評。
(三)歷史文化保護利用好
針對全區不可移動文物的保存現狀,持續實施非遺文物保護戰略,區圖書館和文化館加強了對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登記和宣傳工作。區圖書館邀請了江蘇省古籍保護中心主管專家甄別普查館內現藏古籍圖書,請金陵科技學院古典文獻專業的老師協助進行分類、統計、加工。據統計,目前館藏民國文獻56部,成文1196冊、古籍156部,成文2139冊。藝術中心也利用“文化遺產日”,每年舉辦宣傳活動,連續舉辦了3屆文化遺產日活動,各類陳列展演、論壇講座等系列宣傳活動數場,累計參與人數達2萬余人次,社會效益比較明顯。
二、白云亭文化藝術中心的重要意義
作為江蘇省省會城市,南京以經濟發展快、投資環境好、綜合實力強聞名,近幾年南京市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高度重視,出臺了關于文化建設“1+5+1”文件體系,尤其是《中共南京市委關于加快文化建設,提升文化實力,打造獨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的決定》正式印發,標志著全市文化建設進入升級模式。在此背景下,鼓樓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讓全區老百姓實現“精神共振”和“文化共享”成為區政府追求的目標。鼓樓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所產生的人文氛圍,特別有利于文化建設、發展與創新。2013年,新鼓樓成立后,鼓樓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大力培養老百姓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決定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上有所突破,建造一座文化藝術中心,邀請老百姓共享文化大餐。
新鼓樓區請來了世博會中國館設計師精心設計,把原有的農貿市場改造成一個文化藝術中心,經歷9個月時間,投資了1.6億元的白云亭文化藝術中心在2014年9月正式亮相。它擔負的使命是為鼓樓區130多萬的老百姓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糧,很好的發揮了以文化塑人、育人、勵人的功能價值,產生了比較大的社會影響力。近幾年,文化藝術中心成功舉辦了數場文藝匯演、音樂會、話劇演出、京劇專場演出,承辦了各種類型的主題展、書畫展以及高端文化藝術展,共服務人數約465000人次;承擔街道社區團隊排練活動1290場次;開設免費藝術培訓輔導課248節,培訓人數7800多人次;區圖書館共接待讀者25.8萬人次,外借圖書78231冊;組織專題公益講座35場。它被省市有關部門授予南京市首家“文化惠民再出發”示范點、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務十大品牌、江蘇省首家戲劇教育體驗和演出平臺等榮譽稱號。文化藝術中心也受到省、市,乃至中央領導的重視,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司長徐立、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局長助理楊軍林等領導前來觀摩,可以說每一任省市主要領導一上任都會很快到文化藝術中心來參觀,現在白云亭文化藝術中心已經成為了鼓樓區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標。
三、白云亭文化藝術中心的經驗分析與啟示
在加強鼓樓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實踐中,白云亭文化藝術中心是一個新的模式,也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它在為老百姓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注重了文化的孵化、傳遞和教育功能,可以得到幾點具有普遍啟示意義的體會。
(一)重視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投入
一個地方的發展,經濟為“形”,文化為“神”,光有經濟沒有文化,那是“有形無神”,只有二者同步發展,才叫“形神兼備”。 這些年,白云亭文化藝術中心在發揮以文化人的社會價值上取得一定的成績,這與區委、區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是分不開的。鼓樓區在白云亭文化藝術中心建設選址上下了很大功夫,把原本具有經濟效應的黃金商業地段建成了公益性的文化藝術中心,對設施建設進行科學布局,沒有大拆大建,只是在農貿市場建筑基礎上進行改造,而且每年還投入大量的資金來管理;在內部體系化建設方面,統一了區級資源,把原先單一的文化館、圖書館等公益性機構連成體系,形成了有固定設施(白云亭文化藝術中心)、流動設施(流動圖書車)、數字服務設施(一卡通建設)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格局,還在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給予了一定的支持,堅守了文化陣地。
(二)重視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建設
公共文化服務沒有相應的內容保障或內容保障不到位,就好比無米之炊。為什么白云廳公益劇坊每期的文化活動都出現場場爆滿現象,為什么區圖書館每日接待讀者可達1000人次,雙休日和假期,尤其是暑假,讀者數量不減反增,反觀有些地方的圖書館或文化館卻是門庭冷落,工作人員比利用者還多?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公共文化服務有沒有可供選擇、足以吸引人利用的內容。舉個例子。國際圖聯2001年發布過一個公共圖書館的“采購率”標準(見下表),
公共圖書館采購率標準
按照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運行的規律,不管資源載體、形式有什么變化,資源保障達到“臨界標準”,所做的投入才是有效的;如果達不到,所有的投入基本上是無效的,無效投入就是浪費。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城市區域服務人口在2萬以上,它藏書規模必須達到4萬冊,每年采購書籍至少要達到5000冊;如果一個城市區域人口達到10萬以上,藏書規模至少是20萬冊,每年的采購圖書量至少2萬冊或2萬冊以上,這樣的投入才是有效的。按照上面的標準,我們區圖書館,服務的人口是全區老百姓130多萬,館藏規模總量達到30萬冊,2016年一年采購新書4.5萬冊,已經超過了這個所謂的“臨界標準”。再加上我們所有的文化活動或服務產品都是以老百姓需求為基礎,比如區圖書館利用互聯網把圖書館、讀者、書店連接起來,把基層公共圖書館的圖書采購權交給老百姓,完全實現老百姓看什么,圖書館就買什么,還有組織什么樣的文藝匯演、開展什么形式的公益講堂、培訓什么類型的社區團隊等等都是通過前期調研,和按照社會團體欣賞的愛好習慣而定的。所以加強以老百姓需求為主的內容建設就是白云亭文化藝術中心文化產品廣受老百姓喜歡的重要原因。
(三)重視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精神的培養
近幾年來,藝術中心不管在文化產品形式上,還是服務保障上不斷開創思路,勇于創新,一些文化產品獲得了省、市相關獎項,也吸引了很多老百姓,特別是轄區外老百姓的關注,讓藝術中心在全市范圍內獲得了良好的口碑,有些網友還把文化藝術中心推薦為南京旅游項目之一,這與長期以來我們鼓樓區堅持創新精神的培養分不開。比如,藝術中心的管理模式采用了現代化外包形式,組建了運營管理辦公室,對包括場館在內的公共文化資源實施統一調配管理,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場館內所有的排練教室都是免費使用,對于該如何申請使用,以什么樣的形式申請,藝術中心場將場館活動使用審批權下放到街道,并制定了合理的使用審批規定;另外,藝術中心加強了安全管理,購買公眾責任險,讓每一位到藝術中心活動的老百姓,都能夠享受到額外的安全保障。另外的亮點就是建成了24小時自動借閱室和愛心書柜。區圖書館的24小時自動借閱室是南京首家24小時自助借還室,跟銀行24小時的自助取款機一樣,通宵營業。只要憑借書證就可以刷卡進入,里面的電燈、空調等設施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開啟。筆者覺得更具有深層含義的創新就是愛心書柜。捐贈一本舊書就能拿一張公益劇坊的門票,即可以觀看公益節目,又可以支助困難群體。每一場公益演出文化藝術中心都會設立一個愛心書柜,以書籍換取免費門票獻給貧困地區需要它們的孩子們,目前愛心書柜已有1000多本愛心圖書。做公益文化是一種傳導活動,通過書的愛心傳遞,讓更多的老百姓能夠參加公益,文化氛圍改變了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文明觀禮、文明參觀、傳遞正能量。
(四)重視公共文化服務的品牌效應
白云亭文化藝術中心近幾年在鍛造提升公共文化探索中相繼打造了一些特色服務項目:如“幸福鼓樓”社區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書香鼓樓”公益大講堂、白云亭公益劇坊等文化品牌,有效提升了鼓樓區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特別是,在公益劇坊 “老電影回顧展”系列活動的基礎上,推出了另一個特色文化服務項目“小白云影院”,這個“小白云影院”除了繼續播放“百部中外經典老電影”外,還邀請影視文化名人推薦影片、組織相關主題電影點評、鑒賞等活動。這些特色品牌活動讓鼓樓區文化品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取得了政治效應、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的和諧統一。所謂的政治效應,就是老百姓通過參觀展館、聽講座、看演出,接受了更多的傳統文化和時代進程的相關信息,政府也通過展館這個平臺把更多的政務信息向老百姓公開,進一步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經濟效應,就是文化館圖書館城市展覽館這三個館是鼓樓社會經濟成果的反映,它們反過來也成為以文化涵養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文化品牌的形成也為我們鼓樓區旅游業注入新的活力。如上述提到,有些網友把文化藝術中心推薦為鼓樓區旅游必玩地之一,這樣間接的帶動了旅游的經濟發展;而且隨著藝術中心的服務質量不斷提升,老百姓的素質和習慣也開始改變。最開始有的居民會穿著睡衣來、有些孩子會四下打鬧,現在基本上看不到。運營3年多以來,24小時自助借還室沒有丟失過一本書,也沒有損失過一本書。可以說,老百姓的綜合素質隨著文化的熏陶不斷的提升,我們的社會風氣和城市精神也逐步提高,藝術中心真正的發揮了它巨大的社會效應作用。
(作者單位:中共南京市鼓樓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