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加強
摘 要:在班級的管理中,班主任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是必要的。只有了解溝通時機,掌握學生心理,注重班級活動的開展,才能有效地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把握信息溝通的有效性,從而增加學習氛圍,提升班級的整體學習質量。
關鍵詞:班主任;學生;高效溝通;雙向
沒有溝通,就沒有管理。與學生進行高效溝通是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班主任管理好班級的前提和保障,沒有溝通和交流,管理班級就永遠是紙上談兵,不會收獲很好的效果。由于小學生叛逆心理的存在,使得老師與學生溝通困難增加。這也代表著老師和學生的溝通難以取得良好有效的結果,學生們無法真實的吐露心聲,難以獲取學生的真實想法。因此,小學生班主任,要想加強與學生的良好溝通,必須就要營造良好的溝通氣氛。讓學生感覺到愿意親近班主任,并愿意與老師分享自己的想法。
一、把握小學生的心理
小學生雖然還未成年,但是不喜歡老師以過于嚴厲的口吻批評教育,并且已經具備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年齡稍大一些的小學生甚至會有“自己已經長大”的心理。不喜歡老師命令與指揮的語氣。所以,老師要在鼓勵中,充分地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肯定,讓學生的內心得到滿足,從而提升動力,提升自信心。若想批評教育,可以放在后部的溝通環節,這樣會使學生更容易接受,避免小學生的叛逆心理使師生間產生隔閡。
首先,老師需要和學生消除距離感,其次,讓孩子們接受自己的建議。切實的從學生的立場出發,真真切切的考慮學生的想法。因為學生思想方面不夠成熟,有時候對自己不正確的行為,沒有更多的認識,特別是對一切新鮮事物都充滿了好奇,都期待去體驗,甚至忘記危險性。小學老師應該做到與學生良好的溝通,向學生舉例說明其中的危害。更需要充分體諒學生的現狀,保持適度的理解和寬容之心,從而取得和孩子的用心交流。
此外,在溝通和交流時要特別注意的是,班主任不要將溝通的內容和事件與學生的品質和性格聯系起來,引起學生對教師的厭惡之情,從而使班主任和學生之間形成無法填平的溝壑。一旦學生拒絕與老師交流,甚至從心底里產生排斥感,老師的教育只會產生副作用。
二、班主任在溝通和交流時要注意控制表情神態、增加肢體語言
在某些時候,肢體語言所傳遞和表達的信息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所以,班主任在交流時要特別注意肢體語言的表達,可以適當用肢體語言表達內心的復雜情感和豐滿的情緒,從而避免部分話語對一些心理比較敏感脆弱的學生帶來傷害。比如,班主任不要在溝通和交流中向學生表現出不耐煩、暴怒、繃著臉、皺眉、嘆氣等消極行為,使學生感受到強烈的壓迫感,而要經常面帶微笑,以贊美、欣賞、鼓勵和關愛的眼神和行為向學生傳達積極的信息,并在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選擇合適的契機向學生表達贊同的情感,比如用力點頭、豎起大拇指、拍拍學生肩膀、神情專注等等肢體語言讓學生能夠發自內心的產生一種認同感,進而使學生能夠主動的打開心扉與班主任之間進行心靈對話,使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變得更加順暢和高效。
三、做好家長與學生的溝通工作
班主任要做好家長的工作,讓家長在建立溫暖家庭的基礎上用愛感染子女,使子女能在和諧的家庭中快樂地成長;要讓家長知道,孩子已經長大了,對各種事物的辨別能力有所增強,好勝、好奇的心理較嚴重,有時候可能與家長存在意見分歧。家長要尊重和理解子女,要善于傾聽子女的意見,注意與子女溝通,對于子女正確的見解要積極采納,并給予表揚與鼓勵,對子女錯誤的意見或不規范的行為,家長要保持一致的教育,要用愛的語言說服孩子及時改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同時,家長要加強自身的修養,給子女樹立光輝的形象,讓子女信賴。平時還要多多與子女分享其成長中出現的各種喜怒哀樂,讓子女覺得自己的父母時刻都在關注著自己的成長,體會到父母的愛,從而以非常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學習中。
其次,班主任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要讓學生認識到父母的辛苦,父母每天不停的工作都是為你們過上好的生活,由于父母的工作壓力較大,再加上文化知識薄弱,可能有時會出言不遜,但是父母的內心深處是愛你們的。作為子女,要理解父母的難處,相信父母,當父母出現錯誤時,不能與父母頂撞,要在適當的場合說服父母,讓父母理解。同時,每次回家要多多幫父母完成一些家務,體驗艱苦勞動的滋味,當父母勞累時,要多問寒問暖,養成尊敬師長的習慣。
總之,溝通是一門藝術,無論是對于如今的小學生,還是針對各個年齡段的學生,甚至于成人。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班主任,只有營造和諧良好的溝通氣氛,切實的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思考,才能使自己正確的思想被孩子們接受。從而進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能讓小學生真正了解真善美,培養學生的積極趣味,樹立正確的三觀,為孩子們以后道路做鋪墊。并且更能提高老師和學生溝通效率和質量,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