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一兵
【摘要】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相互依存,競技體育與學校健康相輔相成,競技體育可以培養學生運動能力,競技體育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競技體育可以激發學生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競技體育培養學生主體精神和團隊意識。
【關鍵詞】學校體育 競技體育
一、相互依存的關系
以往在認識和處理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二者的關系上,往往存在兩種傾向:一是把二者看成對立的、水火不相容的事物,不主張學校體育引進競技體育。此種觀點認為,學校體育的目的是增強學生的體質,增進學生的健康水平,使學生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而競技體育則是搞訓練,為競賽、爭冠軍、拿獎牌,是少數競技精英從事的運動,所以不宜把競技運動引入到學校體育中來;第二種傾向是認為學校體育要盡量多地采用競技運動技術,甚至認為學校體育改革要以競技體育為導向,把學校搞成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基地。進而在把競技體育導入學校體育的過程中,忽視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特點,不折不扣地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在身體能力、心理和運動能力等各方面的潛力,使體育課變成了專項運動訓練課。其實,以上兩種看法都帶有偏激。
競技體育是一種記錄入類創造潛能的運動文化,每項新的運動成績、新的紀錄,都標志著人類運動能力方面又向前推進了一步。競技體育是一種提高社會道德水平的規范文化,競技體育中樹立的公正、公平、民主、協作、團結、友誼、謙虛、誠實等道德觀念,是社會不可缺少的規范文化,對青少年乃至全體社會成員的成長都具有教育意義。競技體育不只是高水平競技運動。
如果我們把競技體育只規定為高水平的競技運動,那么,社會體育中的大眾競技體育和學校中的競技體育等,也就勢必會失去其應有的社會地位和生存空間。而實際生活中大眾性、學校性、業余性的競賽是大量存在的并受到群眾的歡迎。在學校大張旗鼓地開展競技運動,在社區甚至在家庭都應該鼓勵開展那種普及性、趣味性強的競技運動。這不僅有利于提高人們的體力、運動能力,對于人們增進健康、形成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也是大的幫助。
二、競技體育與學校健康教育相輔相成
20多年來盡管對學校體育思想有種種解釋,但對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指導思想是大家達成共識的。這種共識是中國傳統文化賦予體育社會功能的反映,也是百年來民族體質衰弱屈辱地位形成的一種自強意識的反映。在意識形態層面上,健康第一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在教育領域中的體現,是人權思想、人道主義精神和未成年人保護原則的具體體現。在操作層面上,它是學校體育對素質教育的最重要的應答,當學生的學業、社會工作與他們的健康發生沖突的時候,要服從健康。在學校體育內部各種關系發生矛盾時,也要以健康為第一。
三、競技體育可以培養學生運動能力
在體育課上傳授技術就是發展學生的運動技能。我們是要把學生培養成運動員,但是要提高他們身體活動的技能,使他們具備更高的掌握各種技術(包括生活技術、勞動技術和軍事技術)的能力。一些簡單的身體素質練習固然可以迅速地增加運動負荷,但是把掌握技術的過程忽略了,而學生恰恰可以從這過程中得到極其寶貴的東西技能。而且學生并不歡迎那些過于簡單的練習,不少教學實驗證明缺乏娛樂性、競技性的練習,是難以持久的。
四、競技體育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人類賦予體育的理想:和平、進步、團結、友誼,以及相互尊重和了解,對人的正直和尊嚴的充分尊重等等,這都集中表現了人類夢寐以求的民主愿望,充分反映出體育的民主目標。而競技體育參與的大眾性,和比賽結果評定的公開性,在程序上決定了體育比賽必定是個民主過程。體育規則的制定,競賽的組織、勝負的判斷、人才的選拔都有充分的民主性。但體育比賽的民主不是無限度的,它是在規則嚴格控制下發展的競賽規則和其它文件,使人們形成一種契約關系,即力爭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能力戰勝對手,同時又要承擔義務允許對手在平等地位上與自己競爭,這一點恰是對學生培養必須具備的心理品質。
五、競技體育可以激發學生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
競技體育是一種提高審美意識的情感文化,它可以凈化社會情感,提高社會的審美情趣,陶冶社會心理;競技運動是一種觀念文化,它所負載的價值,在深層結構方面影響著社會心理和民族精神;競技運動對人的教育,對人的社會化作用,對個性的發展和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可見,競技運動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成為學校體育的重要內容。競技體育是喚醒、激勵、振奮民族意識的重要文化手段,它對弘揚民族精神的直觀作用,就在于它樹立了民族形象。
六、競技體育培養學生主體精神和團隊意識
競技體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是相互依存而不可或缺。學校體育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的同時,應當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體育活動,開展課外體育訓練和體育競賽,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優秀體育后備人才。在大力提倡和推動學校體育國際化的同時,我們應有意識地注重學校體育的本土化與民族化,即建立與本國國情相適應的學校體育課程體系。如果我們不加區別與分析地借鑒與移植國外教育思想和模式,往往很難學習到其中的真諦,容易在理論上造成誤導,在實踐中出現偏差。學校體育的中國化就是要對東西方體育文化、傳統體育思想和現代體育思想進行科學總結,批判地進行選擇,大膽地加以創新,使之適合當代中國學校體育發展的實際。如有識之士所說:“我們需要走中國特色的學校體育之路,本著既要以寬廣的胸懷學習和借鑒國外學校體育的先進經驗,又要立足在我國國情這個根本上,總結自己的東西”。走借鑒與融合的道路,才是有中國特色的學校體育之路。
參考文獻:
[1]譚次平,馬衛平.我國借鑒國外學校體育的思考[J].體育學刊,2009,(12).
[2]盛曉明.中國、英國中學體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比較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4.
[3]董翠香.體育強國視閡下中國學校體育發展方式探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