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順清
索羅門教授曾說:在個體人格發展方面,教師的影響僅次于父母。一個孩子如果擁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愛,又得到一個身心健康的教師。那是無比幸福的。相反的,如果他既不能從父母那邊得到足夠的關懷與愛護,又收到情緒不穩定教師的無端困擾,必將造成許多身心健康的問題?因此可見,教師的心理健康意味著學生是否能夠健康發展。
梁啟超先生曾寫過一篇蕩氣回腸的《少年中國說》文中強調:強國的責任,不在別人身上,全在我們的少年身上,少年聰明國家就聰明,少年強大我國家就強大,少年稱雄于世界,我國家就稱雄于世界。無疑,少年的教育落在教師身上。所以,教師心理素質關系著國家的教育大計,國家的興衰。
筆者曾在各類報刊上看到過學者專家們對教師心理健康問題進行統計的數據,以48%的高比例顯示出教師存在著心理健康問題,這些癥狀表現為軀體化,強迫癥狀,焦慮和恐怖……還有56%的教師患有各種身體疾病。總之,教師身心健康是存在問題。我想以自己的親身感受說說造成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我們承載了太多的社會期望,有著較重的輿論壓力
在我們的教學生涯中,除了教學方面的繁重工作,還要面對來自教育以外的社會以及其他部門的要求。如果某個教師的學生考試成績不是名列前茅。社會各界便會對這一教師低看一等。
教師常被各種虛有的光環輻射。什么“靈魂的工程師,園丁,蠟燭”之類。似乎教授就應該完美無缺。不食人間煙火,犧牲,燃燒。有時甚至到了維護自身利益而和別人爭論時,也會責之為:虧你還是教師,這些都令我們苦惱,茫然。這里,我想說:其實我們也是平常人。
二、我們在教育范圍內的事沒有完全自主權
以一個30年的教齡的老師為例,如果他從小學一年級一直到五年級。這樣,教材已教過6遍,還每年要面對同樣的教材寫幾大本同樣的教案。試計算,要花多少時間,又是一件多么枯燥的事情,也是令人厭倦疲憊的事情。同樣的教材教好幾遍了,基本上能背教材,知道哪個地方學生容易出錯。相比起寫教案,我更愿意呆在學生中間和他們交流,做朋友。但不行啊,時間精力都讓我們兩難。
算一算,一個教師每天,課前花兩小時寫教案,每天上3至4節課。課后花2至3小時閱卷,還有作業后要幫學生糾錯。找學生談話,處理突事件,還有臨時任務以及各種表格填寫。以及學生營養餐發放,學生就餐到場。一天下來,累得夠嗆,不身心疲憊,不職業倦怠才怪。
三、對學生期望過高,心理會焦慮,沖動引起情緒不穩定
每個負責任的教師,一般對學生有很高的期望值,當學生的表現不令我們滿意時,就會焦慮,沖動引起各種情緒不穩定。許許多多體罰學生事件就這樣發生了。
四、家庭因素 、身體方面
我們工作辛苦,壓力大,與家人相處時,常沉默寡言,不想聽家人傾訴,希望家人以自我意志為轉移,希望子女出類拔萃,當事與愿違時,我們會覺得臉上無光,以至消沉。
還有身體方面,教師的小病一般得不到治療。你嗓子啞一兩個月也得照常上課。我曾跟學生說過:真羨慕你們,不舒服請一天假就得了,沒錢可扣,老師還得去看你,給你補課。
以上是我從教三十多年的真實感受。竊以為;教師身心健康需要教師自身多加強自我修養,學會情緒管理,更需要各級主管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的理解,重視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