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琦



隨著教育研究的升入,我們越來越關注幼兒語言學習與發展的特點,引導教師在教育實踐中了解幼兒語言學習與發展的關鍵經驗。因此,在語言區的設置中,教師應該結合語言領域核心經驗,從聽、說、讀、寫各角度,借助圖書、圖片、頭飾、手偶等通過察操作、拼擺,促進幼兒語言學習與發展關鍵經驗的習慣。
語言區到底應該怎樣來設置,投放相關材料,以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發展需求?如何讓幼兒對語言活動感興趣?如何讓語言區的活動能夠與外面的游戲相結合,“活”起來?是值得我們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現狀分析
1.教師缺乏理論知識依托。我們教師由于缺乏專業的理論知識,誤以為語言區就等同于閱讀區,只是幼兒看書地方,他們對語言區環境創設并不重視,也沒有真正理解語言區環境創設對幼兒開展閱讀活動的重要性,造成語言區環境較為簡陋,有的班級僅僅提供了桌椅和圖書,有的班級甚至將它當作幼兒擺放書包的地方。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提出:要“為幼兒提供豐富、適宜的低幼讀物,經常和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豐富其語言表達能力,培養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進一步拓展學習經驗。”可見,語言區是一個涵蓋了傾聽、表達、閱讀、書畫的區角。以滿足幼兒語言交流和運用能力的發展。
2.選擇圖書較為隨意,數量有限,種類單一。幼兒園班級圖書儲存量與幼兒園資金調配有很大的關系,例如:村級幼兒園經費有限,在幼兒在圖書采購項目中經費投入相對也會較少,為了彌補這個缺陷,我們有些班級會請幼兒從家里帶來圖書,雖然班級圖書總儲存量得到了滿足,但要從這些良莠不齊的幼兒圖書市場中選擇出適合幼兒的圖書也著實不易,我們教師在這方面缺乏必要的科學指導。
此外在幼兒園中,大部分班級圖書都是一學期更換一次,有的甚至一學年跟換一次。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幼兒知識面肯定會受到影響,不能夠及時地獲得新知識。
3.區角游戲形式單一,幼兒參與度不高。在語言區中,我發現教師往往只創設了閱讀一個活動內容,顯然幼兒的語言交流和運用能力并不能得到很多好的發展。但在實際的區域活動中,我們教師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流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提供豐富而適宜的材料,開展多形式的區角游戲,為每一個孩子提供了活動的條件和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幼兒主動活動參與到活動中,使幼兒在游戲中各種能力得到提高。
二、創設策略
策略一:營造溫馨、舒適的閱讀環境,精心為幼兒選擇圖書,讓孩子愛上閱讀。
圖書區往往設置在光線明亮而又安靜的角落,除了桌椅、書架,教師還可以適當的提供柔軟材料,如地毯、靠墊、坐墊、泡棉、布套、軟枕、小沙發、布偶、柔軟玩具等,這些材料能給幼兒舒適的感受,使他們較快地進入平靜的心情狀態。
1.投放種類豐富的圖書。語言區最基本的投放材料即圖書、圖片,能夠通過幼兒自由閱讀,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幼兒閱讀興趣和能力。在投放圖書時可將圖書分為寓言童話、兒歌、社會、自然科學,文學作品等幾大類,供幼兒更加明確地選擇。
2.投放音頻、視頻電子設備。語言區同樣也是培養幼兒傾聽能力一個重要平臺,教師適當投放錄音機、電子平板,耳機讓幼兒有機會多途徑地傾聽、欣賞故事,復習學過的故事、兒歌,自由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內容,從看故事——聽故事——講故事,滿足不同能力、不同層次幼兒需要,加深他們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增強他們對語言核心操作能力的不同層次的敏感性,也能培養幼兒一種自我創造的能力,以及與同伴之間的共同合作精神。
3.創設“舞臺劇”,“小電臺”,“新聞社”。在語言區添置豐富的用于表演的頭飾、指偶等材料讓幼兒根據故事情節(臺本)自己去小舞臺表演。鼓勵幼兒通過電視主持人、小記者等媒體形式,通過與人交往,促使幼兒運用語言能力、社會性的發展。如:以風雨雷電、四季變化、植物的繁榮與枯萎等自然現象和各種節日、風土人情、社會習俗等作為主題或教育活動的線索,讓幼兒在語言區通過“小電臺”大膽講述,幼兒語言學習和運用就獲得了有效的平臺。對于幼兒熟悉、喜歡的內容,他們不但“想說”,而且“樂于說”。
策略二:根據幼兒興趣選擇性地投放區角材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內容的選擇應當符合幼兒的興趣與需要,教育活動的組織和實施應當滿趣味性。
1.投放的材料要貼近幼兒生活。選擇幼兒喜歡的、熟悉的教育內容,可以使幼兒愉悅、自信、喜歡表達。鼓勵孩子將自己的各種想法用語言表達出來,讓孩子講述自己的游玩經歷,讓孩子給別人講故事,讓孩子自己去探討一些見聞趣事,給他們發表意見的機會。
例如:投放“西游記”系列小卡片,讓幼兒以兩人扔骰子的游戲形式來講述自己喜歡的“西游記”中的人物及他們的外形特征、服裝、特點……提高幼兒的講述水平,促進了語言能力的發展。
2.投放材料應具有層次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應尊重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個體差異,體現個別化教育”、“促進所有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全面和諧發展是學前教育工作的目標”。
例如:“故事拼圖”,先讓幼兒把操作材料先進行拼圖,能力較弱的幼兒在拼圖后再進行圖片講述,能力較強的幼兒繼續進行故事創編,動靜結合,發揮了幼兒的主觀能動性,而且手、腦、口同時并用,符合幼兒好奇、好動手的心理特點,既鍛煉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又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和創編能力。
又例如:開展“自制小書”,能力較弱的幼兒,根據圖書內容進行臨摹,可以制作書簽,或者一本新書。能力較強的幼兒把自己想說的事畫成一頁一頁的故事,或從廢棄的圖書上剪下自己需要的圖片,然后幫助他們進行裝訂,最后再讓他們來進行創編、講述。
策略三:設置圖書修理站。
在語言區放上剪刀、舊圖書、卡通圖案、膠水、雙面膠、透明膠、紙、筆等材料,設置由原有的幾本圖書,改為剪剪、貼貼、說說,由單純的講故事改為“娃娃家”,媽媽給娃娃講故事。如果語言區的書破了怎么辦呢?老師可以設置“圖書醫院”,讓幼兒根據提供的材料,自己修補弄破的圖書,讓幼兒懂得圖書的來之不易以及珍惜之感。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看圖識字”等卡片。
對于語言區的創設、指導沒有統一固定的模式,幼兒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需要教師遵循教育理念,心系幼兒,盡可能的使每一位幼兒獲得良好的語言學習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