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楠
摘要:行政事業單位管理工作中財務管理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有效的財務管理有利于保證經濟運行和資金使用的穩定,而財務風險時不可避免的客觀存在需要內部控制制度對其進行預防,以減少經濟損失,基于此,本文從財務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相關內容出發,研究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控措施。
關鍵詞:財務風險管理;事業單位;內部控制
現階段,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結構和發展模式的改革逐漸深入,財務管理也成為重點的內容,但從實際的情況來看對風險因素的預判、評估和控制管理等還存在不少的問題,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而最行之有效地就是從內部控制出發,及時地對風險進行規避和控制,以減少財務損失。
一、財務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
行政事業單位一般是指不以盈利為目的,為社會公眾提供公益性的教育、衛生、醫療等方面社會服務的組織,內部控制則是針對經營中對資產完整性的保障,采取自我調整、規劃、約束、評價和控制等對策保證單位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這其中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就是財務部門,尤其是風險因素的影響極其不利于事業單位的發展。通常去情況下,財務風險管理分特點可分成三點,分別是管理工作的不確定性、經濟損失性以及結果偏差,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內部和外界兩方面,而行政事業單位的特殊性使風險也與一般性風險不同。而之所以內部控制可以對財務風險管理有一定的作用,與兩者之間的關系有關。從理論含義上看,這兩個都是對財務信息通過一系列的措施進行監管和控制,以維持單位發展的穩定。從屬性范圍來看,財務管理和行政控制都是單位風險管理的分支,核心的管理內容是對資產的使用協調管理[1]。
二、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下財務風險管理現狀
當前,行政事業單位對財務風險管理的重視程度有所提升,但從總體發展現狀來看仍不完善,尤其是在內部控制方面。一是行政事業單位的資金來源不是通過市場經營活動,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國家的財政撥款,由于沒有市場競爭的影響和盈利性目的,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常被忽略,相關人員也認為按照明確的規定管理即可,并未對風險進行評估和預測,嚴重缺乏內控意識。二是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存在混亂的問題,賬目信息記錄并沒有與社會公益性支出相區分,價值購置前未綜合考量物品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且對于無法使用或變賣的資產沒有及時入賬。三是由于行政事業單位的特殊性,財務預算管理也存在風險,執行和控制不到位,核算工作也存在一人多崗等問題,造成了財務風險嚴重地影響了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的質量。四是行政事業單位雖然設立了內部控制制度,但制度的內容設置上對財務風險管理的要求并不多,也沒有明確地劃分控制的標準,使得內控制度流于表面未能充分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措施
行政事業單位以公共服務為首要的目標,資金來源以國家資金投入為主,在發展形式上與一般機構有很大的區別,內部制度控制度建設的氛圍相對不足但內容設置上又帶有復雜性。目前,許多事業單位借鑒經濟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改革自身,但因理念、原則等方面并不具備針對性和適應性,使得在財務風險管理上存在較大的問題,因此,筆者結合財務風險管理提出如下幾點措施。
(一)提高人員專業素質,加快人員隊伍建設
行政事業單位雖然不需要計算支出和收益,但對財務風險管理的內控也需要得到重視,只有人員素質提高才能將內控制度落到實處,所以單位必須通過多渠道提高工作人員專業素質意識并加快專業化人員隊伍建設。首先,提高工作人員意識。思想意識是行動的指導,只有從思想上認識到內控和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具備良好的意識才能做好管理工作。但目前行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管理層不具備財務風險管理意識和內控意識是普遍的現象,外化表現在人員組成、工作步驟以及組織機構三個方面。從領導層的角度來看,必須認識到內部控制對單位正常運行的重要性并從財務風險管理的角度合理安排工作。從工作人員的角度而言,努力提高財務風險意識和內控意識并在工作中落實是關鍵的步驟[2]。
其次,加快專業隊伍建設。工作人員素質的提高需要單位和個人共同努力,事業單位要將人員培訓和招聘工作歸入發展規劃中,以系統化嚴格的制度將員工素質能力的提高落實好。在員工培訓上,根據實際的工作安排制定合理的培訓時間并定期進行是關鍵。因內部控制主要針對的內容是財務,培訓內容的設計上也多是以財務管理、經濟貿易等理論知識為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有關內部控制工作的控制環境、會計系統以及控制程序方面的管理學知識,既要加強員工對財務和內控知識的了解,也要將國家有關政策向員工普及,以免實際工作與政策出現偏差。同時,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聘請專家與員工進行交流和研討,逐漸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知識體系,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員工隊伍建設上,對于現有的工作人員主要依靠培訓再學習的方式提高財務風險管理能力,并采用競爭的機制保證隊伍的水平均衡和提升。
(二)改善內部控制環境,落實工作責任
行政事業單位要想適應社會的發展以及市場的變化,就應該及時的、積極的結合自身的實踐特點,探索出適合自身財務管理工作發展的內部控制,并加以完善,才能夠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而且,當前形勢下對內部控制環境的重視程度不高,在文化建設、風險理念和控制理念的灌輸等層面都有缺失,使得內控制度未能得到充分的實施。再加上,行政事業單位的特殊性,形式主義、一言堂以及官本思想都比較嚴重,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收到了嚴重的阻礙。想要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并做好財務風險管理工作就必須改善內部控制環境,從領導層到工作人員都具備風險意識,提升內部控制在財務風險管理上的有效性并拓展到單位的各項工作,形成良好的軟環境。財務風險管理的控制要從落實責任制入手,改變以往混亂的工作形式,先根據部門的人員構成,明確各部門的領導人員為財務風險管理的首席負責人,接著層層劃分將具體的工作職責落實到每一個工作人員,做到一旦出現問題可及時找出責任人,并在處罰時對分層管理領導和負責人一起追求責任[3]。
(三)加大宣傳力度,完善監督機制
之所以在行政事業單位出現內部控制制度實施情況不佳的問題,與宣傳力度不足有關,只有部分直接工作人員對內控工作有所了解,難以使全體員工積極主動地配合工作,降低了財務風險管理的效果。單位在宣傳時,可以借助先進的細信息技術并結合傳統宣傳方法,提高宣傳的影響力??衫脝挝坏墓鏅诤蛨罂?,將有關的材料信息張貼以便員工在閑暇時隨時翻閱,逐漸地對內部控制制度和風險管理有正確的認識,進而主動地配合財務人員工作。而對于執行內部控制制度進行風險管理的財務人員,單位要特別注重對職業道德和業務工作能力,使其嚴格按照規定辦事保證財務信息的準確,科學防范財務風險。此外,現今大部分單位都是用網上辦公平臺,宣傳工作也要合理使用這一技術,在平臺上增設內控制度和風險管理內容模塊,并與員工互動及時了解宣傳效果。監督機制的完善是保障內部控制制度實施質量的重要步驟,能夠約束員工行為推動內控工作的有序進行。再加上財務風險管理需要財務信息的準確,監督機制的健全可以有效地防止包庇、信息篡改等問題的出現。
綜上所述,行政事業單位必須從內部控制的角度出發對財務風險進行有效的管理,在實際的工作中可以采用提高人員內部控制和風險意識、建立健全財務預算控制體系等措施,提高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質量。
參考文獻:
[1]肖阿梅.新預算法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管理[J].財會學習,2017,45 (14):34+36.
[2]王丹丹,新會計制度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探討[J].納稅,2017,26(08):34.
[3]查道林,行政事業單位應規避財務管理的法律風險[N].中國會計報,2017,16 (02):10.
(作者單位:臨沂市基層財政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