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銘茜
【摘要】我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發展取得了累累碩果的同時,隨著改革的深入,也面臨著瓶頸。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面臨的困境迫切需要政府和高校共同對后勤轉軌模式、力度、速度以及市場規范進行深入評估與重新設計,制定相關措施,促進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健康有序的推進。
【關鍵詞】高校后勤 社會化 改革
一、高校后勤社會化相關概念辨析
(一)后勤的基本內涵
后勤一詞最初來源于希臘文“logistikos”,大意為“計算的科學”,后演繹為英文,即翻譯為后勤。后勤一詞與戰爭有著密切的聯系,“logistikos”起源于早期西方戰爭,在兩次世界大戰中“lo-gistics”被廣泛使用,指為軍隊提供物資、技術等相關保障體系。經過多年的發展,后勤的內涵己不再局限于軍事領域,各行各業都將服務于自身核心業務的物資、技術、行政等保障體系稱之為“后勤”。于是,企業“后勤”“機關后勤”“高校后勤”等相關詞語逐步風靡。
(二)高校后勤的基本內涵
高等學校作為高等教育實施的基本組織形式,承載著培育人才和科學研究的雙重任務,除此之外,高等學校還要為廣大師生員工的學校和生活服務。因此,高校后勤的作用日益凸顯。所謂高校后勤,簡言之,就是為培養和科學研究提供物資保障、生產服務以及為廣大師生員工提供生活服務的部門。一般可以將其分為總務后勤管理、物資管理、基本建設管理等。總務后勤管理主要包括師生員工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服務、水電暖日常供應、附屬學校管理以及學校下屬商業單位運營;物資管理主要指提供行政事務、科學研究正常進行所需的物資采購、分配、儲運及管理;基本建設管理主要包括土地征用、規劃、建設、質量監控以及對已建設的房屋進行維修和改建等。
(三)高校后勤社會化
目前對高校后勤社會化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界定。第一種:“所謂高校后勤社會化就是將高校后勤服務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由政府主導,以社會承擔為主,高校選擇辦學所需要的后勤服務體系。”第二種“:高校后勤社會化是指高校后勤將自身生活、服務和管理活動自覺納入社會經濟活動整體框架,把自身活動外化為社會活動的一部分。”第三種:“高校后勤社會化,就是將后勤的服務經營活動從學校事業管理體系中分離出來,通過分流與重組,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剝離學校辦后勤的職能,建立由政府主導、社會承辦、學校選擇的滿足學校辦學需要的社會化的后勤第三產業和社區服務體系。”綜上,可以對高校后勤社會化做初步界定,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把高校中非教學、科研等職能分離出來,建立由政府牽頭、社會參與、高校主體參加的且融入社會第三產業元素的高校后勤保障體系。
二、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瓶頸
(一)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步伐放緩
自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以來,國家出臺一系列措施,各省市單位又出臺相應配套措施,穩步推進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對高校項目審批、土地劃撥等給予極大支持與優惠。盡管國家及地方政府為高校社會化改革營造良好的氛圍,但部分高校并未將改革提上日程,一些領導對后勤社會化改革理解存在偏頗,把充足的經費劃撥給科研與教學,而不愿加大后勤經費投入,認為后勤應由政府來管,并非高校主要義務。因而就產生了“要、等、靠”等守舊觀念,嚴重阻礙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步伐。
(二)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
任何改革實踐都離不開科學的理論指導,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亦是如此。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受客觀制度環境響與制約,需要加強理論研究和指導。但它作為全新的模式,并無現成經驗可以借鑒,而是一個需要長期摸索的過程。長期以來,高校后勤社會化改一直“摸著石頭過河”,疏于總結和提煉相關實踐心得,沒有及時形成理論化、系統化的理論成果。由于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一些地方政府和高校對后勤社會化改革的理解存在較大偏頗,因而對這項改革事業的包容與支持程度也大不相同。這就導致很多人把市場競爭看作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以市場化的手段介入與解決高校后勤的所有問題,給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帶來很大壓力。
(三)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發展不平衡
縱觀全國,國內不同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在深度與廣度上發展的不平衡。這主要是因為:第一,全國各省市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各異,導致人們觀念相差較大,因而對改革的認識與把握程度也有所不同。第二,各地方政府重視程度、政策力度不一,導致改革程度也有所差異。最后,不同高校后勤原有基礎也不盡相同,在管理模式、管理水平方面差異較大,因此也造成不平衡狀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發展的不平衡嚴重制約著后勤改革的整體進程。
三、克服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瓶頸的對策
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面臨的困境迫切需要政府和高校共同對后勤轉軌模式、力度、速度以及市場規范進行深入評估與重新設計,制定相關措施,促進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健康有序的推進。
(一)推進高校后勤全面改革
推進高校后勤全面改革過程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而政府所發揮的作用并不能以大小來衡量,而是要致力于探尋應該發揮什么作用,如何發揮作用。當前高校后勤服務市場機制尚未完善,自我修繕能力相對薄弱,因此,政府不僅要履行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承擔的責任,而且需要發揮強有力主導作用,行使特殊經濟職能,全面有序推進后勤社會化改革,促進高校后勤又好又快的發展。與此同時,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的終極目的是全面完成小康社會建設,縮小貧富差距、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后勤改革也會在全國改革與發展的浪潮中穩步推進,逐步走向成熟,最終各個高校間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差距也將縮小。
(二)準確把握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內涵
高校后勤社會化伴隨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而深化,需不斷的改革以滿足新時期的要求。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終極目的是為高校科研教學提供優質的服務,保障與促進高等教育健康有序的發展。
(三)堅持體系開放與規范管理相結合
在政策維度,需要制定既要符合市場經濟內在要求,又要促進高校平穩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面對引入外界資源所造成的矛盾,既要正視社會力量的辦學能力,又要進一步加強校方對后勤市場秩序的維持。對后勤服務市場實行嚴格規范的管理,建立開放靈活的后勤保障系統,確保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健康、有序地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