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濤
(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中醫院外科,山東 泰安 271500)
甲狀腺瘤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此病患者多為女性。甲狀腺瘤的瘤體通常呈圓形或橢圓形,其表面光滑,與周圍組織無粘連,故其能夠隨著吞咽動作而上下移動。由于甲狀腺瘤生長緩慢,且多為單發,故此病患者在發病早期通常無明顯的臨床癥狀[1]。進行手術治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甲狀腺瘤的主要手段。相關的文獻指出,用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瘤的臨床效果較為理想。為了進一步探討用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瘤的臨床效果,筆者對在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中醫院就診的84例甲狀腺瘤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間在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中醫院就診的84例甲狀腺瘤患者。這些患者的納入標準:經B超檢查、頸部X線檢查等影像學檢查被確診患有甲狀腺瘤。這些患者的排除標準:1)患有甲狀腺惡性腫瘤或甲狀腺功能亢進。2)患有凝血功能障礙。3)患有精神疾病或無法正常地配合治療。采用隨機數表法將這些患者分為傳統組和小切口組,每組各42例患者。傳統組患者中有男17例,女25例;其年齡為28~51歲,平均年齡(36.21±3.86)歲;其甲狀腺瘤的直徑為1.32~3.45 cm,平均直徑(2.54±0.43)cm;其中有單側甲狀腺瘤患者31例,雙側甲狀腺瘤患者11例。小切口組患者中有男19例,女23例;其年齡為26~53歲,平均年齡(36.45±3.35)歲;其甲狀腺瘤的直徑為1.56~3.97 cm,平均直徑(2.64±0.39)cm;其中有單側甲狀腺瘤患者33例,雙側甲狀腺瘤患者9例。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
在這兩組患者入院后,對其均進行影像學檢查,以確定其甲狀腺瘤的具體位置。在此基礎上,為傳統組患者采用傳統的甲狀腺切除術進行治療。手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頸叢神經阻滯麻醉,在距離其胸鎖關節2 cm處做一個8~11 cm長的橫向切口(切口的兩端延伸至患者雙側胸鎖乳突肌的外緣處)。游離頸括肌及頸前筋膜之間的皮瓣,使甲狀腺充分暴露,然后使用電刀切除甲狀腺瘤。對術區進行徹底的止血,然后使用硅膠引流管對術區進行引流??p合切口,并對其進行加壓包扎。為小切口組患者采用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進行治療。手術方法是:對患者的頸部進行局部麻醉,協助其取仰臥位,使其頸部充分暴露。在頸前正中處做一個長度為3~6 cm的切口,切口的方向與頸部皮紋的方向一致(呈弧形)。在切口處的皮下組織內注射15 ml濃度為0.5%的腎上腺素鹽水。逐層分離皮膚、皮下組織及頸闊肌,并切開頸白線(最大限度地保證縱向肌群的完整),使甲狀腺充分暴露。對疑似惡變的腫瘤進行冰凍病理檢查,然后使用電刀切除瘤體及其周邊的部分組織。使用可吸收縫合線對切口進行縫合,對其進行加壓包扎。
1)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包括手術的時間、切口的長度、術中的出血量和住院的時間。2)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包括頸部麻木、頸部緊縮、頸部疼痛、吞咽困難等)的發生情況。
應用SPSS 20.0軟件分析本文中的數據。計量資料用(±s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小切口組患者手術的時間、切口的長度和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傳統組患者,其術中的出血量少于傳統組患者,P<0.05。詳見表1。
小切口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7.14%)低于傳統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26.19%),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s )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s )
組別 例數 手術的時間(min) 切口的長度(cm) 術中的出血量(ml) 住院的時間(d)傳統組 42 106.34±8.34 6.92±0.56 94.56±8.34 8.56±1.89小切口組 42 75.74±6.56 4.12±0.23 38.34±2.12 4.32±0.67 t值 18.690 29.974 42.340 13.703 P值 0.000 0.020 0.000 0.000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n(%)]
目前臨床上對甲狀腺瘤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有學者認為,此病的發生與患者的精神壓力過大、內分泌失調、碘攝入過量等因素有關。甲狀腺瘤患者若未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可發生甲亢等并發癥,嚴重者甚至會發生腫瘤惡變,從而可危及其生命安全[2]。實施傳統的甲狀腺切除術的創傷性較大,且手術的時間較長。使用此手術治療甲狀腺瘤的效果不夠理想。
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具有切口小、手術的時間短、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少等優點[3]。陳喜志等[4]研究指出,用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瘤不會橫行切斷患者的頸前肌群,從而可防止其發生喉返神經、聲帶、食管及氣管損傷、頸部肌肉粘連,且不會影響其吞咽功能和呼吸功能。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小切口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7.14%)低于傳統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26.19%)。小切口組患者手術的時間、切口的長度和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傳統組患者,其術中的出血量少于傳統組患者。這一研究結果與魯海燕[5]的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用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瘤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有效地減少對患者喉返神經的損傷,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1] 孫太冉,李秀芬,魯蓓,等.傳統甲狀腺切除術與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結節的對比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7,46(2):173-175.
[2] 張榮太.50例改良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的臨床療效分析[J].四川醫學,2016,37(12):1373-1375.
[3] 莊叢.護理干預在腔鏡輔助下頸部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中的效果評價[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16):2452-2454.
[4] 陳喜志,陳潤霞,藍活.腔鏡輔助小切口與完全腔鏡甲狀腺切除術對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7,28(11):1752-1754.
[5] 魯海燕.改良小切口手術與傳統切除術在甲狀腺瘤中的應用對比[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5,37(s1):34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