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勤
(蒼溪縣人民醫院,四川 廣元 628400)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急危重癥[1]。此病患者若未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可發生貧血等并發癥,嚴重者甚至會發生失血性休克、失血性周圍循環衰竭[2]。進行輸血治療是臨床上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用方法[3]。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輸血治療方法包括限制輸血治療和積極輸血治療。為了比較用這兩種輸血療法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筆者對蒼溪縣人民醫院接診的7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了分組對照研究。
從蒼溪縣人民醫院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期間接診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隨機選取7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分組的方式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5例患者。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其中年齡最小的31歲,最大的73歲,平均年齡為(56.25±12.41)歲;其中有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例,消化性潰瘍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例,肝硬化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例,胃炎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例,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例;學歷為大專及大專以上的患者有6例,為高中的患者有8例,為初中的患者有10例,為小學的患者有11例。研究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3例;其中年齡最小的30歲,最大的74歲,平均年齡為(55.23±12.74)歲;其中有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4例,消化性潰瘍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例,肝硬化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例,胃炎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例,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例;學歷為大專及大專以上的患者有8例,為高中的患者有9例,為初中的患者有13例,為小學的患者有5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
1)其病情符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診診治流程專家共識》中規定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標準,且經臨床檢查被確診患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2)存在嘔血、便血的癥狀。3)初次發病。4)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
1)患有腎臟疾病、心臟疾病、血液疾病或腦部疾病。2)患有精神疾病。3)患有呼吸道疾病、口腔疾病或鼻出血。4)患有急性冠脈綜合征。5)患有外周血管病變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6)患有凝血功能障礙或先天性免疫障礙。
在這兩組患者入院后,告知其禁食,然后采用奧美拉唑對其進行抑酸治療。對于存在胃底靜脈出血的患者,立即對其進行止血處理。在對患者進行救治的過程中,為其建立靜脈通道。在此基礎上,為對照組患者采用積極輸血療法進行治療。治療方法是:對于血紅蛋白的水平低于90 g/L的患者,為其輸注血漿和紅細胞懸液,輸血的目標是將其血紅蛋白的水平控制在90~110 g/L之間。為研究組患者采用限制輸血療法進行治療。治療方法是:在患者血紅蛋白的水平低于70 g/L時,為其輸注血漿和紅細胞懸液,輸血的目標是將其血紅蛋白的水平控制在70~90 g/L之間。與此同時,為患者輸注生理鹽水、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和平衡液。在進行輸血的過程中,應對患者上消化道內的出血點進行止血處理。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并根據其病情的變化情況為其調整輸血量和輸液量。
對比兩組患者輸血后24小時內、48小時內及72小時內止血的成功率、輸血后72小時的Blatchford評分(消化道再出血危險性的評分)。患者的Blatchford評分越高,表示其消化道再出血的危險性越高。
將本次研究所涉及的全部數據錄入到統計軟件SPSS 21.0中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進行輸血治療后24小時內,對照組患者中有4例患者止血成功,其止血的成功率為11.43%;研究組患者中有10例患者止血成功,其止血的成功率為28.57%;研究組患者止血的成功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在進行輸血治療后48小時內,對照組患者中有14例患者止血成功,其止血的成功率為40.00%;研究組患者中有15例患者止血成功,其止血的成功率為42.85%;兩組患者止血的成功率相比,P>0.05。在進行輸血治療后72小時內,對照組患者中有27例患者止血成功,其止血的成功率為77.14%;研究組患者中有29例患者止血成功,其止血的成功率為82.86%;兩組患者止血的成功率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輸血后24小時內、48小時內和72小時內止血的成功率[n(%)]
在進行輸血治療后72小時,研究組患者的Blatchford評分平均為(2.87±0.45)分,對照組患者的Blatchford評分平均為(3.56±0.54)分;研究組患者的Blatchford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輸血后72小時兩組患者的Blatchford評分(分,±s )

表2 對比輸血后72小時兩組患者的Blatchford評分(分,±s )
分組 例數 Blatchford評分對照組 35 3.56±0.54研究組 35 2.87±0.45 t值 7.765 P值 <0.05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由膽道、十二指腸、胃、胰管及食管的疾病引起的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出血性疾病。據相關資料顯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醫院內的死亡率為15%~40%;患者在住院期間發生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幾率超過50%[4]。進行輸血治療是臨床上對血紅蛋白水平低于90 g/L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的常用方法[3]。有研究指出,人體的失血量低于1000 ml時,組織間液向毛細血管內部轉移的速度也會顯著提升,故血容量可在失血后24~48小時恢復正常。在此期間,不需要進行輸血治療。限制輸血治療和積極輸血治療均為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輸血治療方法。有研究表明,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限制輸血治療可有效地降低其失血性休克、貧血及失血性周圍循環障礙的發生率,且安全性較高。為了比較用限制輸血療法和積極輸血療法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筆者對蒼溪縣人民醫院接診的7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研究。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在進行輸血治療后24小時內,研究組患者止血的成功率(28.57%)高于對照組患者止血的成功率(11.43%),P<0.05;在進行輸血治療后48小時內及72小時內,兩組患者止血的成功率相比,P>0.05。在進行輸血治療后72小時,研究組患者的Blatchford評分〔(2.87±0.45)分〕低于對照組患者的Blatchford評分〔(3.56±0.54)分〕,P<0.05。
總而言之,與采用積極輸血療法相比,用限制輸血療法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較好,可有效地提高患者止血的成功率,降低其上消化道再出血的風險。
[1] 塔娜, 鄔果枝. 探析成分血合理使用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輸血治療效果的影響[J].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 2016, 22(s1):61-62.
[2] 陳安琴. 基層醫院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綠色通道規范化治療應用分析[J]. 臨床醫藥文獻雜志:電子版, 2017, 4(45):8764.
[3] 孟海, 程輝. 血凝酶聯合奧美拉唑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臨床效果觀察[J]. 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醫學版, 2017, 37(2):160-161.
[4] 李國英. 消化內科急診綠色通道診斷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價值探析[J]. 當代臨床醫刊, 2016, 29(1):1869-1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