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禮
(普洱市人民醫院急診創傷外科,云南 普洱 665000)
橈骨骨折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類骨折。據統計,橈骨骨折患者約占所有骨折患者的1/6[1]。病情較輕的橈骨骨折患者經手法復位后,使用石膏托或夾板固定患肢即可。但橈骨遠端骨折患者使用保守療法進行治療的效果不佳,無法恢復其腕關節的功能。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內固定法對病情復雜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進行治療。但使用內固定法治療橈骨遠端骨折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傷,不利于其術后康復[2]。使用外固定架治療橈骨遠端骨折操作簡單,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可通過牽引附著骨折塊的韌帶來復位骨折部位,并維持骨折端的軸向牽引力。為探討使用外固定架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效果,普洱市人民醫院急診創傷外科對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期間收治的112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使用外固定架進行治療,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期間普洱市人民醫院急診創傷外科收治的112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對這些患者的納入標準為:1)均經X線檢查被確認患有橈骨遠端骨折。2)凝血功能正常。3)重要器官的功能正常。4)具有使用外固定架進行治療的指征。在這些患者中,有59例患者因交通意外而發生骨折,有37例患者因患肢被重物壓迫而發生骨折,有16例患者因摔倒而發生骨折。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調研組和對比組。調研組中共有60例患者,其中有女性患者29例,男性患者31例;其年齡為21~82歲,平均年齡為(49.7±15.29)歲。對比組中共有52例患者,其中有女性患者25例,男性患者27例;其年齡為20~81歲,平均年齡為(48.4±14.9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為對比組患者使用鎖定鋼板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對患者進行臂叢神經麻醉。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將其患肢外展。對術區皮膚進行消毒。在患者橈骨遠端掌側的橈側腕屈肌、橈動脈之間做一個縱向切口,切口長度為6~8 cm。切口不得超出腕掌側遠端橫紋。分離皮下組織。使用骨膜剝離器剝離骨膜,充分暴露骨折端。清理掉骨折端的骨折碎片、血凝塊及部分軟組織。在C型臂X線機下對骨折部位進行牽引復位。將掌傾角、尺偏角調整到正常的范圍內,保證橈骨長度未縮短。復位完成后,用克氏針暫時固定骨折部位。將鎖定加壓鋼板放在掌側。調整鋼板的位置,置入螺釘。反復沖洗切口,將旋前方肌蓋在鋼板外。逐層縫合切口。包扎切口。用石膏托臨時固定患肢,并將患肢懸吊在患者的胸前。
為調研組患者使用外固定架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對患者進行臂叢神經麻醉。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將其患肢外展。對術區皮膚進行消毒。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為其選擇適合的外固定架。在骨折近端距骨折線3~4 cm的橈骨背側骨干部位放置2枚外固定螺釘。螺釘和骨干垂直、與前臂背側呈45°角。在第二掌骨背側底部和中部各放置1枚外固定螺釘。螺釘與掌骨垂直。置入螺釘時,先在對應皮膚上做切口,鈍性分離軟組織,暴露骨面,然后擰入螺釘。在C型臂X線機下對骨折部位進行牽引復位。將掌傾角、尺偏角調整到正常的范圍內,保證橈骨長度未縮短。在進行牽引時,觀察患者橈骨遠端關節面是否受損。若患者橈骨遠端的關節面發生塌陷或分離性移位,則使用克氏針撬撥塌陷的骨折塊,使骨折塊復位,恢復關節面的平整。復位完成后,用克氏針暫時固定骨折部位。將針尾部留在皮膚表面。根據患者骨折的程度,將其腕關節固定在合適的位置。安裝外固定架。使用C型臂X線機確定克氏針和外固定架穩固、骨折碎塊和骨折端未移位。沖洗切口和釘道。逐層縫合切口。包扎切口。用石膏托臨時固定患肢,并將患肢懸吊在患者的胸前。術后定期對釘道部位換藥。術后6周拆除外固定架。
記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切口的長度、骨折愈合的時間。術后六個月,使用Gartland-Werley腕關節功能系統量化評分法(簡稱GW)評價兩組患者腕關節的功能。評價的內容包括遺留畸形、主觀評價、客觀評價及并發癥的發生情況。該量表的分值范圍為0~20分。患者的評分越低,表示其腕關節的功能越好[3]。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調研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及骨折愈合的時間均短于對比組患者,其術中的出血量少于對比組患者,其切口的長度短于對比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s )

表1 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s )
組別 手術持續的時間(min)骨折愈合的時間(周)調研組(n=60)22.09±6.49 267.64±24.92 1.49±0.67 18.26±5.97對比組(n=52) 44.3±7.11 524.61±31.57 6.02±3.13 27.94±9.85術中的出血量(mL)切口的長度(cm)
術后六個月,調研組患者的平均GW評分為(3.1±1.19)分,對比組患者的平均GW評分為(5.5±1.49)分。術后六個月,調研組患者的GW評分低于對比組患者(P<0.05)。
橈骨遠端骨折是指發生在距橈骨遠端2~3 cm內的骨折。該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是腕部腫脹、壓痛、活動受限。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內固定法或外固定法治療橈骨遠端骨折。使用內固定法治療骨折可在直視下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但術中需要大面積切開患者的皮下組織和剝離骨膜,對其造成的創傷較大,不利于其術后康復[4]。使用外固定架治療橈骨遠端骨折可通過牽引附著骨折塊的韌帶來復位骨折部位,并維持骨折端的軸向牽引力,防止骨折端發生移位。使用外固定架治療橈骨遠端骨折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可維持骨折部位的正常血運,促進其骨折的愈合[5]。
綜上所述,使用外固定架治療橈骨遠端骨折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可較好地恢復其腕關節的功能,促進其骨折愈合。
[1] 姜洪.探討外固定架在創傷骨科患者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3,8(31):127-128.
[2] 歐陽歡慶.創傷骨科患者應用外固定架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24):27-28.
[3] 劉厚兵,黃碩.外固定架在創傷骨科治療的臨床療效觀察[J].轉化醫學電子雜志,2015(6):13.
[4] 韋永忠.外固定架治療創傷骨科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6):37-38.
[5] 袁偉.外固定架應用于創傷骨科患者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18):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