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松泉,蔡小杭
(1.南京鼓樓醫院神經內科,江蘇 南京 210000;2.南京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3)
腦梗死是指患者的局部腦組織區域出現血液供應障礙,導致其局部腦組織發生缺血或缺氧性病變。王燕嬉[1]的研究表明,IL-6的水平、hs-CRP的水平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hs-CRP是由肝臟合成的一種全身性炎癥反應急性期的非特異性標志物,它可與脂蛋白結合,產生大量炎癥介質,造成患者血管內膜損傷、血管痙攣及不穩定斑塊脫落,進而引發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管腔狹窄以及急性腦梗死的發生。動脈粥樣硬化主要累及大、中型動脈的內膜,而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粥樣硬化中最常見的類型。本文主要探討IL-6、hs-CRP的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期間南京鼓樓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9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和同期在該院進行健康體檢的90例健康人。將9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試驗組,將90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在試驗組患者中,有男48例,女42例;其年齡為53~71歲,平均年齡為(65.1±4.7)歲。根據pullicino公式,對試驗組患者腦梗死病灶的體積進行計算,其梗死病灶的體積<1 cm3為腔隙性腦梗死,其梗死病灶的體積<4 cm3為小梗死灶,其梗死病灶的體積為4~10 cm3為中梗死灶。在試驗組患者中,腔隙性腦梗死患者有24例,小梗死灶患者有34例,中梗死灶患者有32例。在對照組的90例健康人中,有男46例,女44例;其年齡為51~70歲,平均年齡為(64.4±5.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是:1)患者的病情符合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2]。2)患者的病情均經顱內CT檢查、MRI檢查等被確診為腦梗死。3)患者同意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1)患有風濕免疫系統疾病、心臟疾病或腫瘤疾病。2)患有嚴重的肝、腎疾病。
1)對兩組研究對象均進行靜脈采血。具體的方法是:采集研究對象空腹狀態下的靜脈血5 ml,對其靜脈血進行血清分離,并將分離出來的血清放置在-20o的低溫冰箱中保存。使用顆粒增強免疫透射比濁法對研究對象的血清標本進行hs-CRP水平的檢測。hs-CRP的正常值為0.00~3.00 mg/L。使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劑對研究對象的血清標本進行IL-6水平的檢測。IL-6的正常值為0.00~7.00 pg/ml。2)對試驗組患者的頸動脈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具體的方法是:1)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告知其將頭部后仰并偏向檢查側的對側。2)將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的頻率設置為8~12 MHz。3)對患者的頸動脈進行橫切面及縱切面的掃描。檢測的內容包括IMT、頸動脈內膜斑塊的性質、數量、大小及分布的位置。
根據《冠心病超聲診斷學》的判定標準,對患者的IMT進行判定。IMT<1.1 mm為正常,IMT為1.1~1.2 mm為頸動脈內膜中層增厚,IMT>1.3 mm為頸動脈內膜存在斑塊。在試驗組患者中,存在IMT增厚患者有23例,存在頸動脈內膜斑塊患者有67例。然后,對存在頸動脈內膜斑塊患者進行B超檢查。在B超顯示下,頸動脈內膜斑塊呈低回聲患者有39例,頸動脈內膜斑塊呈強回聲患者有28例。
觀察兩組研究對象IL-6的水平、hs-CRP的水平及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
用SPSS17.0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IL-6、hs-CRP的平均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健康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IL-6、hs-CRP水平的比較()

表1 兩組研究對象IL-6、hs-CRP水平的比較()
組別 例數 IL-6(pg/ml) hs-CRP(mg/L)試驗組 90 17.48±8.16 9.24±2.03對照組 90 1.57±0.75 1.77±0.26 t值 18.4194 24.6268 P值 P<0.05 P<0.05
在試驗組患者中,存在頸動脈內膜斑塊患者IL-6、hs-CRP的平均水平均高于存在頸動脈內膜中層增厚患者;頸動脈內膜斑塊呈低回聲患者IL-6、hs-CRP的平均水平均高于頸動脈內膜斑塊呈強回聲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2。
表2 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不同的研究對象其IL-6、hs-CRP水平的比較()

表2 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不同的研究對象其IL-6、hs-CRP水平的比較()
組別 例數 IL-6(pg/ml)hs-CRP(mg/L)頸動脈內膜中層增厚患者 23 6.52±2.21 4.60±1.21試驗組 頸動脈內膜斑塊呈強回聲患者 28 13.41±4.32 7.82±3.42頸動脈內膜斑塊呈低回聲患者 39 18.63±8.24 11.43±2.61
在試驗組患者中,中梗死灶組患者IMT高于腔隙性腦梗死患者和小梗死灶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病灶體積不同的研究對象其IMT的比較()

表3 病灶體積不同的研究對象其IMT的比較()
組別 例數 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mm)試驗組腔隙性腦梗死患者 24 1.15±0.21小梗死灶患者 34 1.34±0.31中梗死灶患者 32 1.79±0.49
hs-CRP是一種非抗體性急性期反應蛋白,其在IL-6等細胞因子的誘導下,由肝細胞合成[4]。有研究表明,hs-CRP是一種獨立的炎性標記物,其水平和炎癥的強度為正相關[5]。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急性腦梗死患者IL-6、hs-CR的水平均明顯高于健康人,且該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越重,其IL-6、hs-CR的水平越高。這說明,在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過程中, IL-6與hs-CRP相互誘導,可使患者的血管內皮受到損害,進而導致其頸動脈形成斑塊。
綜上所述,IL-6、hs-CRP的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呈正相關。患者IL-6、hs-CR的水平越高,其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越重,其發生急性腦梗死的幾率越大。對于腦梗死患者來說,其IL-6、hs-CRP的水平越高,其病情越嚴重。
[1] 王燕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內脂素、高敏C反應蛋白及血栓前體蛋白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2):2908-2909.
[2] 徐慧敏.急性腦梗死行阿托伐他汀治療對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4):71-71.
[3] 趙煥,操禮瓊,石瑜瑜,等.急性腦梗死與血清炎癥因子及頸動脈粥樣硬化關系的研究[J].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3,17(6):499-502.
[4] 張作念,王志曄,顧偉,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炎癥因子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性質關系的臨床研究[J].重慶醫學, 2016,45(10):1375-1377.
[5] 趙煥.急性腦梗死與血清炎癥因子及頸動脈粥樣硬化關系的研究[D].安徽醫科大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