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通林,林依貴
(廣漢市人民醫院,四川 廣漢 618300)
脛骨平臺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膝關節周圍骨折,常由直接或間接暴力所致。這類患者在受傷時其膝關節若呈屈曲位,其后柱可因股骨髁的撞擊而受損,從而使其出現嚴重的軟組織損傷,大大地增加其治療的難度。有研究結果顯示[1],用前后聯合切口入路的內固定手術治療累及后柱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可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且術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以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間廣漢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60例累及后柱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進一步探討用前后聯合切口入路的內固定手術治療這類骨折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間廣漢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60例累及后柱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將這160例患者按手術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傳統組,每組各有80例患者。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42例、女性38例;其年齡為23~60歲,平均年齡為(40.5±1.4)歲;其受傷原因為機械損傷的有30例,為交通事故損傷的有32例,為高空墜落損傷的有18例。傳統組患者中有男性41例、女性39例;其年齡為24~61歲,平均年齡為(40.8±1.5)歲;其受傷原因為機械損傷的有31例,為交通事故損傷的有33例,為高空墜落損傷的有1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在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對其進行X線片檢查和CT檢查,確定其骨折的類型。對于發生開放性骨折的患者,先對其進行清創,再對其進行手術治療。對于單柱型骨折患者,先用石膏托對其骨折部位進行固定。對于雙柱型及三柱型的嚴重骨折患者,先對其進行跟骨牽引,并使用甘露醇及七葉皂苷鈉等藥物對其骨折部位進行消腫,再對其骨折周圍軟組織受損的情況進行評估,然后根據評估的結果為其選擇進行手術的時間[2]。待兩組患者手術的時機成熟后,采用后內側切口入路的內固定手術對傳統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為:1)使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2)在患者健側臀部的下方放置軟墊,將其身體向患側傾斜45°,然后將其健側的下肢向后伸,并使用捆綁帶進行固定。3)在患者骨折部位的內側做一個長約15 cm的倒“L”型切口,將其膝關節屈曲,將其患側的下肢向外旋,充分暴露其膝關節的后方,然后切開其深筋膜、掀開皮瓣、鈍性分離及牽引腓腸肌的內側,充分顯露其脛骨平臺后柱的骨折塊,找到復位的標志。4)在骨折塊的后方置入“T”型支撐鋼板進行固定。患者若存在內側骨折塊壓縮關節面、使關節面塌陷的情況,需使用內側解剖型鎖定鋼板對其骨折塊進行固定。5)待固定的效果滿意后,為患者沖洗傷口、放置引流管,然后逐層縫合其傷口,并對傷口進行加壓包扎。采用前后側聯合切口入路的內固定手術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為:1)對患者進行腰-硬聯合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將患者擺放為仰臥位,對其患側肢體進行驅血處理,并為其捆扎止血帶。2)協助患者將患肢置于屈膝的狀態,以降低其腘窩部位血管的緊張度。將患者的小腿擺放為外旋位,在其脛骨上端后內側的位置做一個縱向切口,依次切開其皮膚及皮下組織,并牽開切口,清除其骨折端內的瘀血塊,然后用復位鉗與克氏針對其骨折塊進行暫時性的固定。3)在患者患膝的前外側做一個弧形切口,沿著其髕骨下緣、脛骨結節外緣往下,與其后內側的切口形成上寬下窄(最窄處不得少于7 cm)的雙蒂皮瓣。4)充分暴露患者患肢脛骨平臺的外側面,糾正平臺塌陷的情況,然后用克氏針對骨折塊進行暫時性的固定。5)檢查患者患側的關節面是否平整,用T型鋼板對其脛骨內后側髁進行固定,用解剖鋼板對其外側平臺進行固定。6)采用C型臂X線對患者骨折復位的情況進行檢查,待其植骨及鋼板固定的效果滿意后,用生理鹽水沖洗其傷口,為其放置引流管,然后逐層縫合其傷口,并對其傷口進行加壓包扎。在兩組患者手術結束后,將其患肢抬高,為其留置48~72 h的引流管,并使用抗生素對其進行常規的抗感染治療。在兩組患者手術結束2~3周后,為患者拆除切口的縫線,指導其進行膝關節的功能鍛煉。
治療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內固定松動、骨折部位感染及骨不連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2-3]。對兩組患者均進行1年至1年半的隨訪,觀察其骨折部位愈合的情況,對比其治療的效果。
將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其中,顯效:指治療結束1年后,患者的骨折部位愈合良好,其膝關節可自由地進行活動。有效:指治療結束1年后,患者的骨折部位愈合,其膝關節可進行基本的活動。無效:指治療結束1年后,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不良,其膝關節的活動受限。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傳統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對比 [n(%)]
與傳統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較低,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對比 [n(%)]
累及后柱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屬于高能量的損傷性骨折。這類患者常合并軟組織的損傷,故選擇合適的切口入路對其進行治療十分重要。以往臨床上多采用膝關節正中切口入路手術及膝關節后側切口入路手術對這類患者進行治療,但效果均不夠理想,甚至會影響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3]。近年來,臨床上采用前后聯合切口入路的內固定手術對累及后柱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6.2%)明顯高于傳統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78.8%),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1.2%)明顯低于傳統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12.5%),P<0.05。這說明,采用前后聯合切口入路的內固定手術治療累及后柱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可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這一研究結果與彭磊[4]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對累及后柱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采用前后聯合切口入路的內固定手術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且可降低患者內固定松動、術后感染及骨不連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從而確保其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陳偉,江漢,王銅浩,等.半患側臥位前后聯合切口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J].中華骨科雜志,2015,35(7):727-733.
[2] 李國文,劉志彬,李毅,等.前后聯合切口入路治療累及后柱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療效分析[J].創傷外科雜志,2017,19(6):439-442.
[3] 祁志華.前后聯合入路內固定術治療復雜性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J].中國實用醫刊,2015,42(18):114-115.
[4] 彭磊.前后聯合小切口入路治療復雜脛骨平臺伴后髁骨折臨床探析[J].中國實用醫刊,2015,42(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