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穎
(山西省中醫院腦病科,山西 太原 030012)
腦梗死又被稱為缺血性腦卒中,是指患者局部的腦組織因發生血液循環障礙而導致缺氧缺血性壞死的一種疾病[1]。該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可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與生活質量。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腦梗死的發病率呈逐漸增高的趨勢。臨床實踐證實,在為腦梗死患者采取綜合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對其實施積極的護理干預可顯著提高其臨床療效及生活質量。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對腦梗死患者進行中醫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
本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山西省中醫院腦病科收治的80例腦梗死患者。這些患者均經臨床檢查被確診患有腦梗死,其納入標準是:1)首次發病。2)自愿參與本次研究。這些患者的排除標準是:1)非首次發病。2)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功能障礙。采用隨機雙盲法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n=40)和干預組(n=40),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22例,女18例;其年齡為48~78歲,平均年齡為(59.80±6.95)歲。在干預組患者中,有男23例,女17例;其年齡為47~76歲,平均年齡為(59.31±7.2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通過山西省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核。
對兩組患者進行溶栓、降低顱內壓、降血壓、降血糖、抗血小板凝集、保護神經功能等常規治療,在其病情穩定后對其進行早期康復治療。在進行治療期間,對兩組患者進行用藥護理、病情觀察、生活護理等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干預組患者進行中醫護理干預,護理方案如下:1)病房管理。保持療區內環境干凈、舒適、整潔,定時為患者的病房通風換氣。嚴格執行醫院的探視制度,限制患者家屬的探視次數和時間,使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2)情志護理。腦梗死患者在病情突然發作后可出現運動功能障礙、語言功能障礙等嚴重的癥狀,其心理狀態可受到較大的影響,較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因此,護理人員需對此病患者進行積極的情志護理。在患者神志清醒時護理人員可與其進行積極的溝通和交流,采取移情易性、情志相勝、清靜養神、順情解郁等方法對其進行心理疏導,改善其心理狀態,提高其對治療的配合度。3)康復鍛煉指導。在患者的病情好轉后指導其進行早期康復鍛煉。根據患者的病情為其制定個體化的康復鍛煉方案,并督促其循序漸進地進行各項康復鍛煉。4)穴位按摩與針刺調治。為處于腦梗死急性期的患者采取以穴位按摩為主、以針刺為輔的方案進行調治,在對其進行穴位按摩時選擇涌泉穴、足三里穴、曲池穴作為主穴,每次按摩的時間為15~20 min,每日按摩2~6次。在對患者進行針刺治療時選取風池穴、內關穴、水溝穴、太沖穴及三陰交穴等作為主穴,以快速捻轉的手法進行運針,每次留針30 min,每日治療1次。為處于腦梗死恢復期的患者采取以針刺為主、以穴位按摩為輔的方案進行調治。在對其進行針刺時選擇足運感區、四神沖穴、風池穴、太陽穴、外關穴、曲池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等作為主穴,以平補平瀉的手法進行運針,每次留針30 min,每日治療1次。在對患者進行穴位按摩時,根據其發生神經功能缺損的情況選擇相應的穴位,每次按摩的時間為20 min,每日按摩3次。
1)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治護前及治護2周后分別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IHSS)評估其發生神經功能缺損的情況。2)評定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并將其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1)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緩解且神經功能得到明顯的改善。(2)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神經功能均有所改善。(3)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和神經功能均未得到改善,甚至在加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3)采用我院自制的調查問卷對患者進行護理服務滿意程度的調查。該問卷的滿分為10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越高,將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分為非常滿意(其得分≥80分)、滿意(其得分60~79分)及不滿意(其得分<60分)??倽M意率=(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干預組患者中,療效為顯效的患者有23例,療效為有效的患者有15例,療效為無效的患者有2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5.0%。在對照組患者中,療效為顯效的患者有14例,療效為有效的患者有15例,療效為無效的患者有11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2.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干預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44,P<0.05)。干預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為97.5%(39/40),對照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為82.5%(33/40),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0,P <0.05)。
在接受治護前,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干預組患者在接受治護后其NIHSS評分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接受治護前后其NIHSS評分的比較(分,±s )

表1 兩組患者接受治護前后其NIHSS評分的比較(分,±s )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干預組 40 23.05±3.27 12.25±2.74對照組 40 22.98±2.96 18.65±2.61 t值 0.10 10.70 P值 0.92 0.00
腦梗死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高、起病急驟、病情進展迅速等特點。中醫認為,此病屬于“中風”的范疇,主要是由血運不暢、瘀血阻塞腦府等引起的[2]。該病患者若未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可使生命安全受到嚴重的威脅。對腦梗死患者進行及時的救治及優質、高效的護理干預是改善其受損的神經功能及預后的重要措施[3]。研究發現,在對此病患者進行早期康復治療的過程中對其實施中醫護理干預可促進其神經功能的修復,改善其運動功能及感覺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對腦梗死患者進行中醫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其臨床癥狀及神經功能,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1] 陳照霞. 中醫護理干預在腦梗死患者早期康復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2017,(16):44.
[2] 郭慧平,何曉麗. 中醫護理干預在腦梗死患者早期康復治療中的應用探析[J]. 新疆中醫藥,2016,34(4):79-80.
[3] 蔡碧玉. 中醫護理干預在腦梗死患者早期康復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12):2059-2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