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紅
(山西省中醫院腦病科,山西 太原 030012)
腦梗死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進展快、致殘率和死亡率均較高等特點[1]。偏癱、言語不清、吞咽困難是腦梗死患者常見的并發癥。據報道,約有90%的腦梗死患者會并發偏癱,有40%以上的此病患者會并發嚴重的偏癱且預后較差[2]。此病患者在發生偏癱后若長期臥床可出現一系列的心理障礙。研究發現,約60%的腦梗死患者可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長期以來,如何對腦梗死并發偏癱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改善其身心狀態一直是進行臨床研究的重點和難點[3]。中醫認為,腦梗死屬于“中風”的范疇。在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若能因人、因證、因時制宜地對其進行辨證施護可獲得理想的效果,改善其臨床癥狀、預后及生存質量。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對腦梗死并發偏癱患者進行中醫護理干預的效果。
本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山西省中醫院收治的90例腦梗死合并偏癱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1995年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推薦的關于腦梗死的診斷標準,均在發病后出現偏癱的癥狀。采用隨機數表法將這些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5例患者。在治療組患者中,有男23例,女22例;其年齡為40~72歲,平均年齡為(66.3+4.4)歲;其病程為3~15年,平均病程為(6.2+2.2)年。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22例,女23例;其年齡為40~74歲,平均年齡為(65.3+4.6)歲;其病程為3~13年,平均病程為(6.1+2.4)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溶栓、降低顱內壓、降血壓、降血糖、抗血小板凝集、保護神經功能等常規治療,在進行治療期間對其實施病情觀察、康復功能訓練、健康教育及生活指導等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治療組患者進行中醫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2.1 穴位推拿 在對患者進行穴位推拿時選取其脾俞穴、太沖穴、大椎穴等穴位作為主穴,并根據患者發生偏癱的部位選擇相應的輔穴對其進行推拿。為發生上肢癱瘓者選取肩貞穴、肩井穴和手三里穴作為輔穴,為發生下肢癱瘓者選取絕骨穴、風市穴和環跳穴作為輔穴,為發生面部癱瘓者選取下關穴、太陽穴和地倉穴作為輔穴。根據對患者的病情進行中醫辨證的情況為其采用按、揉、?、推、拿、擦、搓等手法進行推拿,2次/日,5~10 min/次。在對患者進行推拿時結合運用輕重、剛柔、補瀉的手法,以取得調和氣血、舒經通絡的作用。
1.2.2 針刺調治 根據患者的病情選取不同的穴位對其進行中醫針刺調治,以獲得疏通經絡、調理臟腑的效果。對于發生上肢偏癱者,選取內關穴、尺澤穴、曲澤穴、少海穴、極泉穴等穴位對其進行針刺。對于發生下肢偏癱者,選取其沖門穴、涌泉穴、陰陵泉穴、行間穴等穴位對其進行針刺。患者若有氣虛的表現可加用血海穴,若有口眼歪斜的癥狀可加用地倉穴及四白穴。在各穴位進針后采用平補平瀉法運針,每次留針30 min,每日治療1次。
1.2.3 中醫辨證用藥調治 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采取活血化瘀、滋陰潛陽的治療方案,選用半夏白術天麻湯、補陽還五湯等方劑對患者進行調治,并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隨證加減用藥。半夏白術天麻湯的藥物組成及用法是:半夏4.5 g,天麻、茯苓、橘紅各3 g,白術9 g,甘草1.5 g,水煎服,每日服一劑,分2次服下。補陽還五湯的藥物組成及用法是:生黃芪120 g,當歸尾6 g,赤芍5 g,地龍、川芎、紅花、桃仁各3 g,水煎服,每日服一劑,分2次服下。
1.2.4 飲食護理 《內經》中指出,“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畜為宜,五菜為充,……以補精益氣”。護理人員可遵循這一原則,在為患者使用副作用較大的溶栓藥等藥物進行治療期間,為其合理地安排日常飲食,使其攝入充足的營養素,以提高其免疫系統的功能。患者若有氣虛的表現可讓其服用黃芪粥進行調治。黃芪粥的制作方法是:將30 g的黃芪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將此藥汁加入100 g的大米中熬煮成粥,在每日早晨服用一次。患者若有脈絡瘀阻的表現可讓其食用洋蔥、山楂、蘿卜等具有活血、理氣功效的食物。
1.2.5 情志護理 中醫認為:“善醫者,必先醫其心,而后醫其病”。在患者接受治療期間,護理人員應在辨證施護理論的指導下對其進行情志護理,根據其個性特點及心理狀態為其采取移情易性、情志相勝、清靜養神等方法進行心理疏導,改善其緊張、焦慮等不良心理。
1)在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前及護理后3個月分別采用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數(MBI)對其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估。FMA評分的滿分為10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運動功能越好。MBI評分的滿分為10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說明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2)在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前后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A)評價其發生焦慮、抑郁情緒的程度。
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其FMA評分、MBI評分相比較,P>0.05。與接受護理前相比,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其FMA評分、MBI評分均較高(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治療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其FMA評分、MBI評分均較高(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后其FMA評分、MBI評分的比較(分,s )

表1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后其FMA評分、MBI評分的比較(分,s )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t1=5.144、t2=7.253。
階段 FMA評分 MBI評分治療組 對照組 治療組 對照組護理前 41.24±1.29 39.40±2.12 35.59±1.12 34.14±1.23護理后 76.23±2.17* 64.35±2.45 84.32±2.05* 66.38±1.29 t值 15.392 11.242 18.435 14.230 P值 <0.05 <0.05 <0.05 <0.05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其SAS評分、SDS評分相比較,P>0.05。與接受護理前相比,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其SAS評分、SDS評分均較低(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治療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其SAS評分、SDS評分均較低(P<0.05)。
表2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后其SAS評分、SDS評分的比較(分,±s )

表2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后其SAS評分、SDS評分的比較(分,±s )
階段 SAS評分 SDS評分治療組 對照組 治療組 對照組護理前 64.21±3.13 62.18±2.79 62.12±2.15 63.08±2.18護理后 34.25±1.44* 50.12±1.16 43.23±2.30* 54.39±3.07 t值 13.634 6.345 11.166 4.682 P值 <0.05 <0.05 <0.05 <0.05
中醫護理學注重整體觀和辨證施護的理論,提倡為患者因人、因證、因時制宜地進行護理干預。中醫護理學的這一理念與腦梗死并發偏癱患者病情康復的規律相契合。在對腦梗死并發偏癱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及護理的基礎上對其實施穴位按摩、針灸、服用中藥湯劑、中醫辨證飲食調節及情志調節等中醫護理干預可取得理想的效果。研究發現,對此病患者進行穴位按摩可取得通經活絡、調和氣血、醒腦開竅的效果。楊梅[4]等認為,按摩大椎穴、腎俞穴、脾俞穴等穴位可調節患者臟腑的功能,提高其抗病能力。對此病患者進行針灸調治能“喚醒”其病灶周圍處于麻木狀態下的神經細胞,改善其患肢的運動功能障礙,促進其神經功能的恢復。中醫認為,陰陽氣血失衡是引起諸病之源。對此病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可促使其產生積極的心態,使其體內臟腑的陰陽氣血恢復平衡的狀態。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對腦梗死并發偏癱患者進行中醫護理干預能顯著提高其患肢的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并可改善其不良情緒。
[1] 章金玉.分層級中醫護理模式在神經內科中的運用[J].內蒙古中醫藥,2017,36(4):179-179.
[2] 許倩瑜.腦梗死中醫護理干預聯合常規神經內科護理效果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5,7(36):47-48.
[3] 劉威.中醫護理干預聯合常規神經內科護理腦梗死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4,28(2):158-160.
[4] 楊梅.中醫護理在神經內科的應用效果[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19):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