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琰楚晨 向皓 王靜嫻
【摘 要】作為法國和中國當代文學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莫迪亞諾和蕭紅在目睹戰爭對祖國造成的不同方面影響后,不約而同地將反戰這一思想帶入了他們的文學作品之中。我們相信,所有的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思想都是摻雜著一定的人生經歷與時代背景,所有的文學表述也都無一例外會帶著作家所在國家的政治角度、階級文化層次影響。
【關鍵詞】中法;反戰文學;對比
在步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兩極格局變化與相關國際組織發展,戰爭政治遺產也逐漸分崩瓦解,世界格局也發生了更為復雜的變化。從日常的國際新聞中,我們不難看出,在國際方面,2017年這一年間,中東地區的矛盾化加劇,朝韓問題的持續升溫與非傳統性安全威脅愈發嚴重;而在2018年,朝鮮方面的對外態度轉變,俄羅斯與四方國家的矛盾激化,敘利亞化武爭端,種種現象都表明世界整體局勢除了合作以外,更加突出的還有多方面的沖突。
一、法國反戰文學發展
而在現實與文學中間,我們用世界人民所共有的情感與理念來搭建橋梁。
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亞諾,身為作家,以回憶的藝術喚醒了最難以捉摸的人類命運,揭露了德國占領時期的生活世界。他的作品主題主要圍繞著“記憶、遺忘、身份與愧疚”,巴黎這座城市經常出現在他所創作的作品中。這與他的經歷息息相關。
莫迪亞諾的小說發生在德占時期的巴黎,在這段時期,主人公經歷了身份迷失、躲藏、被捕、逃亡......失去了家人以及與過去的聯系,這些失去身份的人在戰后通過破碎的記憶尋找自我、重建人生。與其說是戰爭摧毀了他們的記憶,不如說戰爭奪走了他們原本生活的和諧與穩定,將其置于殘酷而陌生的荒地。
《暗店街》以“我什么也不是。”(《暗店街》1)開篇,以“十年前,當我突然患了遺忘癥...”(《暗店街》4)介紹人物背景并暗示遺忘這一戰爭留給人們的普遍創傷之一帶領我們隨他去到德占時期的巴黎。全書由47個片斷組成,時間跨度20年。這些事件和片斷,均發生在不同的時間斷面上,這些片斷被主人公任意拾取,拼貼,串聯,最后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主人公在尋找的過程中回到曾住過的房間,內心再次經歷了戰時的恐懼“從這間屋里看到的景象使我產生了已經領略過的不安和憂慮。”“我確信,過去在同一時刻,我經常呆在這兒窺伺,紋絲不動,不做任何動作,甚至不敢開燈。”(《暗店街》91)莫迪亞諾再現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法國作為占領區的恐怖,不著一字,卻通過主人公的內心感受,通過主人公尋找到的那些流亡者身上至今噩夢纏身的種種印痕揭示出來。
二、中國反戰文學發展
而面對蕭紅的作品時,我們常常會看到她人生的影子。蕭紅筆下的反戰色彩,加諸于一系列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痛楚和災難,也對中國社會帶來了思辨與革新。相比起單純的表現和平,她所描述戰爭對人民帶來的反抗與斗爭,不難看出受到了魯迅等人的很大影響,更能體現中國在二戰當中的民族特色。
茅盾在評論《呼蘭河傳》中說:“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象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于它于這'不象'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象'一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我們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欣賞,本身中國這個時代內的作品大多是在反映社會現實與觀念革新,我們從呼蘭河的故事中也能發現每個人仍在繼續著自己的生死場。
在他的作品中,無論老爺子的聲聲力竭還是馮歪嘴子的默默低語,都在反映著中國人民希望和平,熱愛和平的美好愿望。蕭紅一直反思我們所成長的這片土地,也一直在期望著新生活與新希望的到來,共產黨的那束,指引所有人民脫離戰爭苦難的光的到來。
而無論法國還是中國的文學,要把反戰作品所歸納出來的特點反映到現實,我們就不得不從國家本土的國情出發,與其國內的政治情況進行簡單剖析,并和其他兩國的外交行為進行橫向聯系。
戰爭,給兩國人民都帶來不同的影響和創傷,國內與國際的反戰情緒高漲,各國作家相繼出現各類反映戰爭題材的文學作品。
三、中法文學比較
在二戰時期,中國與法國作為同盟國一方的成員國,實際聯系并沒有與蘇與美方面密切,也少了許多正面的矛盾沖突。法國的勤工儉學運動中,蔡元培、周恩來與鄧小平等人都始終活躍在第一線,努力汲取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新時代思想,為中國之后的變革帶來了深遠影響。而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援越抗法戰爭與日內瓦會議上的外交斗爭,法國加入美國的對華孤立政策使得中法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的復雜。
聯系兩國反戰文學的對比,對于文學作品而言,兩國的反戰文學之間有著以人民生活常態來反映戰爭現實的特點。同樣是從人物刻畫的角度入手,法國更傾向于加深戰爭所帶來的傷痛,更多的追求國際社會的思考,這也同法國所處的地緣政治有關。自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起,西歐各王室之間的勢力滲透不斷加深,才會出現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等因一國王儲的內政引發多國干涉甚至于直接干預的斗爭。而二戰時期的蓋世太保現象,也涉及到了維希政府在二戰時期的綏靖政策導致德國秘密警察勢力的滲透。作品中體現的反戰思維不同于中國的反戰文學特點便來源于此。
在63年的外交調整中,隨著兩國建交,中國對于西歐的外交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也在一定程上推動了中國對華政策的轉變。之后的中法交往,總體上有著更為穩定的和平發展,一直保持著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保持求同存異的方針而長足發展。再回歸當下,中法的雙邊關系在近幾年一直沒有特別突出的矛盾,兩國的各方面交往也都處于一個平穩的狀態。
四、結語
當今世界格局的復雜多樣,更是時刻提醒我們作為新一代,在履行我們應盡的政治義務與行使政治權利的同時,也應該盡力從多種渠道獲取國際信息,積極了解國際間事務。而過去所帶來的創傷終將過去,在銘記歷史的同時,我們更要做到眼光長遠,展望未來,為中法之間的合作可能性與交流作出積極的努力與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