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銳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和發展,藝術品投資市場的日益興旺蓬勃,市場需求也越來越旺盛,但這興旺的背后也存在著許多隱患,在如此復雜的情況下,各個藝術類院校要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從教育理念、辦學模式、學科結構、學生社會實踐、德育、就業等方面深入改革實踐,以應對今天的文化產業市場的要求,充分發揮高校的育人功能,培養出大批綜合素質過硬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關鍵詞】文化產業市場;需求藝術類院校;就業
隨著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產業結構的也在快速的變化,第三產業蓬勃興起,文化產業市場的多元化趨勢越加突出,為了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我國正在深化中國經濟的市場化改革和企業制度的改革,加速中國城市化的進程,通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來調整現有的經濟結構,由于中國第三產業日益實現可持續發展,文化產業市場的需求也日益旺盛。
一、繁榮的藝術品交易市場背后的諸多問題
有關部門對藝術品市場的管理不夠規范,制定的法規、條例不盡科學,目前的管理缺乏翔實的科學依據和數據統計。
我國的藝術品經營隊伍中專業人員匱乏,具備藝術品鑒定能力、真正受過美術專業訓練的專家可以說鳳毛麟角。
在我國的藝術品市場中,缺乏一套由鑒定家、賣家、買家和拍賣公司共同遵守的職業道德和信譽體制。專家呼吁我國應盡快出臺一部《文物鑒定法》,使文物藝術品鑒定工作有資格認證,保證其公正、客觀。
二、文化產業市場需求對藝術類高校的影響
我國高等藝術類專業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轉向了“普及教育”,但是無論是教育者個人還是作為高校本身,都沒能將教育觀念,內容,方法及課程結構和大綱及時進行調整,沿襲以往教育模式、因循守舊,未能與現有的藝術人才市場需求相銜接。培養目標不明確,教學大綱互相模仿,沒有專業界定,培養的人才通識教育嚴重缺失,顯得“專業性”過強。一些與前沿專業相互交織,與社會經濟和文化建設緊密銜接的專業,未能引起高等藝術教育院校的高度重視,并沒有做到實質性的交叉融合,導致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一些地區和學校因藝術類學生的學費相對較高,盲目開設藝術類專業或者盲目擴招,缺少統籌規劃。
隨著對藝術類人才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幾年來,傳統藝術類高校培養的人才在數量上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因此,一些不具備招收藝術類學生條件的高校也設立藝術類專業。這一態勢使傳統藝術高校從生源質量到培養目標乃至到辦學理念上都受到了巨大沖擊,只有及時調整辦學模式和學科結構才能適應文化產業市場需求壓力。
三、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影響
藝術類學生將來的就業方向主要是我們的文化產業而隨著國家對文化產業的重視也使國內的文化產業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必然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會有更大的飛躍。藝術類專業教育也將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而迅猛發展為藝術類人才需求的主陣地由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藝術專業的就業環境是會越來越好的。
面對如此優越的外部環境,高校的就業工作壓力卻越來越大。表現為兩極分化,一方面學生們的就業標準隨著市場需求的旺盛而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有的學生知道市場需求量大的事實后,專業上不思進取。
藝術教育工作者要及時調整觀念和管理手段結合經濟發展需求,建立并發展與文化和市場經濟相匹配的藝術應用型專業。遵循藝術教育規律,深化教育改革,抓好藝術學科的專業定位。辦出藝術專業的特色。對于具有深厚藝術底蘊的高校,不應隨波逐流,挖掘自身特色結合文化市場對藝術人才的需求合理設置專業。同時深入研究市場需求的變化與其它學科加深融合與交流不斷推出市場急需的新型學科造就文化市場急需的學科人才這也正是現代藝術大學的生存之道同時也正是大學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
藝術類學生因專業學習影響文化學習所以其文化素質普遍不高,提高藝術類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但有利于學生藝術專業素質的提升更有利于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所以有的放矢的采取措施普及性,提升大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帶動思想道德素質的升華是各藝術類高校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
任何藝術門類生產和創造,都離不開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社會規范。良好的社會實踐平臺是高校育人的第二條戰線,藝術類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文化市場需求旺盛的契機,積極協調,仔細篩選,搭建一系列適合學生成長的平臺,使其真正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功效。
四、結束語
目前,國內的文化產業市場魚龍混雜,需要層次良莠不齊。為了更好地培養和教育學生,藝術類高校應有針對性的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建立多處教學實踐、實習基地。在與文化單位合作的過程中,用人單位通過搭建實踐平臺,從現實角度對大學生學習專業、認識社會、完善自我實現了客觀引導和教育,有助于在培養和教育的同時,最終實現雙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