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瑾 丁坤
【摘 要】研究采用自編問卷對西北地區某高校畢業生群體的就業壓力現狀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畢業生群體的就業壓力普遍較高,其中面臨的就業條件壓力突出,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呈現出顯著的群體差異。高校相關部門應加強畢業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工作方法,為畢業生提供科學的規劃和指導,以切實提升畢業生心理調適能力,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就業條件壓力;問卷調查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對人才需求結構的深刻變革、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校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張以及大學生自身素質的局限性,大學生普遍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承受巨大的就業壓力[1]。在關于畢業生就業壓力行程的原因中,吳新銳從勞動力市場的角度出發指出目前勞動力市場中供大于求的趨勢是形成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主要成因[2];李平和楊瓊認為從教育政策出發認為大學生就業壓力行程主要原因是由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加形成的[3];黃衛華指出目前我國大學生中出現“就業難”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畢業生自身因素導致的[4]。
就業壓力是一種心理感受,它起因于能被個體感知到的外部或內部刺激,它能通過個體的認知評價,對個體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影響[5]。在面臨相同的就業壓力時,部分同學能夠積極面對,還有部分同學因為受到就業壓力的威脅和挑戰,對其身理和心理健康產生了較大的消極影響。鑒于目前就業壓力對高校畢業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以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為目標,對當下的高校畢業生和就業壓力進行深入研究意義重大。
二、調查概況
本研究隨機抽取了該高校各專業共3000多名畢業生發放了調查問卷,累計回收問卷2456份,其中有效問卷為2260份,問卷有效率達到92%。其中參與調查的男女生分別占57%、43%,符合該高校總體男女比例;46.4%的調查對象為城鎮生源,53.6%的調查對象為農村生源;來自特困家庭、貧困家庭、一般家庭、小康家庭、富裕家庭的畢業生各占總樣本的10.8%、16.6%、40.5%、23.2%、9.8%。
此次針對畢業生開展的調查以自編式問卷為載體,將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分為就業條件壓力、就業素質壓力、就業能力壓力、就業環境壓力等四個因子。問卷回收后,采用SPSS19.0對問卷調查的內容進行了編碼和統計分析,以下的研究結果均建立在此次調查所得數據的統計分析之上,畢業生各個因子的得分越高表示他們獲得的此類支持或者面臨的壓力越強。
三、調查結果
(一)畢業生就業壓力普遍偏高
在對該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的調查中,9.1%的畢業生認為就業壓力“很小”,14.3%的人認為就業壓力“比較小”,37.9%的人認為就業壓力“一般”,30.2%的人認為就業壓力“比較大”,8.4%的人認為就業壓力“很大”。總體來看,畢業生的壓力體驗較高,并且有部分畢業生因就業壓力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二)畢業生就業條件壓力突出
在對該校畢業生各就業壓力因子的調查中,畢業生壓力體驗最強的因子從高到低依次為:就業條件壓力、就業環境壓力、就業能力壓力、就業素質壓力。其中,該校畢業生體驗壓力居前10位的分別是有:工作的工資待遇低、工作經驗不足、專業不受歡迎、畢業后需要獨立生活、就業成本(如路費、服裝、簡歷)高、應聘人數多,機會少、用人單位已內定人選、用人單位在外地來不及趕去面試、所在學校知名度不高、家庭所擁有的社會關系欠缺。
(三)畢業生群體就業壓力差異大
本調查分別從性別、家庭經濟條件、家庭所在地等畢業生特征出發對畢業生就業壓力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出:(1)從總體壓力來看,男生的壓力大于女生,且差異顯著;(2)從家庭經濟條件來看,家庭人均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學生壓力最大,經濟狀況越好,學生壓力越小,反之亦然;(3)從家庭所在地來看,農村學生壓力最大,其次是城鎮、中小城市,大城市學生壓力最小,差異顯著,即家庭所在地情況越差(如農村),就業壓力越大。
四、總結與討論
(一)關注畢業生心理健康,緩解學生心理壓力
學業成績雖然對畢業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影響,但差異并不顯著,而是凸顯在職業規劃的缺失。學院在日常教學中往往更重視學生的學業,忽略了學生在求職方面的需求,而擇業期畢業生的心理健康并不是大學生階段最難處理和最重要的心理問題。畢業班輔導員、班主任應多與畢業生進行溝通交流,引導畢業生為求職做一些必要的心理準備,鼓勵畢業生正視就業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并及時調適自己的心理,避免問題的累積,積極就業;為學生提供一些處理就業心理危機的方法,如改變傳統的咨詢觀念,提倡畢業生在面臨困境時找專業老師進行一些必要的輔導等,以緩解心理壓力。
(二)依據畢業生就業現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
就目前畢業生就業現狀來說,學生在擇業心態上更加平和,更加重視工作的穩定系數,重視生活的幸福指數,看重國家發展的戰略需要與自身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越來越多有理想有抱負的大學生經過綜合考慮,愿意選擇去西部和基層一線工作,擇業目標較為明確。正視畢業生就業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引導學生選擇與期望特點最匹配的工作,以避免學生倉促擇業、頻繁跳槽的現象。為進一步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多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習實踐活動,親身感受與體驗,可以更好地了解行業、地區乃至單位的具體崗位,盡可能降低對職業信息的不對稱,在這樣的基礎上做出更理性的職業選擇;將傳統的以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為重點的觀念轉變至以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為重點。
(三)創新工作方法,減輕畢業生就業壓力
首先,保質保量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就業信息是大學生求職擇業前一項重要的基礎性任務。高質量的就業信息存在于大量而廣泛的信息當中。所以,相關部門必須充分利用各種渠道、運用各種手段準確地收集與擇業有關的符合我校畢業生需求的就業信息。其次,改善畢業生的就業條件,雖然就業條件有著復雜的社會背景,但作為學校教育管理部門,仍應盡力發揮自己所能,為畢業生創造良好的就業條件。除此之外,來自師長的支持力度對畢業生非常重要,應充分調動任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一切力量,加強對畢業生的引導和幫助,形成“就業工作,全員參與”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孟蕾.經濟危機背景下大學生擇業觀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2):182-183,195.
[2] 吳新銳.淺析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及解決對策[J].科協論壇,2008,(1):132-133.
[3] 李平,楊瓊.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的主要原因及其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2006,(5):87-92.
[4] 黃衛華.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與對策探討[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6):90-93.
[5]申艷敏.大學生就業壓力的現狀分析及其對策研究[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9: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