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君儀
一、研究的背景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所謂預習,就是指學生預先將要聽講的功課。預習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運用已有的語文能力自學課文,同時能在預習中發現問題,形成學習動機,促使學生產生學習動機,使其行為指向既定目標,維持調整學習活動,并使之持續下去。顯而易見,預習是為了更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怎樣的預習才是最有效的?筆者就此疑問在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中展開了實踐研究。
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對象是六年級的學生,他們已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例如能用字典、詞典理解詞語;能聯系上下文體會重點詞的意思;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積累,推想重點詞的意思;能正確地概括段意;能用比較簡單的語言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揣摸文章的敘述順序;了解掌握篇章的結構特點等。盡管學生的接受能力存在差異,但不可否認,他們都進行過這些語文能力訓練。
第一,由于預習內容比較開放,能力不同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進行預習,因此,他們都在預習中確定了自己的學習目標——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各自的目標層次不一樣,課堂教學中,生生互補的現象層出不窮。令人欣喜地看到課堂上互動氣氛活躍,可以看到學生具有個性的獨特見解。
第二,預習安排在開課后,有利于學生更好的聯系寫作背景理解重點句子,降低自學的難度,產生學習的興趣。
第三,由題目質疑引入預習,打開了學生的思維,有利于養成思考的好習慣。
第四,由于預習內容因人而定,因此就算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按時完成,而且始終保持著高漲的情緒。
三、研究后的建議
1.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設計開放式的預習題目
所謂個性就是一個人在其生活、實踐活動中經常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帶有一定傾向的個性心理特征。學生的個性差異是指學生與學生之間在穩定的特征上的差異。學生個性差異現象從身心各方面來看,其表現也是多方面的,這在個體的性別、年齡、容貌、體能、能力、興趣、愛好、態度、觀念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受遺傳、環境、種族文化差別等等的影響,學生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它是教育的結果,同時它也是教育的依據,只有遵循學生的個性,針對學生不同的特點,實施差異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內容不用多,但必須有效。這樣的設計,大大減少了書寫的時間,保證了獨立思考的時間,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欲望,確保了全班同學以飽滿的熱情全程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去。
2.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恰當安排預習時間
把預習時間放在開課之后,由質疑開始進入學生獨立預習,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其求知欲,形成學習動機,培養創造性思維。質疑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不僅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對于閱讀速度,不管是教學大綱,還是《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標準》都明確規定了每個年級的學生閱讀速度?!霸u價默讀,應根據各學段目標,從學生默讀的方法、速度、效果和習慣等方面加以綜合考察?!滨r明而詳實地指出速讀的重要性。六年級的學生閱讀速度為每分鐘約300字,因此,把預習時間安排在20分鐘內,有利于識字率的鞏固、理解力的提高。既適應考試時的時間緊迫性,又適應擴充閱讀量的時代要求。
3.注重預習后的評價,形成獨立預習的良好習慣
預習是一個尋疑的過程,預習也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做好課前預習,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認知能力,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在預習中有所收獲,教師必須關注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學困生。對質量較高,有自己獨特見解的預習給予獎勵;對有進步的,就獎給一顆鮮艷的五角星。教師及時地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查、反饋給予一定的肯定評價,給予學生激勵性的鼓勵,讓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情感的喜悅,進一步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使課前預習任務得以較好的完成,使課堂教學效果大大提高了。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學習局面,形成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氣氛,加快了教學進度,減低了教學難度,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學習方法,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久而久之,能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預期成果
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前奏,有效預習是高效課堂的必要條件。《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有一條:以學定教。這一基本理念將教定位于學,強調學生先學老師后教,這與廣東省教科所郭思樂教授的“生本理念”不謀而合。有效預習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需要師生共同探討,讓孩子更主動學習,課堂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