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文 司瑞利 張曉蘭
【摘 要】“養成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全面發展的基礎。而在教育體制改革的今天,養成教育的高度也將決定著人才培養的高度。特別是學生從小學進入中學,不管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出現了很大的轉變,這就使得養成教育在實施中出現了斷裂,所以做好中小學生的養成教育銜接就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從養成教育的含義和中小學養成教育不銜接的表現這兩個方面進行論述,最后提出中小學生養成教育的銜接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養成教育 銜接 差異 措施
教育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是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教育和人才的作用至關重要,而現在大多數的教育都是以應試為主,特別是只注重成績的提高而忽視了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這對人才的培養非常不利。而對于養成教育的研究,可以引起家長、學校、社會對孩子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視。特別是學生從小學到中學的過渡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學習、生活等方面都發生了較大的改變,而且學生的心理從幼稚走向成熟,導致行為的改變。所以對中小學生養成教育銜接問題的研究,能夠促進學生更快的適應各方面發生的改變,從而促進學業的進步和人格的形成。
一、養成教育的內涵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而行為習慣是人們的生活常用語,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不假思索的表現出來的一種比較穩定的行為習慣。習慣的養成是通過不斷重復某些行為,而取得思維、心理、語言、行為等的定勢,這個過程是通過長期練習形成的,是不易改變的生活習慣或行為方式。
二、中小學生養成教育不銜接的表現
小學和中學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階段,而學生在小學這固定階段基本形成了區趨于穩定的行為習慣。但到中學后由于兒童身心的發展,以及外界環境的改變,使得與學生的原本的行為習慣不相適應,致使在養成教育方面小學和中學銜接的不夠密切,具體表現包括以下幾種:
1.學生身心發展的差異導致的不銜接
小學階段,學生身心發展尚不成熟,缺乏對問題獨特的思考和見解,學生大多認為家長、老師說的話都是對的,基本能夠聽從家長和老師。但進入中學后,學生處于身心高速發展時期,學會了獨立思考,但是思考往往不夠深入;心理趨于成熟,但還是幼稚成熟夾雜;意識迅速發展,但往往具有較強的依賴性。這些不穩定的心理也是中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這個時期養成教育的銜接就顯的尤為重要。
2.學校管理、老師教育導致的不銜接
小學階段進入中學還屬于義務教育階段,所以相對來說小學的升學壓力較小,不管學習成績怎樣,學生都能進入到下一階段的學習。而初中學習面臨中考,中考直接影響到學生進入哪個高中學習,這也進而影響學生進入到哪個大學,這對學生的成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小學階段,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包括各個方面,而且小學階段學校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比較重視,老師對于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同學會耐心的批評指正。而進入中學后,面對升學壓力,學校更加關心的還是進入重點學校的升學率,更加看重學生成績的提高,往往忽視了學生生理、心理的內在需求。大部分學生小學和初中是在不同的學校,這兩所學校在日常工作上也沒有本質上的聯系,各方面信息不通,你有你的要求,我有我的規定。但對于學生來說小學階段之后,要進入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中來,導致很多學生剛到中學后存在各方面不適應的問題。
三、解決中小學生養成教育銜接的措施
越是有經驗的教師越會發現,往往決定學生學業成就和思想品德的不是學生智商高低,而是學生是否有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中小學生實施養成教育的差異巨大,主要表現在學生身心發展的差異、家長老師教育方式的問題和學校管理的差異,這些都導致小學到中學養成教育的不銜接。解決中小學生養成教育銜接問題,可以有目的的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有助于減少學校的不良現象,利于學校教育工作的開展。同時,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轉化為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為將來更好的工作生活奠定基礎。下面根據中小學生養成教育不銜接的現象,從學生自身、家長、學校方面著手,提出高效的解決措施。
1.從學生角度
從小學到初中面對多重的改變與壓力,學生應該明確自己存在的問題,并和家長、老師多溝通,有問題的地方及時交流,今早找出解決方法。同時學生應該善于接受家長、老師的建議,沒有哪個長輩不是為了孩子的發展,如果有意見不同的地方,應該及時提出來,共同探討,而不是背后的逆反。對于新環境、新同學,不能懼怕膽怯,應該樹立自信心,相信自己在新的環境中依然可以游刃有余。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善于和同學們相處,“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虛心向他人學習,改變自己不好的行為習慣。
2.從教師、學校角度
作為老師應該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注重自身的行為規范,以身作則,積極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持久的過程,經過長期的反復才能夠持續下來,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時,有一些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老師要反復強調。同時老師也要注重對中小學養成教育銜接的研究,提前做好銜接的準備。比如六年級的時候,要做好進入中學的準備,因此六年級的老師,可以在教學方法上加以調整,來接近中學的學習生活;七年級的時候,由于學生是剛從小學升上來,老師可以運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剛開始使用小學時期的教育方法再慢慢過渡到中學的教育方法。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強,有的學生適應能力差,教師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實施不同的教學策略,做到因材施教。
總而言之,中小學生養成教育的銜接問題,對學生的成才成長極其重要,應該充分調動一切積極的因素,借助家庭,學校的力量,共同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使得銜接的有序又有效。
參考文獻
[1]張變玲. 小學生養成教育的現狀及策略探討[J].基礎教育2016.2(14):98-100.
[2]陳桂恒. 開展養成教育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J].教育導刊2013,(7):16-18.
[3]黃河清,馬恒懿,俞纓. 養成教育定義新探[J].教育應用2011.28(10):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