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均煒
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出發,把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的指導意見,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成為后課改時代的重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初中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養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如何讓學科核心素養教學落地生根和建立新的教育質量觀,讓學生充分享受課堂教學快樂,彰顯學科教學的特色與魅力,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層面進行思考。
一、建立新的教育質量觀
教師,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教育觀念的轉變,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建立新的教育質量觀。什么是質量?我覺得現在對教育質量的最大誤讀,就是把質量等同于分數。一講到提高教育質量,大家就想起分數。由于這種誤讀,我們現在是在努力“育分”,而不是在育人。教育為什么這么重要?因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有兩個,一是促進人的發展,讓人發展得更好、更快、更健康;二是完成人的社會化,讓人融入社會、適應社會、改造社會,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
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立德樹人”必須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通過學科學習逐步形成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價值觀念。而核心素養的養成必須聚焦“課程”。課程是整個教育的龍頭,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要解決的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
二、提高教師自身專業素養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凡是感到自己是一個研究者的教師,則最有可能變成教育工作的能手。”學生核心素養培育關鍵在教師。身教重于言教,要落實“核心素養”理念,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自覺提高自身學科專業素養,不斷汲取新知識,豐富其他學科知識,合上時代的節拍。“打鐵先要自身硬”,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教師必須要有較高的自身素養,必須以高尚的師德為學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心立品,以德服人,時時為人師表,處處做學生的表率。
三、認識核心素養培育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關系
《道德與法治》課程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是以適應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文化基礎為需要,自主發展為必備能力的三大基本要點構成的,而學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了解了不同學科內容后應該到達的程度要求則是課程的基準,不應該僅局限于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所以說,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固然重要,但學習學科體系,提高自身社會認知的智育課程也同樣不可或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應有的指導要求以及大體方向,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素養的要點。政治上的認同,精神上的理解,法治方面的意識和公眾共同的參與,此類觀點在內容上并不互相矛盾,且邏輯清晰,是一個完整的授課整體。
四、通過社會活動教學提升核心素養
社會活動教學的類型包括以公共政治參與、職業體驗、研學旅行、社會調查、專題訪談、參觀訪問、志愿者服務等社會活動形式開展的教學。
1.公共政治參與
學生真實而非模擬的參與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選舉等,例如在參與民主管理方面,可以就晉江的環境治理、治安管理、交通管理、文化教育等某一項內容進行調查研究、獻計獻策。在參與民主決策方面,可以通過政府熱線12345、中考切線會、聽證會等途徑參與民主決策,提出合理化建議。在民主監督方面,可以通過網絡電話、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手段,對本地的社會環境、治安、文明城市創建等進行實名舉報。在民主選舉方面,要積極參與班級班干部的選舉,同時可以積極協助有關部門做好選舉的宣傳后勤、服務志愿工作。
2.職業體驗
可以利用假期,例如寒暑假、國慶或者其他節日進行職業體驗活動。在假期開始前,根據本地、本校、家長、學生的實際,設定若干職業大類,由學校、學生家長出面聯系實踐單位,學生自主報名,競爭上崗。每小隊由4-8名隊員組成,選舉隊長,每隊配置一名帶隊老師或家長。活動前,學校召開帶隊老師、家長、學生會議,進行實踐目的、內容和團隊規章制度等的培訓。我校就組織學生到學校附近的八仙山公園進行職業體驗,既培育了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效果非常好。
3.社會調查
針對社會生活中的某一個主題、問題、議題、事情,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揭示事情的真相本質、前因后果,分析規律趨勢,提供方法建議,遞交調查報告。我校就對學生“文明上網,微課使用”進行問卷調查。調查題目有:“您一般每周上網幾次?您上網主要做什么?您認為哪種課堂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您在哪些科目的課堂或者課后利用過老師的微課視頻?您覺得老師制作的“微課”對您的學習有幫助嗎?利用微課進行學習,您希望在教學的哪個環節進行?您是否愿意使用微課指導學習和完成作業?您在課后主要通過哪些途徑看微課的?您有沒有以看微課為借口玩游戲?”通過這樣的調查活動,有利于培育學生的公共參與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4.志愿者活動
志愿者活動也是活動教學的重要形式。它把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和志愿活動結合起來。例如,參加關愛老人或留守兒童、情系農民工等志愿活動時,可以結合公民的權利,人生價值,義務教育等內容進行項目式學習,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在參與志愿活動中,將課堂從封閉 的知識世界開放到真實的現實生活中。讓學生通過志愿活動,思考并嘗試解決社會生活問題,形成樂于合作的團隊意識,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從而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融入到社會中去,感受社會道德法律規范的力量,形成客觀理性的價值體系,回歸課堂本真。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將觸角伸向廣闊的社會大課堂,進一步拓展生活,從中汲取生活的養料,從正在發生的、活生生的實際中檢驗和豐富所學知識,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鍛煉,核心素養也隨之進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