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真
【摘 要】教育質量監測,是一種增值性評價。各個學科的質量監測,要考慮學科的功能與目標定位,要依據課程標準,要依據測試框架和內容標準制定出監測工具的的細目與藍圖,既要兼顧學科的認知又要兼顧兒童的發展。
【關鍵詞】增值性評價 多維度框架 數據分析
教育質量監測,關系著教育發展,關系著學生成長,做砸了,怨聲載道,徒增負擔;做好了,促進教育發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從目前的一線教育教學實踐看,教育質量監測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一、增值性評價——質量監測意義“深”
教育質量監測,不僅僅是局限于對學生學習的評價,而是為了學習的評價,更強調對于學生學習的改進與促進,這樣的監測不僅僅是具有甄別、選拔、問責的功能,它還帶有診斷、反饋、改進的性質,這就是現在的質量監測,一種增值性評價。這樣的學業評價,真正的目的是:整體把握各學科教學質量、了解區域間(城鄉)差異、把握具體學科的教學質量、了解年度間的學業發展趨勢、了解學校管理、教師發展、學生學習等基本情況。這樣的學業評價,不要求學生的答案符合唯一的正確答案,而是要看學生能否在復雜的任務中,進行思考、辨析、梳理和證實自己的結論。這樣的學業評價,不只是對學生過去學習情況的監測,更重要的是為學生今后發展提供信息,它可以通過追蹤研究設計,收集學生在一段時間內不同時間點上的標準化測驗成績,再基于學生自身測驗成績的縱向比較,使用多水平模型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進而實現學生的發展。
二、多維度框架——質量監測指向“深”
我們的教育質量監測,正在與國際教育質量PISA接軌。PISA測評框架涵蓋情境、知識、能力和態度四個維度,PISA閱讀素養的定義和測評框架不僅僅指對書面文本理解、運用和思考的能力,還包括對書面文本閱讀活動的參與或投入,包括元認知能力;PISA數學、科學素養的定義和測評框架也將動機、態度、參與度等非認知因素作為重要的教育結果。監測不再是漫無邊際、毫無章法,而是在一定的框架指導下進行的,這個框架是層級分明,科學規范的。例如四年級科學TIMSS的評價框架;它的內容維度有三塊: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科學;這三個內容又有相應的認知維度,有了解、應用、推理這三個維度,最終就是要讓學生對科學概念的基本理解以及形成對科學問題的解決能力。這些評價框架的建立,是為了解決從“課程標準”到“學業質量評價標準”的轉換的問題。SOLO分類方法對學生能力水平的描述:前結構、單一結構、多元結構、關聯結構、拓展結構能力。教育質量評價就是在SOLO理論指導下,充分關注學生認知發展的不同水平,既要肯定每個水平學生的成績,又要承認學生的發展是有過程的。所以,各個學科的質量監測,首先要考慮的是學科的功能與目標定位,其次是要依據本學科的課程標準,接著再依據測試框架和內容標準,制定出監測工具的的細目與藍圖,由外而內,既要兼顧學科的認知又要兼顧兒童的發展,既要建構整體的框架,又要建構細化的框架,“深度”建構質量監測框架,才能指導監測工具的研制。
三、核心素養——質量監測工具“深”
在教育質量監測框架的指導下,研發監測工具可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北京教育學院吳昕欣院長,研制了一道自己覺得最滿意的試題,整整用了10個月的時間,那道試題從測試內容、測試形式和測試材料上看,都和以前的題目大有不同。首先,材料不是單一線條出現的,而是多個材料組合,從不同角度的闡述,有不同的含義,這樣綜合的試題更能夠測出學生的能力,能夠緊緊圍繞著語文的核心素養——語言運用與建構、審美鑒賞與創造、思維發展與提升、文化理解與傳承來進行檢測的。其次,試題的知識是和學生的生活建立起關聯,題目歸屬于人文領域,學生要借助積累、在相關的語境中,練習生活才能完成題目作答。這樣的試題更能夠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簡單的知識的復制粘貼,而是包含了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和學科認知,學生的關鍵能力合必備品質在答題中就能體現。吳院長的命題,讓我們看到了監測工具研發的“深度”: 那是以核心素養為中心、以情境為載體的基于學科素養的命題,那是考查學生綜合能力的高質量命題。有專家透漏,他們研制監測試題,最高造價有的是一道題平均耗資20萬元。專家指出,試卷上的每一道題,研發者必須清楚考察點是什么、為什么這樣考,教育者在工具研制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審視學生學習的過程。
四、結果運用——質量監測數據“深”
對于教育質量監測數據,作為基層學校很少能夠直接拿到的,所以,我們也就沒有可以分析比較和運用的材料,也沒有運用質量監測結果的數據的習慣了。其實,目前有很多專家對于質量檢測都是做了細致的分析的:有結合學生的閱讀能力做的數據分析,有對于優秀和合格水平的學生的特征分析,有對教師提問指向分析的,有對于教師提問答案類型分析,有對學生課堂沉默情況分析的等等。在這些數據分析之后,專家們還會進一步做出推斷,并結合改進教學方向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例如,結合對課堂沉默情況的分析,專家總結:教師等待時間的增加會使課堂的提問狀況發生顯著的變化,當等待時間從 1 秒增加到 3-5 秒鐘,學生會給出更具體的答案;學生在分析和綜合問題答案的水平上更高;學生會顯示出更強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若提問后等待時間不到1秒鐘,就會導致學生死記硬背、逐字逐句地回憶書本知識或老師提供的信息,而這只是思維和學習的最低水平。專家建議:首先,課堂提問要基于學生學習需要設計,利用課堂提問推動學生學習,這就要求要設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問題設計要有梯度,可以設計有開放度的問題。其次,要調動學生主動性,關注學生課堂表現,加強師生間的有效互動。比如課前充分預設,課上認真聆聽;要提供給學生方法和空間,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要善于等待,為師生都留出充分的思考時間等等,這就是數據分析的“深度”。如果一線教師能夠看到專家們精細而深入的數據分析,大家就可以結合專家們的意見對教學實踐做出整改、進而提升教學質量了。
總之,教育要有高度,質量監測就得有深度!“有深度”的教育質量監測,我們應該著力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