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夢嬌/河南省夏邑縣高級中學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入城鎮務工。根據國家衛計委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7》指出,2016年我國流動人口規模為2.45億人,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仍是我國人口發展及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現象。這些流動人口中有相當規模是未成年子女的父母,由于戶籍、住房、教育以及醫療制度等因素,他們無法將子女一同帶去工作城市生活,從而產生了大批因父母雙方外出務工而滯留在農村的留守兒童。根據2016年中國留守兒童大數據統計,截止2016年年底,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人,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占全國總數的90.35%,其中江西、四川、貴州、安徽、河南、湖南和湖北等省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均在70萬人以上。農村留守兒童由(外)祖父母監護的805萬人,占89.3%;由親戚朋友監護的30萬人,占3.3%;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的31萬人,占3.4%。有36萬農村留守兒童無人監護,占4%。
在有關兒童教育研究中,留守兒童由于在成長的關鍵時期與父母分離,在身心上缺乏來自父母的關心和教育而成為兒童中的弱勢群體,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在部分貧困農村地區,許多學校教育資源匱乏或資源較差,加上管控的不當,許多留守兒童享受不到應有的教育。來自父母、學校等教育功能的缺失使得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日益嚴峻。如何保障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促進農村留守兒童更好的接受教育,享有更優質的教育資源與環境,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乃至國家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綜上所述,本文將采用文獻分析的方法,首先對近十年來國內農村留守兒童研究文獻進行梳理,從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與研究結果等方面對其中有關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進行歸納與總結,力圖提出以往研究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而從上述積極發展的視角,對未來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相關研究提出幾點建議。

圖1 近十年國內農村留守兒童研究文獻數量(其中2018年為預測值)
使用中國知網(CNKI)期刊數據庫,以“農村留守兒童”為篇名進行檢索,截止2017年12月20日,共檢索到各類中文期刊共3323篇。對所有期刊論文進行統計,結果如下:
(1)從學科分類來看,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學科論文1285篇,占全部文章的38.67%;中國政治與國際政治學科論文460篇,占比13.84%;政黨及群眾組織419篇,占比12.61%;社會及統計學、心理學共651篇,占比19.59%;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與特殊教育共428篇,占比12.88%。總體而言,有關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所發表的文章大部分屬于教育學科領域。
(2)從發表年份來看,所有論文均發表于2005-2017年之間,且發表數量總體呈遞增趨勢(見圖1),這表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收學術界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在所檢索到的文獻中,在這些文獻中,2007年以前的文獻數量整體偏少,從2010年開始數量顯著增加,可能的因素是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暴露了留守兒童數目增多的現象,使得社會各界開始廣泛關注留守兒童問題,相應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
由于有關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文獻數目較大,本文根據以下幾個標準對所獲文獻進行了篩選:(1)文獻以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相關,包括學習、學科、道德安全教育、教育體系構建等等;(2)考慮到文章的嚴謹性,文獻采用實證研究或具備實地調研數據的支撐;(3)發表期刊為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以及社會學相關期刊;(4)由于有關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論文良莠不齊,考慮文獻被引次數需不少于10次。結合以上標準,將最終篩選的63篇文獻作為分析對象,主要從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與研究結果四個方面對篩選出的文獻進行歸納和總結。
1、研究對象
在所篩選的有關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文獻中,除了單獨考察農村留守兒童群體,研究對象還涉及以下四個方向。一是農村留守兒童與城鄉流動兒童比較研究,楊菊華、段成榮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比較了農村地區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和其他兒童間的教育機會差異,得出與其他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的教育機會顯著偏高,但流動兒童的教育機會顯著降低。彭亮從心理學角度比較了留守兒童與流動兒童學業情緒,認為留守兒童在學業情緒上受父子疏離、母子疏離和同伴疏離的影響,而流動兒童受父子疏離和同伴疏離的影響。二是父教缺失下的農村留守兒童,李曉巍、劉艷考察了父教缺失下的農村留守兒童親子依戀、師生關系與主觀幸福感的狀況及三者之間的關系。三是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杜紅海選取特定對象,研究了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策略。四是少數民族留守兒童,呂利丹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分析了少數民族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及現存問題。
2、研究內容
篩選出的文章研究內容主要涉及四個方面。一是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問題,蔣平認為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農村留守兒童易在學業、心理、道德以及身體上產生問題。二是父母務工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的影響,胡楓、李善同通過5座城市農民工調研數據考察了父母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發現當留守家庭的子女數量較多時,留守女童所受到的負面影響更為明顯。葉敬忠等學者研究了中西部地區的10個農村社區中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的學習方面帶來的影響進行了微觀社會學研究,并得出父母外出務工影響到了留守兒童的學習輔導與監督、學習目的和學習成績。三是體系構建,殷世東、朱明山以皖北農村留守兒童為研究樣本,建立了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社會支持體系。四是選取教育的某一方面進行研究,如學科教育、道德教育、安全教育等。雖然學者們探索留守兒童教育的角度不同,但均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還很嚴峻,亟待解決。
3、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所篩選的文獻以問卷調查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為主。其中,數據來源有實地調研和國家人口普查報告等渠道,實地調查地區以鄂、豫、贛、渝等地為主。也有學者在全國大范圍進行了數據采集,如王坤、劉影春對全國26省248個村進行了調查與研究。人口普查是留守兒童統計信息的重要來源,許多學者通過國家公布的人口普查數據進行分析研究。此外,以往絕大多數研究采用的是橫斷研究方法,從追蹤角度出發的縱向研究設計文獻很少。
4、研究結果
分析已有文獻,有關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文獻基本與“問題”掛鉤,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成因的研究上,學者們普遍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1)家庭不完整導致教育問題;(2)學校給予功能的不完善;(3)實質性政策的缺失;(4)農業生產占用學習時間。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研究上,學者們大多認為需從家庭關系、學校資源、社會扶助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入手,例如范先佐、郭清揚提出學校應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等對策。段成榮等學者認為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讓更多兒童跟隨父母進城。
上述分析表明,現有研究傾向于采用橫向研究方法,缺乏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跟蹤調查以及不同年齡段教育以及心理上的差異。在研究內容上,多傾向于發現留守兒童群體上的問題,得出的結果也多是消極結果。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國家政策上的扶持,農村經濟建設在提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也理應得到改善,未來研究應該多關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研究留守兒童心理和教育發展的積極特點,改變研究思路,得到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更全面的認識,更好的提出改善留守兒童教育的對策。
在參照群體的選擇上,學者們多傾向于將農村留守兒童與城鄉流動兒童、普通兒童進行比較研究。但是農村留守兒童由于地區差異,所享受的教育資源、學習環境、文化熏陶以及國家政策均有不同。為了更客觀地研究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情況,應分年齡段考慮其參照群體,尤其是大齡流動兒童由于戶籍限制作為參照群體要慎重考慮。此外,由于傳統觀念,性別差異也會對留守兒童與流動兒童受教育情況造成影響。可以將留守兒童分性別進行參照比對,對留守兒童受教育情況進行分析。
目前國內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研究局限于橫向研究,即在同一時間內對參照群體和農村留守兒童群體進行比對研究,從而得出結論、提出對策。但是鮮有學者對于政策的實用性和適用性進行跟蹤調查。因此縱向研究成為未來的研究方向,可以考慮在橫向研究的基礎上,選取同一留守兒童群體,將提出的對策進行實際應用,一段時間之后觀測該群體教育狀況是否得到改觀,進行重復研究。例如,有學者在如何解決家庭不完整導致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中提出,學校可以建立留守兒童的專門檔案,并創新性的提出開通“親情熱線”,利用學校的監管能力保障外出務工的父母能定期與子女聯系,從而改善留守兒童教育及心理狀況。依照改對策,一段時間后可以對該對策的效果進行重復研究,這樣能夠真正做到改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困境。
根據學科統計可以發現,目前有關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多局限于教育學領域。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關懷與照顧,在心理學上屬于弱勢群體,可以融入心理學理論深入研究留守兒童在受教育階段中的心理變化,從根本上改變他們對學習的看法。管理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活動的科學,可以融入教育與心理學來探索如何管理留守兒童以及留守兒童自我管理。利用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以及其他學科的相互交流、相互促進,既能夠拓展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研究方向,同時也可以推動其他學科的發展,值得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