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興/內蒙古民族大學西遼河流域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前敖包營子墓群,位于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前敖包營子村西北約兩公里的沙沱地中。中心點地理坐標:北緯43.679248度、東經122.602261度。據《哲里木盟地名志》記載,早在光緒末年,此地成立前后兩屯,因屯附近有一高坨包,系干旱時祭祀祈雨之處,故得名。再后,1958年成立生產大隊,屬雙寶公社,1984年改為嘎查。目前該地區仍是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生產方式。

圖1 通遼市科爾沁區前敖包營子遼墓群遺址地理位置圖
據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資料介紹:雙寶鄉前敖包營子村遼墓遺址,位于坨子地,共三座,均為圓形磚室墓,一座已完全破壞,另兩座也有不同程度破壞。另據當地老年牧民回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該遺址三處墓室還比較完整,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保護,陸續坍塌毀壞。
時過近三十年后,在筆者進行調查時,地表上城墻遺跡早已經蕩然無存。僅憑傳統的調查方式,已經很難確定古城的基本形制。通過對美國衛星“科羅娜”(Conora -KН-4В),該區域的影像資料進行解讀和分析(拍攝時間:1968年11月5日,影像編號:DS1105-1118DF093)。城址在當時霜雪標志(風吹積雪在地表移動過程中,被遺址凸凹地帶所阻隔,在衛星影像中所形成色差不同的成像)明顯,能夠較清晰地辨別出基本的形制。
1、一號遺址
一號遺址大致是東北——西南走向,長3.7米,寬3.2米,大致呈現為矩形。由于沙土較多,遺址在地表被沙土大量覆蓋,以至于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只有一個很小的土堆。遺址上方散落著大量的建筑構件和一些陶器碎片,比較多的有破碎的瓦片以及不完整的磚塊。如圖2。

圖2 一號遺址
地表遺物:
(1)灰磚 均為殘塊。地表大量分布,表面呈灰色,胎心呈灰黑色,質地較為疏松。
(2)布紋瓦 均為殘片。地表分布較多,所見均為板瓦,表面呈灰白色,厚度在2-3厘米之間,背面有布紋。
(3)陶器 均為殘片。地表大量分布,表面呈現灰白色,殘片較小,厚度大約為1厘米,質地較為緊密。
2、二號遺址
二號遺址位于一號遺址的南邊,大致呈東西走向,東西長5米,南北寬3米,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矩形。這座遺址遠遠大于一號遺址,地表遺物也多于一號遺址。與一號遺址相同的是,由于風沙的原因,遺址被覆蓋,地面上留下的只是一個小沙堆。遺址上方散落著大量的殘磚、殘瓦以及殘碎的陶器碎片。如圖3。

圖3 二號遺址
(1)灰磚及褐色磚 均為殘塊。地表大量分布,灰磚表面呈灰色,胎心呈灰黑色,質地較為疏松,褐色磚表面有布紋。
(2)布紋瓦 均為殘片。地表分布較多,有兩種顏色。一種為灰白色板瓦,厚度約為2—3厘米,背面為布紋;一種是淺黃色板瓦,厚度與灰白色板瓦大致一樣,背面留有布紋。
(3)陶器 均為殘片。地表分布較少,表面呈灰白色,殘片較小,厚度約為1厘米,質地較為緊密。
3、三號遺址
三號遺址大約在一號遺址與二號遺址的西部,長3米,寬3米,大致走向為東北—西南。三號遺址地表遺物較多,但多為建筑構件,其中有大量的殘磚,至于殘瓦以及破碎的陶器碎片則很少。如圖4。

圖4 三號遺址
地表遺物:
(1)灰磚 多為殘塊。地表大量分布。顏色為深灰色,胎心為灰黑色,厚度約為5—6厘米,質地疏松。
(2)石板 殘塊。地表分布較少,顏色呈現灰白色。殘塊較大,厚度約為3—5厘米,質地緊密。
4、四號遺址
四號遺址在三號遺的西南方向,距離較遠,遺址規模長3米,寬3米,規模較小,在地表上由于風沙的原因,裸露出來的部分不是很明顯。地表遺物也很少,多為破碎的石塊。如圖5。

圖5 四號遺址
地表遺物:
石塊 殘塊。地表大量分布,顏色為深灰色。
5、五號遺址
五號遺址在四號遺址的東部,東西寬3米,南北長6米,規模很大,地表遺物分布較多,大部分為殘磚及殘瓦,有少量的陶器碎片。如圖6。

圖6 五號遺址
地表遺物:
(1)灰磚 殘塊。地表大量分布,表面呈現深灰色,內部為灰黑色,質地疏松。
(2)土黃色磚 殘塊。地表分布較少,表面呈現淺黃色,質地較灰磚來講較為緊密。
(3)板瓦 殘片。地表分布較多,表面呈淺灰色,沒有布紋,厚度約為2—3厘米。
(4)陶器 殘片。地表分布較少,呈現淺灰色,且碎片較小,表面有布紋。
6、六號遺址
六號遺址位于四號遺址的西部,南北長4米,寬3.5米,規模較小,裸露在地表部分較多,看上去較為明顯。遺址上分布的地表遺物較多,多為褐色的殘磚,遺址中殘瓦的發現很少,陶器碎片也很少。如圖7。

圖7 六號遺址
地表遺物:
褐色磚 殘塊。地表大量分布,到處散落。表面呈淺褐色,胎心呈深褐色,質地疏松,厚度約為4—5厘米。
總的來說,從六個遺址的分布狀況來看,一號遺址到三號遺址分布較近,應該是一個小型的墓葬群,四號遺址到六號遺址是一個墓葬群。但是兩個墓葬群之間有什么關聯,筆者尚不得知。
前敖包營子墓群是一座年代很遠的古墓群遺址,對歷史研究有很大的幫助。但是,由于盜墓賊以及自然力量的影響,墓葬群已經被破壞的很嚴重了。根據當地村民口述,上世紀六十年代,這個墓葬群由于風力的吹拂而浮現在地表之上,當時的墓葬群還很完整,但是之后,墓葬被盜的時間尚不確定,墓葬被毀壞的程度也不敢妄加斷言。筆者進行的這次遺址調查也只是保護性的地表調查,沒有做深度的遺址發掘工作。
筆者做了許多關于墓葬群坍塌的演化過程,得出了一個相對可靠地結論。如下:因為這個墓葬群地處沙地,常年風沙較大,可能在最開始時,墓葬群一直處于地下掩埋狀態。但是由于久經風力的吹拂,墓葬群上方所掩蓋的沙土被一點點的蠶食、吹走,當墓葬上方的表土被全部吹走后,整個墓葬群就逐漸的顯現在地表之上。這期間,墓葬群被盜墓賊所發現,繼而又遭到了盜墓賊的破壞,導致了墓葬結構的損毀和不穩。又因為沙土的流動性較大,且在風力的作用下,逐漸的流入墓中,侵蝕墓葬的四壁,使墓葬的整體結構出現松動,長年累月下,墓葬最終開始出現大規模的坍塌。
筆者此次的遺址調查,是出于對墓葬群遺址的保護。如果不及時將這些地表遺址及遺物進行拍攝調查,那么,在風沙的作用下,這個墓葬群裸露在地表上的、可清晰見到的部分會慢慢的被掩埋,直至再度消失在人們的眼前。至于何時能夠再度出現,還是一個未知數。我們不想讓這樣一段歷史悄無聲息的消亡,也不想讓這個慘遭盜墓賊破壞、受盡風沙折磨的墓葬毫無意義的消逝。所以,才有了此次的地表調查。
說明:
美 國 衛 星“科 羅 娜 ”(Conora)KН-4В影像,由中科院考古所劉建國老師友情提供,特此深表感謝。
注釋:
①內蒙古自治區地名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地名志(哲里木分冊)[М].內蒙古自治區地名委員會,1990:264.
②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內蒙古自治區分冊[М].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3:439.
③ 科 羅 娜(Corona)衛 星 所 搭 載 的KН-4В照相系統,在1967-1972年使用,衛星飛行高度150公里,影像類別為全色,分辨率1.8米,單景面積13.8*188公里,膠卷寬度70mm,膠卷分辨率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