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娣 李 允 王明宇 陳 琳 程東林/甘肅農業大學
2017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達到795萬人,其中本科和大專大約為529萬。國家統計局公布,2017年第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了6.9%,延續了穩中向好的態勢,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穩步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許多小型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根據國務院頒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共有涉農院校43所,在校學生大約為9萬,2017年第一產業人才缺口為218萬人。但許多大學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特別是涉農院校的大學生,一心求“穩定”的就業觀念還很突出,不愿意到小型名辦企業去就業,這就一方面造成了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一些企業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對勞動力一直處于饑渴狀態的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結構性矛盾”[1]。
分析這一矛盾產生的原因,主要是近年來有些高校只重視擴展專業和招生人數,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某些專業的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沒有很好的對接,導致一些畢業生難以找到工作或進入企業后無所適從,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磨合[2]。如果這一矛盾不解決,一方面將造成國家、企業和畢業生經濟損失和人力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畢業生找工作難和企業用人難之間的矛盾會日趨突出。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穩定[3]。因此,認為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革勢在必行,對專業人才的培養要緊跟時代發展,與社會需求要對接。
本文以甘肅農業大學為例,結合資源與環境類專業實際情況,運用實地調研與訪談相結合方式,對資源與環境類專業人才培養機制的建設情況進行調查與研究。調查研究對象包括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工程、地理信息系統、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四個專業二、三、四年級學生以及隨機選取校友代表和用人單位代表。調查問卷包括被調查者基本情況,對專業模式的評價,對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的設置的評價,對實踐能力培養的評價,對專業認可度的評價,影響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因素,專業知識與市場契合度的評價。調查問卷共發放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50份,問卷回收率91.67%。問卷調查基本情況見表1所示:

表1 資源與環境類專業人才培養機制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就業與專業的契合度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有很多的特殊性,很難絕對區分是否契合,首先把專業與就業的契合度界定為三種類型:a型為專業與職位契合度較高,指畢業生就業后能找到與專業對口的工作。b型為在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與崗位契合度較低,但相關聯,這里的專業技能指“硬技能”,即直接在一個特定行業或職業領域能否開展日常工作的技能。c型為專業素質與崗位相關,這里的專業素職指“可遷移技能”,是指在一個領域或者工作中學到的知識可以適用于其他領域或工作的技能。從專業與職位相關性強度上看,a、b 、c三個等級體現出相關性強度逐漸降低。
以甘肅農業大學2017屆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工程、地理信息系統、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四個專業本科畢業生為研究對象(見表2)。契合度高就說明專業對口,在對契合度低的就業學生訪談調查中發現,主要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自愿到非對口專業就業,另一種是被迫到非對口專業就業。對于第一種情況,學生普遍從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等方面選擇就業,選擇是通過比較和考量的,通過對甘肅農業大學資源環境類專業c型契合度畢業生調查發現,他們中的一些畢業生在學校期間擔任各類學生干部或在校外兼職,或者對專業之外的某個領域比較感興趣,獨立能力比較強,對自我性格、自我興趣、自身技能了解比較清楚解,決斷能力比較強;而另外一些是由于對自己所學專業興趣不濃,專業學習情況一般或大學期間掛科太多,對專業知識的掌握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只能退而求其次,找一些招收專業不限的公司,比如銷售、收銀員等;b型契合度畢業生介于a型和b型之間,這類畢業生在大學所學的專業技能受到企業崗位的限制,只能選擇相關的專業來就業。

表2 2017屆甘肅農業大學資源環境類畢業生就業與專業契合度調查表(單位:人)
文中調查的這四個專業,都和環境保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相關,屬于國家大調控行業或未來朝陽行業,不屬于當下熱門就業專業,但屬于在國家政策的前沿的一些行業,這些行業的規范和標準要求比較高,實時把握國家和社會發展,甚至全球化發展的動態是相當重要的,也需要這些專業的設置要緊跟社會的發展變化,和社會需求對接。這就需要每年對專業設置進行變化,如果社會需求高的專業可以相應增加招生人數,如社會需求不太好的專業可以考慮限招或停招;在專業課的設置上也要和企業對接,根據社會的需求來培養不同的人才,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就業難和專業不對口的現象。另外,一些傳統性專業,盡管社會需求變少,但學校考慮有一批師資力量,還是按照已有模式進行培養。這些原因也導致了專業對口就業率趨低的局面。
隨著我國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以及新型農業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市場上資源與環境類專業競爭日趨激烈,基于以上方面,我校對資源與環境類專業模式和設置做以下調整:
1、課程結構的調整
從以前傳統課堂教學為重點,改變為“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科研興趣小組”結合方式,其比重分別為1:1:1。并構建“3+1”人才培養新模式,即前6學期集中進行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教育,并穿插校內實踐和科研項目小組訓練,第七至八學期讓學生到相關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在頂崗實習過程中由實習指導教師安排完成畢業論文設計,并鼓勵學生畢業論文與企業生產實際相結合,這樣縮短了企業對畢業生試用期,也縮短畢業生適應新崗位的周期。實現企業需求和學校人才培養的對接,減輕企業對人力資源培訓的成本壓力,也緩解了學校就業壓力。增強畢業生進入企業信心。
2、本科生導師制的推行
為了讓高校大學生一進校就能得到專業老師個性化的輔導,加入老師的科研項目,了解社會對專業的需求和自己專業最前沿的領域的知識,建議在大學第一學期建立導師制度,每個專業課教師負責5-6名本專業學生,讓他們參與自己相關專業研究領域,專業課教師負責成立學習小組,讓他們參與其中,這樣不僅讓剛步入校園的大一新生對自己的專業有較快的認識,也讓他們盡快轉換角色,而且在參與導師科研實踐中對自己的專業能夠理性的分析,及時了解行業的需求和變化,讓他們真正從“要我學”轉化成“我要學”,從 “我學會”到“我會學”,將所學專業與理想愿景的行業最大限度的結合起來。
從個體發展的角度出發,應遵循“人職匹配”原則,資源環境類專業屬于就業前景好但當前比較冷門專業,據調查顯示,有25%左右學生屬于調劑到這一專業,在不能轉專業的前提下,要正確的引導他們職業發展和對專業的選擇;另一方面,要加大輔修專業力度,讓更多學生能夠學習第二專業,提高就業機會;其次,高校要依據社會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需要的目標,對一些社會需求量較少或近幾年需求量減少的專業縮減招生人數甚至采取停止招生的措施。
建議在新生入校第一學期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指導,讓他們了解自己(個人的能力傾向,興趣,資源,限制及其他特質),了解各種職業成功必備的條件、優缺點、酬勞、機會及發展前途等。在低年級幫助他們樹立理性的職業目標。并且對每位新生建立生涯跟蹤檔案,在大學每一學年要求每位同學對自己的生涯規劃檔案進行反饋和調整,引導他們建立與職業相匹配的規劃目標,對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要加以修正。在高年級,可通過開設就業指導課、求職講座、企業家論壇、工作坊等形式引導他們根據專業和自我興趣、價值取向來強化自己的職業方向,提升和鍛煉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增強自己就業實力,成為社會和職場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