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崇 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浙江地區的古代書院群落是古代文化建筑資源體系中具有歷史人文價值的特殊類型之一,是具有文化傳承、風俗人文、教育功用的重要載體。它包括傳統教育為核心的鄉土資源、建筑資源、人文資源、宗族資源和景觀資源。它們展現了浙江地區古代書院建筑景觀環境的寶貴資產,是一個涵蓋深廣又具有多重研究價值屬性的歷史遺產綜合體。研究浙江傳統書院建造藝術,利于發揮浙江傳統文化優勢,重塑古代書院形象,思考書院傳承與發展模式,尋找古代書院景觀保護與建設的科學途徑。
浙江古代書院群落始于唐,興于宋,沿至清末,歷時千年,遍布全省。書院興盛,萃集方正之士,倡導教育之風,公私辦學和宗族助學之風長盛不滅。南宋至明、清以來,縣學、鄉學、義塾、私塾遍布鄉野。書院的建造活動,由唐逐漸發展到晚清時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全景式古代書院系統的建造鏈條。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文中談及中國社會,他下了一個定義“土”,這個帶有濃濃“土性”的含義為千年中國的社會屬性提供了一個很具鄉土性的理論觀點。由此可見,鄉土中國的很多規則都是約定俗成的,換而言之是一種文化自覺,是生活在特定圓圈之中的人對其建造技藝與文化的“經驗與創新”,不偏不倚,既不守舊又不否定。
通過數十次的聯合考察發現,浙江地區的浙北、浙南、浙西和浙東都遺存有規模完整的歷史書院遺跡。這些書院的建筑類型齊全、景觀完整,被國內外譽為江南古代書院文明的縮影。這些古老的書院景觀繼承了南方氏族傳統的“耕讀文化”、“田園文化”與“教育文化”①,這些建筑中所涵蓋的景觀設計思想,具備農耕文明模式下人才培養最真實的建造設計文化經驗。浙江全區域的古代書院建造活動作為一種反映當地文化教育理念和建筑倫理與建筑藝術的最高級別的行為,牽涉古代生活、生態環境、建筑材料、技藝人群乃至學術觸角所涵蓋的各個范疇,是一種被打上江南烙印的全景式建筑設計與營造行為,是一場從人到物,由表及里的“造物文化活動”,是本地區最高的文化建設努力。它的設計不僅是工程設計,也是鄉土設計、人文設計與歷史設計。
《至正四明續志》有云“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謂學所以化民而成俗也。故善為治者,必建學以崇教化”。這句話,總結了浙江書院建筑群落的建造途徑,展現了浙江古代教育建筑群落的起源、發展與興盛,以及書院轉型為近代新型學校的興起、發展與體系形成,以及當代書院的教育功能轉化、建立、曲折發展的過程。浙江各地書院數量眾多,總數位居全國前三,唐代的浙江就已經擁有五處聞名遐邇的書院,鑄就了浙江區域最早的書院詠唱。其建造風格特征明顯,既有平原地區建筑,也有水鄉地區建筑,地域單元的建筑藝術完整性突出,書院發展的社會條件較好。涌現出如王充、呂祖謙、陳亮、葉適、王陽明、劉宗周、黃宗羲、朱舜水、龔自珍、王國維、孫詒讓、蔡元培、杜亞泉、經亨頤、楊賢江、竺可楨等大批中國歷史著名的教育家和學者,對浙江教育乃至中國教育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②。僅以紹興為例,由于都市繁榮與文教發展并進,紹興書院勃興,學塾密布。歷明迄清之后,縣志有記載的府屬書院就有45所,多延名師講學。另據《寧波市志》統計,寧波境內自唐至清,共有進士2432人,狀元12人。其中,唐代4人;北宋代161人,南宋983人;元代9人;明代977人,其中三鼎甲22人;清代298人,其中三鼎甲8人。各地區府學及各縣學,官紳鄉賢為了促進地方文化與子弟進學,熱衷創辦半官方性質的書院,延聘飽學之士為山長和主講,甚至連道臺知府縣令們也親為授課,為書院的發展提供了巨大能量。清代中葉以來,因浙江地處沿海,各級官學、各種半官辦的書院受西學東漸與新式學堂教育模式的沖擊,逐漸轉型或停辦,開啟了史無前例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模式變革,書院建筑群落也由最初的“聚英才而教之”的治學圣地才逐漸走向沒落與轉型。
浙江古代書院具有浙江地區特定的建造行為、建筑景觀形態、人文內核和工匠技藝的綜合特色, 是國內為數不多誕生民居聚落、文化建筑、政治建筑以及工匠群體的地區,可以說是能夠提供從生活、生產和文化、教育服務功能整體建造鏈條的重要發源地。從文化地理范圍來看,它具備民居建筑、寺廟建筑以外的具有人類聚居及其相關行為的有效空間;從景觀構成上來看,它涵蓋了由城鄉景觀、經濟生產景觀、文化教育景觀和自然生態景觀構成的大景觀綜合體;從特征上來看,浙江古代書院景觀包含了江南地區特有的田園特征和生活方式的復合體,也是浙江地區書院群落風貌區別于江西、廣東、福建等地書院建筑景觀的關鍵。記錄了浙江諸地區書院建筑體系的空間分布與時間演進的動態格局,記錄了不同歷史進程中時期浙江人對文化建筑的建造與使用經驗。
文化地理分支與建構:浙江為山地丘陵地理,被稱為“七山一水二分田”,氣候溫潤、人文發達,可以用“絲府茶鄉、書院佛國”來概括。浙江古代書院的類型有多種,小到鄉村聚落的私學,大到城市的官學,規模大小不同。成為浙江地域內自唐末以后的一種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或者直接以個人名字稱呼,或以地命名、以流派命名、以年號命名等等,如余杭龜山書院、桐廬釣臺書院、溫州永嘉書院、紹興稽山書院、龍游雞鳴書院等等。總體上看,浙江地區傳統書院的建造文化是中華民族建筑文化的子系統,但經過長期發展,它派生出一系列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建造文化分支,構成層次豐富、脈絡清晰的建造技藝與地方網絡。它們都是由世代居住在自然環境中的鄉土設計師自己設計的綜合聚落,擁有漫長接力式的、動態的設計過程,不追求形式的復雜性,只是遵循鄉土形式與世代相承的契約精神,同時逐漸接受歷史變遷的創新,可稱之為真正的鄉土文化設計。
地域角度分支與建構:浙江地處江南水鄉,目前共有11個地級市,32個市轄區、22個縣級市、35個縣、1個自治縣。由于歷代版圖變化較大,其具有地域特色的聚落形態和建筑風格,一直以來都受到極大的關注。事實上浙江地區的書院建造文化從河姆渡建筑、良渚建筑一路走來,其建筑流派與工匠群體涵蓋的范圍以太湖流域為中心,其范圍包括今上海、江蘇南部、浙江、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并以錢塘江為界,吳越文化可細分為“吳文化”和“越文化”,兩者同源同出,同文同俗。以吳越民居為出發點,逐漸在相互融合、激蕩中形成獨具江南特色的書院文化類型,而從傳統的吳越書院建筑文化的源流與發展來看,毫無疑問是現今長三角建筑藝術的淵藪和根基。這些特質為進一步研究吳越書院建筑文化的內涵及其價值取向與文化整合,提供了歷史和現實的依據。
建造技藝分支與建構:以杭嘉湖地區、寧紹地區、金衢地區等古代書院為代表書院建筑文化,以其造型古樸、布局簡潔,格調素雅的江南民居特征而聞名,在六朝時期以前的的吳越建筑體系與文化,尚未形成一種技藝完整、理論精確、施工規范的核心理念,還沒有形成鮮明的統一性和系統性的文化形態③。直到晉室衣冠南渡后,士族文化對質樸、平和的追求,改變了吳越地區的建筑文化審美取向,尤其在文化建筑中更是注入了“士族文人氣質”。南宋直至明清時期,浙江古代書院的建造技藝愈發向雅致、精美的園林化方向變化。隨著近代工商業的發展,浙江地區的建筑文化除規范靜雅之外,還增加了近代商業資本參與的審美之習。如臺州地區的文溪書院,在清道光(1821~1850)間,其中院舍就多達百余間。嘉興的海寧仰山書院,是古代書院的精品,全部建成已是歷時40余年,為浙江古代書院之佳作。如是種種,到清康乾盛世時,浙江地區的書院影響力及規模僅次于江西與廣東兩省,其間不論是書院群落建筑還是書院傳播的學術思想、文學藝術,都促使浙江古代書院群落與江西、廣東古代書院群落一起成就了中國古代私學教育建造藝術的高峰。
梁思成在《中國建筑之特征》中說:一國一族之建筑適反鑒其物質精神,繼往開來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賴其建筑之遺跡或記載以測其文化,其故因此④。
我們對傳統鄉土景觀進行專題研究,總結其理論精華,在繼承傳統鄉土建筑文化的基礎上,構建現代環境規劃設計的新理論體系,可以按照歷史順序,通過“線性--立體--綜合”的研究思路將浙江書院營造梳理為三個時段:“起源與開端、發展與繁盛、變革與轉型”。重點挖掘浙江書院營造藝術的文化特征和藝術精神,繼而對浙江的書院之整體營造景觀作一個多維的深度研究。因此,要加快將理論體系從原來的民居體系中剝離開來,通過建立傳統書院建造的獨立理論體系,鼓勵青年學者從事傳統文化建筑類別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發掘傳統文化建筑景觀的當代價值,整理其科技內涵與營造運作模式,提煉文化教育思想與古代書院工匠精神,以填補文化建筑景觀研究領域的薄弱,完成傳統文化建筑設計理念上的建構,促進中國古代建筑研究理論與西方設計理論相提并論。
近現代以來的學者及政府熱衷于江南建筑活力和傳承保護。這些努力在具體成果上已經有目共睹,許多江南古鎮包括書院、太廟、縣學都得到了的保護與開發,特別是江南水鄉六大古鎮:西塘、同里、周莊、南潯、烏鎮、甪直更新保護取得良好的效果。保護者們嘗試著不同的更新方式,通過不斷的嘗試和總結,從而更利于其在當今環境下的再生長。
⑤挖掘浙江書院的歷史演進、文化景觀及營造活動中的文化抉擇等方面的理論,是提升書院營造本體研究的一種方法突破,對提升書院“造物藝術”研究的理論層次及引導后人進行深度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論啟示與參考價值。書院建筑藝術是運用自然,更為樸素地保留著很多的自然真跡,自然樸素、醇厚優美,深沉博大,表現出了農耕時代的文化特征。傳統書院景觀在歷代劇變中,動態地完善自身體系的架構,它們以自己的方式,保存自己身上烙印般的土性,使傳統的書院營造文化推陳出新,并為轉型中的古代書院保護和傳承提供一個借鑒范式,使書院營造文化的研究架構逐漸轉型。
浙江是中國古代書院資源的重要地區,研究有利于增強浙江傳統文化的競爭力,加快書院營造文化的現代應用轉換,提升書院文化品牌的綜合影響力。提前在今后的快速城鎮化建設中搶救發現書院遺珍,為政府提供書院遺產保護與開發的決策依據,并為今后建設“美麗浙江”新型城鄉一體化建設提供文化引導和智力支持。從文化與建造技藝的意義上說,古代傳統書院就是一個成熟的“建造概念”,是一個關于江南地區傳統建筑的設計規范與模式。數百個翳蔽于浙江各地的古代書院,構成這個“建造概念”的所有關鍵詞,包括家國天下、耕讀、宗族、家譜、祭祀、山長、學派、功名……。總結浙江傳統書院建筑群落的歷史變革及藝術創新,繪制出浙江書院建筑群落的建筑藝術演進路線圖,通過研究將從理論、歷史、實踐的角度整理、證實浙江書院群落的營造文化。
結語:浙江地區的古代書院千年來以科學務實創新的教育精神綿延于世,至今有大量完整規范的建筑群遺存鄉野之間。它既是立體的書院歷史,又是有生命的造物藝術。尊重鄉土營造群體,延續地域營造脈絡,因地制宜運用傳統書院鄉風民俗及營造技藝,結合當今“兩美一山”和“鄉村振興”的大背景,借助對傳統書院營造文化的研究,通過剖析浙江古代書院的標本來看中國鄉土文化建筑群的傳承與保護,總結經驗得失,提供范式,為當代設計所用,完成一種立足于具本土文化特征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轉型。
注釋:
①見周景崇《論鄉土聚落景觀文化思想在現代村鎮設計中的轉換-以流坑村個案調查分析為例》,2007.04
②見主編盧文舸,吳光、王宇執編《儒學普及小叢書》,杭州出版社,2011.06月
③見耿健鋼《淺談吳文化的源流及其影響》常州工學院學報2012.08第30卷
④見梁思成《中國建筑史-中國建筑之特征》,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05
⑤見陳淑菲《江西書院建筑文化研究》華南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