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洵 王東方(通訊作者)
武漢輕工大學 醫護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在2016年8月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1]。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向社會公布了《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標志著新醫改啟動。新醫改為“健康中國”護航領路。《意見》明確,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從2009年到今天,經過新醫改后,湖北省基層農村的醫療衛生服務狀況如何?到2020年,湖北省基層農村能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帶著這個問題,我們組建了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于2017年6月來到湖北省某縣某村,開展了實地社會調查。
該縣該村為精準扶貧駐點村,由8個自然灣組成,共2000多人口。因地處丘陵地帶,土地相對貧瘠,水源不足,種地僅能解決溫飽,大部分青、壯年勞力靠在外打工維持生計,村中無集體收入,其中貧困戶有63戶,貧困人口187人。
為保證結果的準確性和客觀性,我們在該村進行了逐一上門拜訪,與被調查者進行了一對一的訪談,并填寫和回收了143份有效調查問卷。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年齡性別等人口學變量、身體狀況、年收入、對農村醫療保險的知曉與參與度、日常醫療現狀、對村鎮醫療衛生條件的滿意度等、對基層三級診療的體驗及評價、醫改前后的對比評價、對基層醫務工作者醫德醫風的評價、以及希望建議等。
我們在先期查閱資料的基礎上,總結已有的調查成果和結論分析,結合農村居民的實際情況,在設計問卷時,盡量簡化問題,并將之設計為農民方便理解接受、同時又便于后期整理分析的形式。我們以農村居民對醫療效果、醫療技術水平、醫德醫風、就醫環境條件、費用支出等方面的評價作為主要依據,分析判斷農村居民對基層醫療服務體系的滿意度,從而分析掌握農村居民的潛在醫療需求。
1.農村空心化,以老弱病群體為主
本次調查對象以當地在家村民、村干部為主。被調查者年齡在50歲以上的達87.28%,女性比例達到60.14%。調查中發現,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基本都在外務工,50歲以上仍在外務工人員以男性為主。在被調查對象中,72.73%的村民自感身體狀況一般或較差。這一調查結果顯示:該村常住人口以老年人為主,這是繼留守兒童后另一個需要關注的人口群體。而且他們大多身體狀況一般或較差,是需要基層醫療服務體系重點覆蓋的群體。據此,我們將本次調查分析的結果,界定為基于對農村老人滿意度調查的結果。
2.參保被保情況仍需進一步改善
從2017年湖北省民政廳公布的數字顯示,湖北省所有縣(市、區)在2017年度農村低保平均保障標準為4567元每人每年,在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方面,全省農村五保集中、分散供養標準平均分別為8750元每人每年和8377元每人每年[2]。而在被調查者中,65.03%的人口年收入在1萬元以下,收入來源主要為子女親屬接濟和自己的勞動所得。因為他們自身體力精力有限,子女能力有限,所以農村老人的收入有限。有13.29%的村民明確表示沒有辦理任何農村醫療保險。這一數據要低于社會的平均情況。
新農合作為農村衛生費用籌資的主體部分,11.19%的村民表示對新農合不太了解或不感興趣,有32.17%的村民從未通過新農合報銷過醫療費用。而在未報銷的村民中,39.13%的村民是未參加,50%的村民反映是因為手續太過繁瑣或可報銷的項目有限,還有10.87%的村民表示因為沒有到新農合指定醫院就醫而無法報銷。
據人社部最近發布的消息,2018年將基本實現社保卡跨業務、跨地域的"一卡通用",實現城鄉醫保并軌,將新農合納入到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范疇。解決如報銷比例小,很多醫藥費不在報銷范圍內的普遍問題;實現一卡結算,農民無需先行墊付醫療費;可以異地參保、異地就醫而無需兩地來回跑手續等。這說明,一系列針對性更強的新惠農舉措,將更有助于切實解決農村居民目前的醫療保障問題。
3.基層三級醫療服務機構供需情況
在“您周圍的人看病經常去?”的答題中,有41.26%的村民選擇去縣級及以上醫院,28.67%的村民選擇去鎮衛生院,19.58%的村民選擇去村衛生室。在“您認為看病最主要考慮的因素是?”的答題中,58.74%的村民選擇了“醫療技術水平”,23.08%的村民選擇“醫療費用”,18.18%選擇“服務態度”。在“對于村、鎮衛生院的醫療水平您是否信任、滿意?” 的答題中,只有51.05%的村民選擇信任,41.26%的村民選擇滿意。這項調查顯示,有近一半的村民看病會選擇到鄉衛生院或村衛生室,因為花費相對較低而且距離方便。雖然超過一半的村民認為看病應該最看重醫療技術水平,但還有一半左右的村民對鎮衛生院或村衛生室不夠信任或滿意。反映出農村的鄉鎮醫療條件和醫療水平還不能很好滿足農村老人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服務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
在實地調查中,我們發現,該村的衛生室設在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有專門的場地,衛生室有藥房和診療室的功能區域劃分,但除了桌椅和藥柜中少量的常用藥,基本沒有其他醫療資源配置,只有一人不定期值守。在2009年頒布的《意見》中,就已經對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所應承擔的主要醫療服務范圍進行了劃分,村衛生室應該承擔行政村的公共衛生服務及一般疾病的診治等工作。但這里的實際情況與要求尚有較大差距,反映出村級醫療的服務效率并未很好發揮。與縣醫院和村衛生室相對應,鄉鎮衛生院在門診方面的距離優勢、價格優勢和服務能力優勢得到了一定體現。
4.醫改及惠農政策實施后的新變化
在“近些年您所在地區的醫療狀況相比以前有哪些變化?”一題中,有67.83%的村民選擇“看病更方便了”,39.16%的村民選擇“藥更便宜了”,34.97%的村民選擇“醫療服務改善了”,有34.27%的參保村民反映醫保覆蓋面更廣了。在“您和您的家人朋友在就醫時有遇到以下情況嗎?”一題中,有41.26%表示沒有遇到過醫務人員“服務態度差”、“不按病情而是只開貴藥”、“收取紅包”、“誤診”等情況。從調查的數據反映出,2009年新醫改以來帶來的健康紅利正在惠及全民,一系列惠農政策對于改善農村基層醫療服務的成效得到了村民的肯定和認可。但仍有超過一半的村民對基層醫務人員的醫德醫風不夠滿意,這還需進一步加強其隊伍建設。
留守老人而且尤以女性居多、留守兒童等“三留守”的社會問題在這里明顯存在,老年慢病和留守兒童心理是兩類值得關注的健康問題。有人曾做過調查,46%的農村老人患有一種及以上比較嚴重的疾病,或是疑難雜癥。而生病期間子女不在老人身邊照顧的多達52.4%[3]。尤其對于農村中高齡老人,疾病負擔重、醫療費用承擔能力有限的問題將更加突出。
很多村衛生室名義上是由村集體舉辦,但實際上村集體只提供場地,日常運營費用還是由村衛生室承擔,村衛生室的收入基本以上級補助為主[4]。由于村衛生室定位于公共衛生服務功能,村醫的收入無法增加,因此必然缺乏足夠的服務動力。如何有效提高鄉村醫務工作者執業的榮譽感和價值獲得?如何提高鄉村醫務人員醫療服務水平?加強對鄉村醫療服務隊伍的建設、指導和監督,加強培訓以提高這支隊伍的醫療服務技能水平、提升鄉村醫務工作者社會地位及獲得感等,都是需要著力完成的工作。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進一步明確了醫改的攻堅方向,就是將“基層”作為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關注的重點,堅持以基層為重點,以預防為主。鄉鎮衛生院由于報銷比例、距離等方面的優勢,逐漸成為很多慢病老年患者的首選。如何既不浪費資源又能保證農村居民基本醫療的需求,政府需要進行合理的財政投入和科學的資源配置,以切實高效地加強村鎮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的建設。
在基層醫療服務體系的軟硬件建設當中,搭上互聯網+的快車,利用網絡信息化的便利,將越來越多的醫療和檢驗技術與上級醫院實現共享,使遠程醫療技術實現對縣、鄉、村三級基層醫療服務體系的指導成為可能。